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庄子主张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思想?
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着通达的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了我们形貌,天给予了我们形体,我们要做的是不要因为好恶而损害自己的本性。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 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他的哲学是一种生命的哲学,他的思考也具有终极的意义。而且还有很多思想十分超前,比如“一尺之捶,日截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数学里的极限思想。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余下全文>>
三:庄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一句话概括
庄子的思想,可分为三个主要内容。
一、无为而治。
庄子的无为理由,与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无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真正的伟大社会成果,你不要妄动而要遵循规律。老子的无为是为了无不为。而庄子的无为,其理由是万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时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规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规矩,都是压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遥游。论幸福的两种方式。
首先,庄子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因为庄子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所谓的普遍道德,只不过是削足适履,压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遥游的第一个层次,叫做万类霜天竞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诗词了)。说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他们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们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
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高级的幸福。前面那种是低级的幸福,是有差异的幸福。那种有差异的幸福其实不可能真正圆满,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按西哲的说法,想怎么做怎么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后来海德格尔指出,超人不可能实现,因为人世间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总是会死的,康熙都还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所谓与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我本身也已经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三、齐物论。论知识的三种层次,这代表了庄子的最高境界。知识的第一种层次,是惠施十论的层次——相对论。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识,妄图用自己对片面知识的定义,来影响别人,获得认可。庄子说,假设我与你辩论。我赢了,就代表我一定对么?你赢了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我们再找第三人评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对么?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对么?未必。一切都是相对的,靠人的讨论人的站队,得不到真理。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是知识的第一阶段。
知识的第二阶段:照之于天。这个阶段大致等于惠施所谓的大一,小同异上升到大同异。不过惠施仅仅把这个作为最高理想提出来,并没有深入论述。而庄子的最高阶段并非这个阶段,对这个阶段的论述比较详细。万有,也就是各种各样知识,都是来源于“一”的,也就是万物之母的那个唯一的“有”。从道的观点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万物虽不同,都统一于一个整体,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谓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
知识的第三阶段:混沌与坐忘。既已谓之一,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与惠施不同。庄子认为一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可以思议,则至少言与思就在这个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于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说的。于是只能是混沌,达到混沌状态的才能真正掌握绝对的知识。为什么要弃智,因为相对的知识导致区别,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于天。不过原始的无知,不是有知后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四:庄子的主要思想
据《史记》记载庄周“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他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他说:“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庄子·让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友其真。”(《庄子·秋水篇》)意思是,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现存的《庄子》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文字雄美,想象丰富,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庄子》一书不但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而且显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如“游于羿之彀(gòu)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内篇·德充符》),羿,“古之善射者,夫利害相攻则天下皆羿也”,彀指利害得失,“故免乎弓矢之害者,自以为巧,欣然多己,及至不免,则自恨其谬而志伤神辱,斯未能达命之情者也”,中与不中而“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内篇·德充符》)。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危险)已!”从而他主张“保身全生”。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道家则反对推崇圣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庄子·胠箧》:“世俗之所谓智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余下全文>>
五:庄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上他提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 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治”进川抨击,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760.htm
六:庄子主张的思想?详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余下全文>>
七:人是不是上帝造的?
是的。我们把造就了万物的以及人的那个,我们稜今也没搞清楚它到底是什么的东西,叫做上帝。所以,人是上帝造的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上帝)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从哪来的。到底是一种生物,还是一种物质,就无从考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