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国演义中曹操事件及评价
1、军事才能
在乱世中立足,首先要会打仗。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和他作过对的人,除了少数几个,大部分都被他灭了,比如张绣、吕布、袁绍,等等,其中不乏雄霸一方的英雄。所以可以想见,他的军事才能非常强,这不单单表现在一般的计谋上,比如用计和识破别人的计谋,还有领兵的统帅能力。
2、政治才能
许子将评他为:治世能臣。从一个校尉,变成天下之霸,光会打仗,没有政治手腕是不行的。个人认为,曹操最好的决策,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掌握了天子,谁不听他的话,就是不听朝廷的话,这让他的势力发展很快。其实袁绍比他的机会更好,可惜没有把握住。还有已经掌握了朝廷大权,却始终不篡逆称帝,而是留给儿子曹丕。这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其中的利害,以及时机,他看得很清楚。袁术就笨,捡个玉玺就想当皇帝,结果被天下诸侯围殴。
3、文学才能
把自己的军事才能形成理论总结成兵书《孟德新书》,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肯定不行。另外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话,大诗人。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手下百官,都是天下豪杰,死心踏地(大多数)跟着曹操,证明他在用人上有一套。对降将也是用人不疑,张辽、徐晃、张郃这些投降过来的人,都在他手下成为世间名将。还有消灭刘表刘琮后发现手下很多人都给刘表刘琮通过书信,有的还有投降的意思,曹操看都没细看,一把火烧光。
5、奸诈狡猾,手狠手辣
许子将还说,曹操是乱世奸雄,这在书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他的座右铭。比如,他误杀了于危难中收留他的吕伯奢,为斩草除根索性杀其全家。还有怕人在他睡觉浮暗杀他,于枕下藏剑,结果误杀了替他盖被的小侍,起来却说梦中好杀人,被杨修点破不是丞相在梦里,是我们大家在梦里。深恨之,最终也找机会杀了杨修。还有打仗缺粮时,杀了监粮官王垕,然后在全军说他私扣军粮才致使军中无粮,现在杀了王垕以后都会好的,以安军心。。。反正一句话,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不打了,累了,差不多就这些吧,具体事例楼主再自己找找吧。
二: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
功首罪魁非两人
遗臭流芳本一身
不识英雄真面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三国演义一至五回对曹操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
四:三国演义里对曹操的评价
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里个人很欣赏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余下全文>>
五:三国演义里对曹操的评价
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
三国里个人很欣赏曹操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作者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我很奇怪,对于孙盛的书,历史上认同的人还很多,连司马迁在写《资字通鉴》的时候,都选用了他不少的章节和资料。包括这句话。)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作者宁喜欢曹操这种真小人的性格,却不喜欢刘备这种伪君子。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作者本人设想如果生于那种乱世,也宁可选择作一方霸主,成就一凡事业,也不会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腐败无能的政府寄予希望。况且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余下全文>>
六:评价曹操,结合三国演义的故事来说
乱世之枭雄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牟泻“雁崴?级碌乃?共煌ā?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
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誉之者为为命世英雄、毁之者称其为逆贼奸臣。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说曹操是军事家,这点我很同意。有的学者认为曹操是个诗人,我也赞同。因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有的人认为曹操是政治家,我认为有些评价偏高:首先,曹操有屠杀百姓的暴行,公元193年,曹操借替父亲曹嵩报仇,曾经血洗徐州和从雍、凉逃难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屠杀的黎民达到几十万之多,‘泗水流之不畅’(《后汉书·陶谦传》)足见当时杀人场面之惨烈。太残忍了,这件事暴露了曹操内心深处的凶残。也是曹操一生最大的污点。曹操也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罪行,曹操的双手沾满了黄巾军的鲜血。其次,曹操个人作风也有很大问题,曹操这个人非常的好色,虽然‘圣人’有云:‘食、色,性也’的高妙论调,但曹操为了女人确实到了疯狂的地步。征战张秀时霸占其婶母,打吕布时强占其部将秦宜禄的夫人。虽然不是很坏,可在道德问题上,是应该予以谴责的。最后,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杨修、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验证了封建统治者能为我所用留之 不用则杀之的恶劣作风。可笑的是中国文坛所谓的巨子郭沫若先生竟然写《替曹操翻案》这样毫无价值的文章,文章没有正视曹操屠杀百姓的一些列罪行而单方面鼓吹曹操实行的屯田,曹操的屯田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剥削制度,不足后人效仿。我们国人所崇拜的鲁迅认为曹操‘至少是个英雄’曹操到底英雄在何处?却并未明言。任何极端的评价曹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更加辨证公正的评价和认识曹操。
