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基础知识

一:基础地理知识的地球数据

年龄:46亿岁。公转周期:约365天。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公转轨道:呈椭圆形。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自转周期: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04秒。太阳日为24小时。自转方向:自西向东。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为 23°26’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8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1 公里)。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96371公里)0。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质量:5.9742×10^21 吨。平均密度:5.515 g/cm^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千米。大气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质(1%)。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表面大气压: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卫星(天然):1颗(月球)通过如下途径计算地球的质量。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对质量为m的物体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之和,则为5.984*10^24 kg方法二、在北极,不考虑地球自转,则计算为5.954*10^24kg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质量均匀的球体,忽略自转影响,半径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标准值。则为5.965*10^24kg月地距离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天7小时43分11秒(恒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质点,设月球质量为m月。方法四、为6.220*10^24kg

二:地理初一地球基本知识

1:21 ,不规则

2:经线,纬线

3:D

三:初中学过的地图、地球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知识

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汇编

一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表面积5.1亿KM2。

2、纬线与纬度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长约4万千米。它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3、经线和经度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线 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国际上习惯用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经纬线特点比较(表格)

长 度 形 状 指示方向 半 球 划 分

经线 都相等 半 圆 南 北 东西半球(20°W,160°E)

纬线 由赤道向南北缩短 圆圈(极点除外) 东 西 南北半球:0°纬线

4、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地球

四: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

要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数字地球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它需要诸多学科,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支撑。这其中主要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宽带高速网络技术、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空间信息技术、大容量数据处理与存贮技术、科学计算以及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一个数字地球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成千上万的不同组织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数字地球的服务器将需要由高速网络来连接。为此,美国克林顿总统早在1993年2月就提出实施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通俗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它主要由计算机服务器、网络和计算机终端组成。美国为此计划投入4000亿美元,耗时20年。到2000年的目标是提高生产率20~40%,获取35000亿美元的效益。在Internet流量爆发性增长的驱动下,远程通信载体已经尝试使用10G/S的网络,而每秒1015byte的因特网正在研究中。相信在21世纪将会有更加优秀的宽带高速网供人们使用。 本世纪的遥感卫星影像,在卫星遥感问世的20多年分辨率已经有了飞快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分辨率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指影像上所能看到的地面最小目标尺寸,用像元在地面的大小来表示。从遥感形成之初的80米,已提高到30米,10米,5.8米,乃至2米,军用甚至可达到10cm。到下一世纪获取1m或优于1m的空间分辨率影像将会十分方便。光谱分辨率指成像的波段范围,分得愈细,波段愈多,光谱分辨率就愈高,21世纪的技术可以达到5~6nm(纳米)量级,400多个波段。细分光谱可以提高自动区分和识别目标性质和组成成分的能力。时间分辨率指重访周期的长短,一般对地观测卫星为15~25天的重访周期。通过发射合理分布的卫星星座可以3~5天观测地球一次。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在下一世纪将可以优于1米的空间分辨率,每隔3~5天为人类提供反映地表动态变化的详实数据,从而实现秀才不出门,能观天下事的理想。 空间信息是指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经统计,世界上的事情有80%与空间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用于地球研究即为地理信息系统。为了满足数字地球的要求,将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和数字高程模型(DEM)三库一体化管理的GIS软件和网络GPS,将在下一世纪十分成熟和普及。从而可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一个GIS应用软件产生的地理信息将被另一个软件读取。当人们在数字地球上,进行处理、发布和查询信息时,将会发现大量的信息都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例如查询两城市之间的交通连接,查询旅游景点和路线,购房时选择价廉而又环境适宜的住宅等都需要有地理空间参考。由于尚未建立空间数据参考框架,致使在万维网上制作主页时还不能轻易将有关的信息连接到地理空间参考上。因此,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地球的基础。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网站、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及数字地球空间数据框架。这是美国克林顿总统在1994年4月以行政令下发的任务,美国将于2000年元月初步建成,我国也将在跨世纪之际,抓紧建立我国基于1:50000和1:10000比例尺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欧洲、俄罗斯和亚太地区也都纷纷抓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共享机制是使数字地球能够运转的关键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11工作组正为此而努力工作。只有共享才能发展,共享推动信息化,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共享。政府与民间的联合共建是实现共享原则的基本条件,因为任何国家的政府也不可能包揽整个信息化的建设。在我国,要遵循这一规律就必然要求打破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界限,统一标准,联......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