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俗文化

一:中国年俗文化有哪些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西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是早早从吃一口那又黏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微薄地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画上句号。算一算,四十天。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或者说,年是一种强化的生活。 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平日竭力勤俭,岁时极尽所能,缘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孩子一年一度灿烂的梦。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那么中国人崇拜什么?崇拜太阳?崇拜性?崇拜龙?崇拜英雄?崇拜老子?崇拜男人?崇拜祖先?崇拜皇帝和包公……非也!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在人们给天地间的诸神众佛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企望神佛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借助神佛的威力,实现向往,主高无上的仍是生活本身。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过了年,人们走出这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失,好似一种幻觉消散。是啊,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于是,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单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 “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而此刻,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顿时闪闪发光。 对于崇拜生活的民族来说,理想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愿望。 生活中有欣喜满足,也有苦恼失落;有福从天降,也有灾难横生。年时,站在旧的一年的终点上,面对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怀着这样的愿望:企盼福气与惧怕灾祸。于是,千百年来,有一句话,把这种“年文化心理”表现得简练又明确,便是:驱邪降福。 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十分了有趣,比如闹水的龙和吃人的虎,都很凶恶,但在中国的民间,龙的形象并不可怕,反而要去耍龙灯,人龙一团,喜庆热闹;老虎的形象也不残暴,反被描绘得雄壮威武,憨态可爱,虎鞋虎帽也就跑到孩子身上。通过这种理想方式,生活变得可亲可爱。同样,虽然生活的愿望难以成真,但中国人并不停留在苦苦期待上,而是把理想愿望与现实生活拉在一起,用文化加以创造,将美丽而空空的向往,与实实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为一体。一下子,生活就变得异样的亲近、煌煌有望和充满生气了。这也是过年时我们对生活一种十分特别又美好的感觉。

二:什么是中国的年俗文化

年俗文化的历史起源年代久远,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似乎是一幅多头多绪的历史画面。其实不然,就民俗文化而言,不仅传承有序,而且在经历了狩猎时代和农耕时代的灾难磨炼之后,先民们整理出了富有哲理并具有生命力的传承理念,这就是“除灾”与“迎新”熔铸而成的年节风俗文化。除灾是表达一年中的经历过程,其中包含取得的更新成果;迎新属于精神灵魂领域,是颂扬一年来所取得的新成果所显现的创造精神。

汉代除夕风俗,即现今的除灾与迎新。《吕氏春秋》记载:“汤始得伊尹,祓之于庙,熏以萑苇。”商代初期,崇拜苇子除灾风俗已经演变为熏苇子风俗。汤王建立商朝,任伊尹为相国之时,在宗庙为他除灾祝福,以有声有色的焚烧苇子作为庆贺仪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祝愿商朝昌盛发展而迎新。苇子化为灰尘已不存在,留下的是风俗的内涵:即为迎新而除灾,为除灾而迎新。区别在于,如果是除灾形式,迎新存在是意念;如果是迎新形式(例如迎新春联),其基础是现实灾情的意念,此即年文化传承理念的涵意。汉代人重视除灾的基础地位,故分为两天。除夕坐夜就是回顾和总结一年来的成与败,是传承理念在汉代民间的新发展,这为后代年节文化奠定了一种清晰的理念基础。防患于未然,忧患意识是理性思维,是我们祖先在除夕风俗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年俗文化第二次“革旧创新”,是在盛唐之后演进发展而成的迎新春联风俗。这次“革旧创新”不仅揭露清算皇家篡改古俗的丑行,并废除了皇家陋俗和陈旧观念,而且开辟了永世不衰的新大道--春联的诞生,在年节风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春联的前期风俗,是兴于南北朝的所谓“桃符”门神,即在两个桃木板上画二神驱鬼,该形式实际上是汉代皇家陋俗的死灰复燃。其一是否定汉代在民间除夕风俗流行的“三崇拜”,即在门上画虎的除灾风俗,转换为门神形式;其二是以两个桃木板为皇俗“刚卯”招魂;其三,也是重要的一点,是将刘歆(秀)篡改《三海经》增加的二神驱鬼首次在社会上出笼,从而为后世皇家愚民教化制造了先例。

在河南民间的部分地区,至今还流传遗存的两项古代风俗:第一件是民间巫婆、神汉的巫术,是用一个小桃木板,其上写“桃符”两个字,然后用红布包裹起来,他们就持此物走街串巷为人家驱鬼治病。显而易见这是皇俗在社会上产生的恶劣后果。

第二件是在河南部分地区遗存的除夕“三崇拜”风俗,这是从汉代民间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

当然,民间年俗文化并非与以帝王划线对立,历史上也不乏顺应民意的统治者和先进人物。商汤不重“形”的创新,表明他注重除灾迎新传承理念。西蜀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誉为首联,这如同年画的迎新题材。北宋改革家王安石赞扬民间“革旧创新”的迎新春联,提出“总把新桃换旧符”。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倡导贴春联,废弃贴门神,从而引起“载体创新”改革,首次用红纸取代了桃木板。明朝李时珍作为医生著书立说,揭露皇家编造惑众谎言。朱仙镇在北宋时期对抗皇家制约迎新风俗,另辟迎新年画阵地,这种后继春联的创新精神是朱仙镇人真正的荣誉所在。

三:中国有哪些年俗?