七:对三国演义里的曹操评价(好的)
凭着他的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削平了北方的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军阀混战局面,统一了北方。 恢复了黄河南北的封建秩序,使那一带的人民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从而为后来西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同时为了实现、维护和巩固北方的统一,曹操亲率大军平定了乌桓,稳定了边疆。 曹操在北方统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统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进步性措施,如打击豪强、整顿选举、改善吏治、屯田等,大体克服了汉末以来的腐败状况。 虽说这些措施的实行,是曹操出于加强集权力量和巩固统治秩序的需要,但对于安定人民生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八:对曹操的评论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汉族 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史书评论】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众人评说】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司马光评价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资治通鉴》
洪迈评价曹操:“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容斋随笔》
王夫之评价曹操:“曹操父见杀而兴兵报之,是也;阬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徧屠城邑,则惨毒不仁,恶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读通鉴论》
古人评价曹操:“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辩亡论》
顾炎武评价曹操:“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九:根据三国演义对曹操做出评价
如果是三国演义的话那就要把曹操归到奸雄行列了。因为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丑化了曹操。其实历史上的曹操的成就是很大的。宋代以前都是以曹操为正统的。
十:三国演义关于刘备与曹操之间的事的评价
1 煮酒论英雄。2 曹操打败吕布的时候,想任用吕布但是刘备说了一句话:你忘了吕布是怎么侍奉董卓和丁原的吗?于是曹操就把吕布杀了。3 袁绍曹操官渡之战的时候 刘备投奔袁绍打曹操,当时曹操把白马的老百姓迁到延津在路上遇到了刘备率领的轻骑,当时曹操把辎重撒了一地刘备率领的士兵都去拣拾东西,忘记作战,结果曹操大败刘备,刘备落荒而逃。4 曹操 刘孙官渡之战
刘备和曹操都是英雄
曹操英雄也!当时名士说,此必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三国演义中将英雄写成枭雄那是褒刘贬曹德思想!错写了曹操!曹操梦想成为一代能臣,可惜现实环境确毁灭了他的梦想!后来他不得已组织军队!他心怀天下,慧眼识英雄,不仅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袁绍袁术的不对粮食多了扔掉,没吃的,吃草池树皮,曹操首先实现 士兵屯粮制,大大解决了他的粮食问题,他的一系列政策使他由弱变强,军事上自己不断壮大,后来扫平北方!成为中原霸主,为日后三分归晋,留下了伏笔!这全都是曹操的功劳!曹操魏武大帝,一代雄风,何等英雄!三国演义太假!
刘备白手起家,心系天下,可惜他起家的时候,没有本钱,因为自己时刻想统一天下,四处寄人篱下,屡败屡战,大志不灭,得到诸葛亮慢慢成功,后来虽然病死白帝,但是白手起家成就霸业!何等英雄!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小人,有人说他是伪君子,其实那是因为他心怀大志,时刻想统一天下,这样的人不会誓死追随一个人,所以寄人篱下,他在我心中是英雄,白手起家而成霸业!何等英雄!
曹操刘备我个人认为很相像,不同的是家庭背景不同,曹操相国曹参后代,大宦官后代,家里给了他起兵的资本,他年仅20就能在中央得到很好锻炼,一般人谁能做到!刘备白手起家,虽名为皇叔,其实白手起家,毫无资本,曹操慧眼识英雄,所以就看出刘备大志,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孤耳!当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候,可惜刘备没有实力,只有关张二人,曹操当时就看出来了,二人不同的是家庭背景不同,起兵不同,试想一下,如果现在中国大乱,一个农家老百姓出身的孩子想统一天下,同时一个中央国务院总理后代也想,他们二人能力相同,大家能够看出谁会容易些!刘备和曹操就是这样,二人都是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