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熙皇帝的评价

一:对康熙皇帝的评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康熙比起其他圣君更为出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只是自己这一代辉煌,而儿子一代多昏庸;而康熙不仅自己出色,儿子孙子辈个个出色;连他自己都承认他的10几个儿子谁继承帝业都不成问题,历朝历代都为找不到合适的皇位人选烦恼,而他却为有太多的人选烦恼;最终继承大统的雍正不负厚望,承前启后,"康乾盛世"延续百年

二:康熙一生评价

康熙皇帝,为清代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一位具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而由于近年来史学界对于康熙的研究不断深入,亦有新的研究成果,作者不仅依据史实如实书写,同时参考新的研究成果,从康熙个人思路及作为出发,叙述康熙皇帝所下决策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及可供后人借鉴的原则经验,期能正确评价康熙一生之历史功过。

三:康熙皇帝的历史评价。

康熙这个人从官方说法来说维护领土完整是唯一功绩。

其他来说,我们不得不说,和同时代俄国的彼得大帝来比,康熙仅有小聪明,缺乏智慧,而且对科学和社会进步,康熙是起反作用的。康熙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且让中国社会出现了300年左右的停滞和倒退。(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统治集团的问题)。

康熙对文化的摧残,也是不得不说的一面,可以对比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起了非常恶劣的作用,凡是保留的书都做了篡改,其他的禁毁的书几乎摧毁了中国文明。

其他的劣迹不胜枚举,对经济、文化、传统的恶劣影响。。。。

康熙本人曾经学习过西方文化,他也能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长处和优点,但康熙目光短浅,西方文化对他来说仅仅是休闲小品,康熙要维护和发扬的文化,其实仅仅是儒学中的糟粕发展而来的奴才文化而已,看看今天电视上的刘罗锅、纪晓岚、微服私访记等粉墨登场、招摇过户,你就明白,什么是流毒深远。

四:请问对康熙帝的评价

1、康熙帝的自我评价

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后人对康熙的评价

关于康熙学习继承汉族文化的评价

人们常把康熙学习继承汉族封建文化作为其政绩来肯定。但作为封建文化核心的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立统一体,其中民主与专制、发展与静止、开放与封闭、唯心与唯物并存。他学习汉文化的目的是为了重建封建秩序,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他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忽视了法随时移、民贵君轻、天下大同等学说,大兴文字订,造成了思想上的禁锢;更是抵制了外来先进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和压制了本国的民主思想。

3、关于康熙帝的经济决策及其评价

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固守农本思想

实行“更名田”。更名田又叫“更名地”“更明地”,明朝藩王田庄遍布各地,明末农民战争中,明代诸王宗室大都被杀被逐,丧亡殆尽。清初许多农民继续耕种藩王田庄的土地,也有部分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康熙八年(1669年)政府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更名田的实施,对于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开发荒地起了一定的作用。

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是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为了保证丁税征收,掌握人口实数,清廷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为人口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丁银和田赋以田亩为征税对象,简化了税种,是税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鼓励垦荒,修治黄河。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严格限制手工工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康熙二十三年(1684)收复台湾后,虽然放宽了顺治时期海禁,但还是严格限制了外贸地点、进出口数量及种类。这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年的资本主义萌芽总是不能成长起来。

4、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问题

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

(1)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

①机智果敢。八岁即位,十六岁智擒螯拜,稳定了朝廷秩序。

②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 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③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康熙字典》。

④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⑤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

(2)另一种观点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

①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

②认为中国近代的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和苦难.

③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达到了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经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正中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余下全文>>

五:历史上康熙到底算不算好皇帝?

康熙在中国历史上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没有之一),他的孙子乾隆爷差点打破这个记录。但是无论怎么说,这个皇帝在中国的统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有极大的影响力。在我之前,我也看到了很多网民做出的意见。总体来说,人都是分功过的,不过在我看来,康熙皇帝的过还是要大于功。首先说说功劳:

平三藩,稳定了全国统一。(其实关于这个我也是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工成王败寇罢了,如果当年是吴三桂赢了,是不是吴三桂也是稳定全国统一呢?)

崇尚儒学,提高文学,开科举(这个我也是要说的,毕竟康熙对科举重视,最基础的原因还是想要维护统治,而且八股文对读书人思想的钳制,这个就不要我多说了把。)

平定台湾(这个在我看来,也是成王败寇,算是康熙的一大武功)

削平噶尔丹,粉碎了他的野心(这个,我呵呵。。。当年你后金起兵就可以,人家蒙古人就不行?)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这个在我看来也算一个,比较是为国争光)

还有什么好读书,人品好,善射,什么重用汉人,这个之前其实正德皇帝都有,为什么正德就是昏君,康熙就是圣君了?