春节,

冬至,吃饺子

端午,粽子

七夕,中国情人节

清明

元宵

中秋

重阳

就这些了吧!

回答者:mzonewl - 助理 二级 2-26 17:14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脆是以示吉利。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四:中国的年俗

祭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 财神

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关于财神是谁说法不统一,主要有以下几种:   赵公明,因张天师曾命其守玄坛,故又名赵玄坛。此人来源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他为“金龙如意正——龙虎玄坛真君之神”。赵明朗,字公明,道教中的玄武之神,俗称赵公元师。此说来源于《三教搜神大全》,圣号全称为:“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师”。   范蠡: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手下大臣,帮助越王打败吴国,后来经商发了大财,改名陶朱公。后人奉为财神。   关羽:三国中的关羽是个“全能”人物,最重义气,后人把“义”“和”“利”等同对待,奉为财神。一般商号供奉关羽者居多,认为他对商号有保护作用。   上述财神中,赵公天师、财帛星君和范蠡为文财神、关羽为武财神。此外还有供奉太白星者,称为"财帛星君"。因为太白星亦叫金星,附会为财神。还有以齐天大圣、招财童子为财神者。   民间所供大多以赵公明居多,其印刷的形象很威武,黑面浓髯,顶盔贯甲,手中执鞭,周围画有聚宝盆、大元宝、珊瑚之类的图案,加以衬托,突出富丽华贵的效果。

编辑本段逛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庙会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余下全文>>

五:年俗文化衰落的原因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如今却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甚至消失的危险。有人说这是危言耸听,但事实却证明我并不是杞人忧天。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外来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大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今的中华大地,西方文化甚至日韩文化泛滥成灾,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是何等的悲哀!

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的重要程度虽然不及春节,但排名第二绝对不是问题。在圣诞来临之际,基本上所有的商店的橱窗上都会写上“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等话语,有些商店还会摆棵圣诞树,学校里每年也有圣诞晚会。年轻一代更是对圣诞节青睐有加,每年都要学着西方人的方式过节。对于西方的其他节日,诸如“愚人节”“万圣节”之类的,中国人也有模有样的过,“情人节”就更不用说了。今年情人节正好是大年初一,有些数典忘祖的东西竟然为了过情人节放弃过春节,真是……不对,这种东西连何为“典”都忘了,何来“数典”之说呢?!

而对于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有多少人能够完整地说出来呢?!就算知道,又有多少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会按照传统的习俗去过呢?!国人在过西方万圣节的时候,可知中国也有传统的鬼节?如果国人真的重视传统节日,国家又何必在清明,端午,中秋设定法定假日呢?!不过就算传统节日有了法定假期,国人也只是将这几天当普通休假而已。有的人甚至还提出“为什么圣诞节没有法定休假”这样的问题,看来这种人是把圣诞当中国传统节日了。所以,个人认为:要让国人真正去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光靠设个假期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节日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灿烂文化需要我们传承,比如琴棋书画,比如古典名著……只是关注的人实在少的可怜啊!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这是对如今古乐命运的真实写照。古琴,古筝,琵琶……这些乐器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也许不久的将来想听古乐器演奏会成为一种奢望吧!当今流行的歌曲多数是用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伴奏的,可我们的国人就喜欢这样的音乐,觉得西洋乐器的声音动听多了。不少家长也敦促甚至逼迫自己的孩子学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能有多少孩子去学古琴古筝呢?!

相对于古乐,中国传统水墨画也命运堪忧,虽然现在还有不少画家会画传统水墨画。只是我们年轻一代却对中国古画知之甚少,很多人对于中国古画,可能只知道《清明上河图》,对于古代画家可能只知道个“画圣”吴道子。不过对于西洋画和西洋画家,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出好几个吧!《蒙娜丽莎》、《向日葵》、《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梵高、莫奈、毕加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棋是不少人都接触过的,年轻一代基本都会玩跳棋,飞行棋,大富翁棋,五子棋……但此棋非彼棋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棋指的是围棋,但中国的年轻人接触围棋的人很少,更不用说精通了。

书法是目前最流行的古文化了,很多学生都被家长或者老师逼着练字呢!!!只可惜不是毛笔字。写毛笔字的学生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才学的,为的是以后能有个混饭碗的手段。书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

而对于我国的古典名著,读的人实在少得可怜。《诗经》、《左传》、《史记》、四书五经等等,不要说全部读过了,能有一部读过的人也少的可怜啊!唐诗宋词算是年轻人最熟悉的古代文学了,可那是在初高中老师逼迫下去读去背的,一到可以忘记的时候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当下在年轻人中流......余下全文>>

六:家乡的年俗文化(不少于三种)

