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一: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基本点

……

二:新闻规律是什么

新闻规律是规定新闻媒介功能和运行模式的一个基本因素。新闻规律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类新闻媒介。它并不因为某个国家或某一类新闻媒介的特殊性而丧失其影响力,就像马克思曾说过的:“要使报纸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是有自己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90页)

那么,新闻规律是什么?就像任何本质有其层次一样,新闻规律表现在三个层面上。

(一)

众所周知,新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迅速。这一点已得到中外血人和报人的共同认可。但是,看来人民对它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力却估计不足。在我们看来,真实、迅速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处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人类是聚众而居的生物,每一个群体(部落)必须以集体的力量来面对来自自然界和其它群体的挑战。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作出决策,采取行动。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我们可以称为新闻或消息,亦可称作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全面的;采取恰当行为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真实和及时。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新闻运载工具)日趋丰富、复杂,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有改变而改变的仅仅是人民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从原始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千数万年,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感知、认识外界,协调内部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样,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学科,各有其自身特点。它们经过时间的积淀,数代人、数十代人的努力,在量上和质上变得丰厚充盈和精粹深刻。唯独新闻,本性不变,依然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向人们传递世界的最新变化。

在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经历了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或者说,从人体器官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过程。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印刷媒介比起口头新闻来,新闻传播具有了广泛性和保真度,千百万读者可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获得相同的新闻。在印刷媒介中,新闻周刊比新闻书快,日报又比周刊快;而电子媒介的传播速度则大大快于印刷媒介,此外声音和画面还比文字更具有真实感。而在电子媒介中,电视比电台广播更显著的长处是有现场的画面,更具真实感,“适者生存”,进化论的这以珐名论断恰好也是新闻选择传播工具演进过程的描述。一切适合新闻特性的传播工具被人们采用并且可以经久不衰。就以报纸为例,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是世界上最早的,它一开始就是两面印刷的散页,三百多年过去了,报纸的内容天天在变,但报纸的外观——散装活页却至今不变,而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报纸都是如此。不同的仅仅是版面的多少而已。为什么人们不去改变它?不是不想变,而是无法改变,因为报纸的散装活页能够印得快(省去了书本、杂志的装订时间)、读得快(读者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一个版面上所有的新闻内容,省去了翻阅的时间)。可见,是新闻迅捷的要求塑造了报纸的外貌。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竞争的目的当然是争取受众。那么,新闻媒介靠什么来吸引受众?就新闻而言,归根结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任何一种媒介,只要受众认为这家媒介在隐瞒事实、歪曲事实,它就会被受众遗弃,纵然它还存在着,也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而在新......余下全文>>

三: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怎样认识这些规律?

l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丁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这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l 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考查点:新闻体制定义、新闻媒介所有制形式、从国家制度看新闻媒介特点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四:信息对新闻传播的意义有哪些?

一,信息的意义: 1.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2.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觉得相关的知识积累。  3.狭义信息是指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的东西。在新闻学里,用狭义信息这一概念。二:信息的特点: 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三:信息向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的要求意义: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一系列要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加强深度报道、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和加强全方位报道。

五:新闻传播媒介发展的六个阶段

1、以口耳、体态为媒介的个体的物质性的单一传播。远古时代,人类从灵长目到早期猿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落后,生产工具也只有一些简单的石器,正在向猿人进化的人类祖先每天都处于抵御野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他们要为生存而奔波、战斗。为此,他们群居生活,并随时需要互相进行沟通,交流信息。而由于当时人类大脑还无法进行复杂的思维,喉、舌、唇等也还不具备发出人语的功能,于是出于遗传、本能及生存的需要,他们只好运用彼此可以理解的尖叫、呼喊及手势、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种原始的个体间传播代表了人类特定时期传播需要,信息传播处于一种接近于物质性和动物性的本能传播阶段,传播也属于人类生存的本能需要。