再说说缺点:

文字狱就不说了,康熙在位时期,他和雍正,乾隆爷孙三人谱写了一幅对中华文明摧毁的热潮,在他的率领下,书籍是编了又编,文人是杀了又杀。他是喜欢看书,不过我还希望他不喜欢看书,凡事他感觉不好的书,现在基本都已经灭绝了。。。。对明史的篡改,导致我们现在对明朝的概念都依然模糊。

其次,康熙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也是有很大的阻碍效果,例如:“火器不可发展,这样会使得老祖宗传下来的的弓箭失去作用。”对民间科技发展有了很大的钳制。

因为在上班中,所以不方便说太多,而且我是纯手打的,希望楼主能够多多吸收各方意见,望采纳,谢谢。

六:如何评价康熙

康熙帝几十年来孜孜求治,小心谨慎,数十年如一日,基本做到天下安定,家给人足,

七:康熙皇帝对张玉书陈廷敬等五人的评价

大清康熙一朝,由于康熙帝的励精图治,使大清王朝开始步入辉煌盛世。皇帝的圣明,使得政治环境相对宽松透明,如“春夜喜雨”般滋生了一批像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陈廷敬这样的政治明星。然而,纵观这些名臣,大都不能善终。明珠被削权罢相,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

只有陈廷敬是个例外。康熙在位61年,陈廷敬从政53年间,历经28次升迁,一直做到文源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清朝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了。陈廷敬辅佐康熙长达半个多世纪,成为康熙朝的一代重臣。难得的是,在风云变幻的康熙政坛,陈廷敬善始善终,死后犹获殊荣,被康熙帝赞扬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关于陈廷敬,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他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几乎人尽皆知。陈廷敬一生四平八稳,历精图治,成就了康熙给他的八字评语“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在错综复杂的官场,陈廷敬凭什么达到了如此高的境界?又靠什么屡任要职,而不失皇帝信任,成为一棵政坛常青树呢?

纵观陈廷敬的仕途生涯,你会发现陈廷敬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他既没有李光地因“贪位忘亲”而被言官弹劾的情况,也没有徐元文、徐乾学兄弟那种时而“势倾满汉”、时而“解职投闲”的戏剧性人生。陈廷敬是一步一步,谨小慎微,通过脚踏实地效忠朝廷,以及和康熙数十年的长期相处中逐渐获得信任,稳扎稳打地登上了权力的高峰。这种处世哲学、为官之道,正像是龟兔赛跑的制胜逻辑,虽然慢,但稳,而且能够笑到最后。

一,不怕慢就怕站,稳固才是硬道理

陈廷敬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现在他的故居“皇城相府”,已成为山西著名的旅游景点。陈氏家族作为晋商文化的早期代表,早在明末清初时,生意就南跨东南亚,北达俄罗斯,财源广进,富甲一方。

陈家富而求学,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 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其中最显赫的,当然就属陈廷敬了。

陈廷敬,原名“敬”,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辄不忘”。顺治十五年参加殿试时,因与另一位考生同名,顺治皇帝特别在他名字中加“廷”字以示分别。殿试后,陈廷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明清两代的人材储备库,朝廷选任官员,一般都从这里挑选,所以庶吉士也被视为“储相”。

庶吉士的工作颇为“清贵”,平常的职责,主要是给皇帝讲解经史子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所以从三十四岁起,陈廷敬就当起了康熙的老师,为这位年轻的皇帝讲讲课,切磋切磋学问,交流一下思想。陈廷敬正是通过这一特殊职位,在和皇帝的朝夕相处中,逐渐展露才华,获得赏识。有一次,被康熙皇帝赞赏道:“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并特赐予他表里绸缎各二匹,以示奖励。

然而,朝廷复杂,陈廷敬虽然深得康熙的宠幸,却毕竟是初来乍到,且官职不大,最要命的他还是一个汉臣。大清朝廷,虽然创制了著名的“满汉全席”,却从未出现过真正的满汉大臣之间的和谐共处,很多事情,满臣可以做,汉臣却不能做。初涉仕途的陈廷敬,深知其中的厉害,所以处处小心,事事谨慎。

此时的康熙朝廷,看似平静,却暗涌波涛。随着索额图和明珠的权倾朝野,形成了闻名天下的“索”党和“明”党,两个同样为满臣的康熙重臣,表面上一团和气,却各怀野心,巴不得打倒对方,独掌朝纲。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拼命拉拢人才,对皇上颇为器重的陈廷敬,当然都要极力拉拢。

面对“索”党和“明”党的亲近拉拢,陈廷敬表现得相当理智和聪明。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岳父李振邺的指点,他知道两党相争,必然是两败俱伤,自己唯有清清白白,两不相帮,一心为皇上着想才是正道。所以,陈廷敬采取了中立的态度,牢牢记住李振邺告诉他的“等”字,摈弃浮躁,韬光养晦,允许自己像乌龟一样慢慢前行。

......余下全文>>

八:康熙对日本人的评论:

我在《康熙朝起居注》中找到了答案。

在康熙三十年以后的记录中,康熙多次评论日本人。他并不叫他们为日本国,而只叫“倭子国”他说:“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康熙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日本人无赖加海盗的本质,即敬酒不吃吃罚酒。

有臣子问他为什么耽倭子国?他回答说就是矮子国,“其国人不知何故天生矮小……”他还进一步解释说——“倭”字从人从委,委亦声。“委”意为“身材软缩”、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寇”字从完从攴。“完”指“家园完整”,“攴”指“敲打”。“完”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家园破碎”。他还说,“倭寇”一辞的由来,是从‘高句丽广开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记载“日寇○○(某地名)”而来,在此“寇”当动词,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后“倭寇”二字作为名词独立,用以称呼来自倭子国的海盗。

从这些言谈中可以看出,康熙看透了日本人“不知世上有恩谊,只一味慑于武威”的本质,因而,从不给好颜色。

也许正因为如此,敬酒不吃吃罚酒的日本人,才对康熙帝极为敬重,尊其为“上国圣人”。他们甚至将康熙的《圣谕》翻译过去当宝书读。

九:康熙皇帝评价长城的话题的

康熙皇帝主张并践行废长城

1691年前后,镇守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向朝廷“请行修筑”。

康熙皇帝拒绝: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