又是一年花红春草绿,又是一个欢乐中国年。春节的风俗各地不同,春节的文化内涵丰富,现在就让我带你感受一下新年的气氛,一起走进年文化。

久居京城的“老北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送信儿的腊八粥。意思是说,每逢到了农历十二月初八(民间又称腊八),就要过年了。“腊八”过后,各家各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除去准备吃的以外,就是要买些新衣服了。有些人家还要蒸年糕、做炸食准备过年吃。到了腊月廿三,家家户户开始大忙。到了廿三,每天都有说法:廿三糖瓜儿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糊窗户;廿六炖大肉;廿七杀公鸡;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卅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到初五则是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聚会的日子,或者是出门逛庙会。那时街上随处可见头插红花的姑娘、手举风车的小伙儿,还有身挂大串山里红、手里抖着空竹的孩子,过年那几天,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

陕北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是红红火火。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婆姨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壮家的春节习俗非常独特,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农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选几块与家禽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人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就会更加聪明伶俐,代嫁姑娘更是籍此机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爪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的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春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扎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的、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说说你自己家乡的是如何过年的,这样会效果好一点)

通过以上的几种新年的过节形式,我们了解了年文化,让我们共同传承传统文化,享受传统文化,它既是是我们和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渠道,也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

七:中华年俗文化节活动怎么写?

一、设计理念: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高潮,亦称“小过年”。在寒假中,每位同学走亲访友,体验春节浓浓的年俗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春节、元宵节的习俗,参与各项活动,让学生感受一下渐渐淡去的年味,体验春节、元宵节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好地融入民俗文化中来。

二、活动目的:

1、欢度佳节: 感受春节、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亲身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藉由全校师生的参与,让校园充满欢乐的气氛。

2、文化薪传:体验充满欢乐与民俗色彩的传统佳节,让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活动更具浓郁的民俗情怀。

3、寓教于乐:在收集、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又进一步体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活动主题:

品年味,看年俗,展形象

四、展示内容:

灯谜、年画、吉祥物、春联、面属、寒假实践作业等

五、活动时间:

3月

六、活动地点:

教学楼

七、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寒假期间)

1、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从“春节、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元宵诗歌、童谣等方面了解节日的来历、演变过程以及相关习俗,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收集制作食品的工具、视频等资料。

2、与父母长辈一起动手制作节日食品。

3、各班利用班会课、课余时间,学生交流节日的来历,讲讲关于节日的故事,朗诵、吟唱一些诗词、儿歌、童谣。

4、各班学生在美术、综合实践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利用不同的素材制作灯笼、手抄报和手工作品等。班主任组织学生相互欣赏。

(二)展评阶段: 3月12日(周四)到3月13日(周五)

活动形式:以级部为单位进行展评,展示各具特色的年俗(假期实践作业、手工制作的面属、对联;展示过年拍摄的节日照片,各地特色食品、食品制作模具等)。

活动要求:

(1)精心布置展区,需要桌子的请提前联系总务处,需要悬挂的作品可考

虑走廊两头的窗户

(2)每级部可以安排1—2名小讲解员做介绍。

(3)展区完成时间:3月12日中午前

(4)进行粘贴时,只可以将作品粘贴到瓷砖处,白色腻子墙上不可以粘贴作品

参观要求:(3月12日中午听广播通知)

参观顺序(请大家记好)第一批进行参观的班级是一楼和四楼的班级,顺序:一楼的班级从二年级一班至一年一班从西楼梯上至二楼,按自西向东的顺序进行,从中间楼梯上至三楼,按自东向西进行参观,再从西楼梯上至四楼,从西向东进行参观,结束时,从中间楼梯下至一楼回到自己班级。

四楼的班级从四年四班到五年四班,从中间楼梯下至一楼,从东向西进行参观。从西楼梯上至二楼,按自西向东的顺进行,从中间楼梯上至三楼,按自东向西进行参观,到四楼后直接回到自己班级

第二批进行参观的班级是二楼和三楼的。二楼的班级从三年级二班至二年级二班从中间楼梯下至一楼,从东向西进行参观,从西楼梯上至三楼,从西向东进行参观,从中间楼梯上至四楼,从东向西进行参观,从西楼梯下至二楼,回到自己班级

三楼的班级从四年级三班至三年级三班从西楼梯上至四楼,从西向东进行参观,从中间楼梯下至一楼,从东向西进行,从西楼梯上至二楼,按自西向东的顺进行,从中间楼梯上至三楼,回到相应的班级。

在中间楼梯如果出现相遇的班级,队伍前的两位班主任老师一定做好安排,礼让通行。

(三)后续工作

(1)本次活动展示时间截止到3月13日(周五)放学前,各走廊收拾好卫生,涉及到的桌凳送回原处,墙壁上的胶带等收拾干净。

(2)结合《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实践篇”作业要求,3月16日(周一)放晚学前将实践作业交到德育处(社区实践纸质稿交德育处,电子表传ftp相应文件夹;采购员每班3份。),成绩计入班级实践作业考核。

......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