2 、以语言为媒介的群体性传播。在距今4万前左右,人类语言基本形成。带有人类思维色彩的主观传播行为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人类传播开始从简单的口耳、体态向以语言为传播媒介的群体性传播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忆、传递、接受和理解信息,也就可以准确地表达要传播的内容。任何个体也就可以向集团群体传播信息。而氏族公社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社会性的群体性传播开始盛行。这一时期,信息传播的内容得到了拓展。人类的生活、生产经验、习俗文化等也可以传递给后代。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把四季变化规律、种植农作物经验等信息也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而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的新闻信息产品。

3、以文字为媒介的面向大众传播时期。大约5000年前,在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中国的一些地方开始产生图形文字。公元前4000年,在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500年左右,我国殷商时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最初的文字刻在竹简、兽骨、青铜器、或布、帛上。但文字载体的笨重、昂贵限制了文字的传播。公元105年,我国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造纸术使文字传播速度和广度得到了提升,到唐朝,我国产生了官场手抄报纸——邸报。到公元15世纪中期,德国工匠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术,从而人类开始把文字印刷在书籍、刊物、公报上向社会群体传播,知识与信息也就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普通民众中传播开来。同时,信息与知识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报纸的发行,使文字为媒介的新闻信息传播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1609年德国出版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周报《报道与新闻》,1660年,德国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新闻》。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当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产生了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1833年,《纽约太阳报》在美国纽约街头低价销售,成为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大众廉价报纸。人类从读书识字的技术中获取生活、生产能力和达到娱乐的目的并达到了交流经验、积累和学习知识的需求。书籍和报纸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人类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工具,促使以文字为媒介的平面传播逐步走向繁荣和成熟。但这一时代的社会传播仍然局限于有文字阅读能力的群体中。

4、以近代科学技术—初级电子技术为媒介的立体传播阶段。录音机和照相机、录像机的产生使人类的听觉和视角功能得到了保存,并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台和电视台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开始进入立体传播阶段。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广播电台KDKA在美国匹兹堡正式播出。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正式开播,成为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这一时期,人们可以同时运用听觉和视觉来接收音画俱佳的信息,传播媒介进入立体阶段。这些立体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这一综合文字、声音和画面的传播媒介......余下全文>>

六:新闻学专业的指导思想

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在全球化经济发展和信息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以新闻传媒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事业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面对国际性跨国媒介集团的竞争,我国高水平新闻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本系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全国、面向世界,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事业和现代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才。由于本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所以本系特别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大型新闻实践活动彰显该系教学的实践性品格。

七: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什么?

我去年在博研堂考研上的这个辅导班,我报考的是人大的055200- 新闻与传播

考试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 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 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 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 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 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 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 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第二节 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第三节 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一、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二、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1.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2.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4.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三章 媒介内容生产

第一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一、媒介制度

1. 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2. 媒介制度的类型

二、媒介产业

1. 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 媒介产业的特点

3. 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三、媒介组织

1. 媒介组织的类型

2. 媒介组织的结构

3. 媒介组织的管理

第二节 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一、报纸的生产

1. 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2. 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3. 报纸的版面设计

4. 报纸的出版发行

二、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3. 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三、网络媒体的内容生产

