一:产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形而上学有两种含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耿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二、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由于传统的思辨哲学家都把“哲学”视为关于超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的。
产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的因素。由于古代世界观对世界作出的只是整体的、直观的、模糊的理解,当人们再进一步研究这一世界画面时,就要深入到各个部分、环节、方面,把这些部分、环节、方面从整体中暂割裂开来,使之静止化,以作出量的精确的研究,并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工业的实践方式,这样一种过程,使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反过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种以机械方式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又巩固着静态的、割断联系的思维方式,并在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作用下形成了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机械的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二:恩格斯是如何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对形而上学有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其评价是:
一、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1、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代替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个进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步的地方就在于,从对世界总画面一般性质的笼统认识发展到对事物各个细节的具体认识。古希腊哲学家虽然正确地描绘了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图景,但那只是一种笼统的直观,缺乏科学分析。而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要求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把复杂的东西划归为简单的“形式”,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方法不能不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进步。
2、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欧洲近代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产物,又是当时自然科学知识进步的基本条件。欧洲15世纪下半叶以后,生产力和科学进步的水平铸造了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即习惯于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只注重分析事物的个别,而忽略了综合事物的整体。这样就形成了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同时,在这种思维方法的指导下,人们对自然科学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独立的科学,如力学、物理学、天文学等,在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方面也开始搜集材料。这与古代自然科学和哲学浑为一体的状况比较起来,当然是一个进步。所以恩格斯说:“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最近四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
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把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看作是孤立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恩格斯说:“它只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 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当的
传统的东西未必一定是没有用处的。恩格斯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它在研究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时仍然是有效的方法。在理性抽象阶段,形而上学的方法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谁说康德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四:“形而上学”怎么理解﹖
有两种含义:
一、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 ,用孤立 、静止 、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二、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埂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这就是形而上学。几千年以来,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与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家看来,如果哲学是人类科学中最美丽的王冠,那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最美丽的那颗宝石。然而在以黑格尔作为起点的现代哲学开始之后,西方开始普遍质疑形而上学,开始重新开辟道路,开展对传统的革命,这是因为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解读。但是它在哲学史上占据的位置是至高无上的。或者科学发展到了另一个地步,它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研究的中心而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和发展。
五:形而上学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什么区别
首先解释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翻译过来的,最早要追随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但是其实这部著作直翻译是后物理学或原物理学.形而上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是“形而上”的学问.这样应该比较好理解,就是超越现实的,追求永恒和绝对的学问.里面还涉及很多问题,这里不一一列出.
马哲中反对“形而上学”最主要是反对这门学问的思维方式,及是大家常说的静止地,孤立地,片面的思路.
这个涉及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接着解释唯物主义:
在这个关系问题上有两方面,其中第一个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也就是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
当认为思维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唯心主义
当认为存在是世界第一性,是世界的本原,这就是唯物主义
除了这个意义上的区分,其它的使用都是不正确.
最后解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就是指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的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举例:
比如我认为世界上最先存在的东西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衍生物,但是我只看到物质决定意识,看不见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物质世界.那么我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
如果我认为世界一切都是我的精神意识的产物,而且我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东西都永恒不变,那么我就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者.
六:什么是形而上学真理论??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笛卡尔画像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查出《易经》原文: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下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第一种
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笛卡尔与第一哲学沉思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
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余下全文>>
七:形而上学的概念
形而上学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就是: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一、哲学的形而上学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有其在哲学史中的起源。当哲学作为对知识的反思在古希腊成为知识形式以后,由于所形成的哲学决定于其思维方式的对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的理解——对追寻独立于人的客观基本存在的目的而导致对存在之形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尽管柏拉图曾告诫应注意理念的作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还是把存在归结于形式并以此使哲学集于形式化之大成,建立了持久影响西方哲学进程的古希腊哲学体系。这一把存在形式化的思想,始终推进着西方的哲学的研究,直至当代的西方哲学。把存在形式化必然把精神也作为独立的形式与之区分,这一在亚力士多德隐含着的还没有明确二元论思想,在实现了文艺复兴对上帝的否定从而使笛卡尔把存在与思维作了明确的二元分离之后,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就在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的西方哲学中为发现存在与思维的形式并力图使之同一,就成了西方哲学家千秋百代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标。
当文艺复兴产生了唯理论和实证论的哲学以后,以形而上学作为区别科学的哲学形式开始使用。从此,哲学从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形而上学,物理学也从这一百科全书式的哲学中分离出来而为自然科学——随着对存在的形式化的哲学不断的形式化使自然科学的形式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当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以致于当自然科学以牛顿物理学体系的成功并在之后把以进行物理实验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时,这时,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而带来的丰富的物质利益产生了科学主义的思想,一方面唯科学是从的价值观开始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存在之为存在的形式化自律的本体论困难使形而上学受到疑难。从此开始了在哲学史上不断发生的拒斥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和从而导致的形而上学形式的不断改变,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笛卡尔---培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形而上学而创知性论形而上学,黑格尔在康德对知性批判的基础上反对知性论形而上学而创辩证法形而上学,当代的科学唯物主义和实证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这说明,形而上学不断被新的形而上学的形式所更替,旧的形而上学被新的形而上学所取代,它们在变换着形而上学的形式,却无法改变自身的形而上学的本质。
八:海淀体育馆打羽毛球要多少钱啊
38/h
九:产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觉得形而上学只是人类历史的产物。人的思维随着时代在进化,形而上学是人类思维方式进步的必然产物。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了辩证思维后,发觉形而上学存在缺陷,所以现在定义其为把世界看成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相对于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