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

一: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概括

(一)作品创作背景: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纸本水墨,纵129厘米,横34厘米,创作于1951年。此图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

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齐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二)作品内容介绍:

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逆水而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但使人隐隐地如闻到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这正切合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的意境。

(三)作品特点:

1、以形写神

齐白石先生在创作这幅画时,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进行惟妙惟肖的再现,而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画面中山川、河流、蝌蚪无不生动鲜活。而齐白石先生着重的是通过画面本身的生动,让观者体会到无法看到的水声及蛙声。显然齐白石先生是经过了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特征,作画的时候,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迁想妙得,提笔一挥,才能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

2、高度提炼

齐白石先生用艺术手法对事物加以处理,千锤百炼之后,把一般事物的形象提炼成艺术的形象,虽然简而又简,却掌握了事物的特征,不但没有失掉真实性,反而比真实的东西更纯粹更集中更有概括性,更具有动人的魅力,笔墨洗练,寥寥几笔就能够把事物塑造的恰到好处。如:大块浓淡有致墨块即将山川峡谷之势展现出来;寥寥几笔线条的勾勒即将河流的灵动表现出来;对蝌蚪的描绘更是高度提炼、一撮而就便表现得活灵活现。

3、空间灵活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面上,留有大块的空白,即天和水的地方不着墨色,留出白纸。这样的表现使画面虚实相生,使主体更加突出,更加富有层次,布局更加合理。虽然没有西方美术中通过光线、明暗等透视技巧,但画面却给人一种立体感和真实感。山峦由近及远,河流由远及近,仿佛蛙声也从远处传来,让人如身临其境。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这种空间的处理方法在中国画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中国画的杰出创造。

4、讲究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画中的境界,即诗中有画境,画中有诗意的境界。这幅画不仅仅是对事物的单纯描绘,其中还有画家富有感染力的感情投入,使看画的人可以受到感动和震撼,达到了物我两融的境界。境界中最能感动人的是富有含蓄的意境,含蓄可以使人产生联想。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在对‘......余下全文>>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的是什么

齐白石应老舍邀请,按他出的题目所作的名画。一群蝌蚪随山泉水由远及近地流出。

三: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到底妙在哪里

齐白石的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命题画,是一幅很难画的题目。因为,蛙声没法画;十里也难画;有山还要有水,难度相当大。然而,齐白石是位十分聪明的画家。经过巧妙构思,他画了一个山涧,中间有急湍的流水,远处有两个青青的山头,水中有小蝌蚪六个,随水摇曳。意思很清楚:小蝌蚪们的妈妈——青蛙,正在远山那边叫呢,其声传到了山涧这头。构思和创作十分奇妙、独特,所以受到了人们喜爱。这幅画不但国家印制成了邮票,也收入到了小学生教科书,是公认的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

四: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思

出自:查慎行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

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又号初白。海宁(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在雍正四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这一背景。

大意:萤火虽只有一点,但是在草岸间,仍像星一样醒目可见。青蛙的叫声虽然远隔十里以外(十是虚数),但仍旧能够从山泉的响声中清晰可辨。所以说呢,谣言、诽谤之类的言论也是如此,哪怕开始的时候就那么一点点,之后也会被传开,被拿到台面上来。于是作者笔锋一转,立刻从貌似写景的两句里出来,直接说主题。就是“新诗未必能谐俗,解事人稀莫浪传”。字面的意思是,新诗未必能够和世俗论调和谐,评论事情的时候不要少数几个人就开始谣传。

就是因为自己家人受到了诽谤的罪名,自己也受连累,所以他才作了这首诗。

特别强调一点:这首诗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名句,后来齐白石还用它做了幅画,但意境已经转变,跟这首诗的基调是完全无关的。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

五: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给齐白石写了什么

老舍先生的信抄录如下:

“敬恳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

(一)苍苔被阶寒雀啄 渔洋山人句

《蛙声十里出山泉》《寒鸦枯木》对比

以苔石作阶,二三寒雀啄轻。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 查初白句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三)凄迷灯火更宜秋 赵秋谷句

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

(四)还须种竹高拂云 施愚山句新竹数竿,瘦石一拳。

附奉人民劵三十万,老人幸勿斥寒酸也!

老舍拜。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上没有蛙,却只有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六: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故事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丹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还有一种说法是: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逆水而游动,旁边是山石。据说这是老舍出题,有好多画家参与,最后公认齐白石的最好。为什么呢? 原来,欣赏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都离不开鉴赏者的生活经验,人们依据作品所寄托的意象,也就是画面的形象,唤起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从中就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美,将画面还原成生活现实。具体来说,由画面上那几只蝌蚪,我们想到,蝌蚪是青蛙的卵变成的,自然就想起青蛙;青蛙在交配前,都有一段谈情说爱的日子,他们不停鸣叫,这就是“听取蛙声一片”。所以说,没有青蛙就没有蝌蚪,换句话说,有蝌蚪必定有青蛙。

七: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什么画?

水墨画

齐白石晚年是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度过的。但是,当他提笔临案时,他的思绪乃至全部的内心生活,就情不自禁地返回童年,返回星塘老屋;那葡萄架下的纺车、田野的蛙声鸟鸣、牧童的笛声、篱下的锄犁……都摄入他的意象与笔底。齐白石晚年与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最能体现出老人深沉的乡土情结。一次,老舍先生以“蛙声十里出山泉揣的诗句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面对这个以无声笔墨来表现有声诗情的“难题”,老人没能当场交“卷”。据说为此老人足足思索了两天,最后在“泉”上找到了突破口,他一反常态地在四尺立轴上没有画一只蛙,而是在峡谷间的流泉中点缀了几只活泼的小蝌蚪,用蝌蚪离开水的源头使人联想到蛙和蛙的叫声,绝妙的构思营造出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的意境,使《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件作品成为他晚年的杰作。这种诗情的意会和灵感的迸现既体现了文人画追寻的至高境界,又是艺术家童心的率真流露。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