1.网络媒体平台的设计与维护

2.网络媒体内容的采制和编辑

第三节 媒介融合时代的内容生产

一、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二、媒介融合对媒介内容生产的影响

三、媒介组织结构的调整与生产流程的改造

第四章 媒介伦理与法规

第一节 媒介伦理知识

一、媒介伦理概述

1. 丁介伦理的理论渊源

2. 媒介伦理的一般原则

二、媒介伦理的失范

1. 有偿新闻与新闻敲诈

2. 媒介管理中的寻租腐败

3. 媒介内容中的歧视与偏见

4. 媒介内容中的文化与道德问题

第二节 媒介法规与政策

一......余下全文>>

八:请问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学习和研究新闻传播学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 以“学”事“术”,避免盲目操作。所谓“学”,是指对新闻传播规律的研究与探索;所谓“术”,是指新闻采编的技巧与方法。以“学”事“术”,就是利用新闻传播理论指导新闻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探求客观规律。对于新闻传播有无客观规律,新闻传播能否独立成为一门“学”,国内外始终存有不同看法。但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和新闻职业人还是承认有“学”无“术”不可用,有“术”无“学”不可取;承认以“学”和“术”同等重要,不可贬低、轻视和抹杀任何一方;认为有了“学”之引导,“术”会更有用武之地,以“学”指导之“术”的运用,比无“学”之指导的盲目操作,效益与成果要好得多。事实上,新闻传播规律客观存在,新闻传播时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研究新闻传播学,就是为了了解和驾驭这一规律,自觉地指导新闻传播活动,避免盲目操作。(2) 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准在信息十分发达、媒介高度繁荣的今天,在现代信息产业正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要求新闻传播科学无论在应用层面还是理论层面,都有一个大的根本性的突破。而突破的唯一的途径,是提升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准,强化这一研究的科学性。面对这一历史性的要求,我们比学全面、系统地加强对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以求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与把握。(3) 以新闻传播理论指导传播时间和史学研究对于在校攻读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生,以及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而再读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传播理论是一门以基础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这是学习新闻传播学的第三个目的。因为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应用部分和历史部分来说,新闻传播学的理论部分可以说是它们的认识工具与入门途径。

九:什么是新闻传播过程?急用喔

新闻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传者、媒介、受众等一些相互的组成部分既矛盾又统一的有序运动过程,这其中传者与受众是一对主要矛盾。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传播中传者与受众二者的辩证关系正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协调、变化的,这一点从人们对新闻传播中传者、受众的认识过程可以得到证实。

人类新闻传播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总的可以概括为:以传者为中心→开始重视受众→承认传者与受众是传播活动中两个主体。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新闻传播主要运用的是西方以传者为中心的"靶子论"学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媒体开始接受西方六十年代的"受众是服务对象"等观点,懂得要重视受众,但依然没从根本上弄清楚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受众不仅仅是服务对象,它也是接受主体。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传播理念、传播模式和传播方法,这是传者和受众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而导致的。

目前对传、受双方关系认识偏差及原因

媒介现在普通承认传播中有两个主体,即传播主体和受传主体,但对两者谁处支配地位争论不休,难以确定。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偏差以及由它所导致的新闻传播中另一个认识偏差,即传播过程不完整性,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原因,即,虽然树立了受众意识,但仍有局限性,对受众本位意识认识不清。从严格意义上讲,受众意识并不等于受众本质意识,正如鲍尔在他著名的《固执的受众》(The Obstinate Audience)一文中所说的:"以住的问题是讯息如何作用于受众",而现在的问题是"受众如何使用讯息",这种突出受众在传播中主导地位的受众理论就是受众本位论。而受众意识还只是从传者出发所体现的对受众的考察,而非以受众为基础来指导传播。

1999年11月19日-21日,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受众研究委员会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联合在天津召开了"新时期广播电视受众工作学术研讨会"。会上,对于是传者还是受众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这个问题争议很大。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崇山为代表的同志认为:传播媒介作为人类交往工具,诞生后便成为统治阶级或集团的一种控制手段,实际上"传者"听命于统治者。因此从总体上说,目前体制下的受众还难以成为传播活动中的"主体"。笔者认为,诚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新闻传播过程中传者确实处于支配地位,但这是有其当时具体特定的历史环境的;而且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用于传播学,从根本上说,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是处于矛盾双方的矛盾主要方面的。因为,"尽管传者对传播内容拥有控制权,但受众对内容拥有选择性;尽管舆论有导向性,但受众对舆论有自主性;尽管传者对受众会产生影响,但受众通过反馈对传播内容会进行制约,这不仅影响着、左右着当前的传播效果,而且影响着、左右着以后的传播行为。传者归根到底要按照受众的愿望和需求办了。承认人民群众在传播体系中的支配地位,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的体现。"⑴

对于目前媒体在传、受两者关系上的另一个认识偏差,,即传播过程的不完整性,笔者认为也正是由于人们对受众这种在矛盾中的矛盾主要方面的支配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而导致的。这种不完整性的体现就是大大忽视了受众接受反馈对......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