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吸收倾向

一:如果一国的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货币贬值将通过怎样的机制调节国际收支逆差

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政策可以分为资助和调整两大类。   1、资助政策   资助政策由减少外汇储备和国际借款政策组成。资助政策仅适于短期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受货币供给和利率的影响,而它们是由基础货币所决定的基础货币由国内信贷水平和外汇储备组成。采用资助政策时,金融当局一方面卖外币,买本币,使外汇储备下降,引起基础货币减少;另一方面尽量买本币资产,放本币,使国内信贷水平提高, 引起基础货币增加。这样,在弥补逆差过程中,基础货币的减少和增加互相补偿。简而言之,资助政策通过提高国内信贷水平的补偿过程,平衡基础货币的增减量,使货币供给和利率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并不改变逆差产生的环境。因此,它并不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提倡。但在具备外汇储备能力和国际借款可能性的条件下,资助政策的执行更加简易,代价和阻力更小。   2、调整政策   对于长期根本性国际收支逆差,一般要联合采取资助政策和调整政策。调整政策有三个组成部分:支出下降政策(包括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支出转移政策(包括贬值政策)和直接管制政策(包括关税、限额、多重汇率、补贴等措施)。支出下降政策本身可以弥补逆差。它通过降低国内收入和国内贸易品、非贸易品的总支出,首先减少了进口需求,其次降低了国内价格以提高国内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支出下降政策成功的关键在于将降低国内总支出而产生的剩余资源用于满足对国内超额产出的需求。支出转移政策是通过改变国内外相应产出的比价,减少进口需求,来提高国内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 在不充分就业情况下, 由国内产出价格下降引起的对出口和进口替代的超额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而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如不采取控制资源以满足这种超额需求,支出转移政策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货币升值和贬值对国家的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国货币贬值对经济的影响Ⅰ.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对进出口收入有影响。一国货币贬值通过降低本国商品相对外国产品的价格,使国外人们增加对本国产品的需求,本国居民减少对外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本国的出口,减少进口;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贬值本国商品、劳务、交通、住宿等费用相对便宜,有利于吸引外国游客,扩大旅游业发展,推动就业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②本币贬值对国际资本流动也有影响。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那么人们将会把资金从本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引起资金外流。Ⅱ.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Ⅲ.本币贬值对世界经济的影响。①小国的汇率变动只会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产生轻微的影响,但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可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②主要工业国汇率的变化还会引起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在国际贸易和借贷活动中,将使吸进贬值货币的一方遭受损失,而要付出贬值货币的一方,将从中获利。

③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首先从泰国货币贬值开始的。1998年日元对美元的比价持续下跌,降到八年来最低点。这对亚洲各国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在美国的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人民币不贬值,这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承担着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

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吸收分析法的原理告诉我们,闲置资源的存在是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条件,但分析近几年汇率贬值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实际状况,资本短缺的“瓶颈”效应是导致货币贬值国际收支效应失灵的重要原因。尽管金融危机中,伴随汇率下跌,导致生产衰退形成工人失业,但与汇率下跌同时出现的是大量资本外流,劳动力资源闲置与资本短缺同时并存,资本的短缺限制了闲置资源的利用,形不成新的生产能力来增加国民收入,同时,本应紧缩由消费与投资形成的总吸收却难以缩减,很难保证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00%,因此,......余下全文>>

三:请问国际经济学中 关税的福利效应是什么。配额的福利效应是指进口配... 5分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V 1. 根据利率平价理论,若某一时期内甲国的利率为5%,乙国的利率为3%,在该时期内两国汇率的变动表现为() A.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升值2%B.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升值2/3C.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贬值2%D. 甲国货币相对于乙国货币贬值2/3满分:2 分2. 假定一国出口增加100美元带来了250美元的国民收入增加额,在该国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均为小于1的正数的情况下,根据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国贸易收支的改善() A. 大于100美元B. 小于100美元C. 等于100美元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满分:2 分3. 里昂惕夫之谜是对()进行实证研究时得到的结论 A.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B. 相互倾销理论C. 比较成本理论D. 要素禀赋理论满分:2 分4. 贸易提供曲线的含义是() 骸. 一国在某一贸易条件愿意进口和出口的数量B. 一国在不同贸易条件愿意进口和出口的数量C. 一国在某一贸易条件下的福利水平D. 一国在不同贸易条件下的福利水平满分:2 分5. 下列()情形下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A. 巴西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B. 中美纺织品贸易C. 日本与东盟的玩具类产品贸易D. 美日的汽车贸易满分:2 分6. 假定每单位X产品的生产需要20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每单位Y产品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如果本国有1200单位劳动与20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0单位劳动与500单位土地,则根据H-O理论可推出() A. X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X产品B. Y是土地密集型产品,本国出口Y产品C. X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外国出口X产品D. Y是土地密集型产品,外国出口Y产品满分:2 分7. 根据国际收支调整的货币方法,如果初始状态时国内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则该国紧缩信贷会导致() A. 国际收支逆差B. 国际收支顺差C. J曲线效应D. 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确定满分:2 分9. 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的差异在于() A. 后者制定了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B. 后者实现了区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C. 后者实现了区内经济政策的协调D. 后者的一体化程度低于前者满分:2 分10. 在国际比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增长会使() A. 出口品和进口竞争品的产量均下降B. 贸易规模不变C. 贸易规模扩大D. 贸易规模缩减满分:2 分14. 假设中国的劳动力相对丰裕,纺织品相对汽车而言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与封闭条件下相比,进行自由贸易后() A. 中国汽车与纺织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劳动的比重都将上升B. 中国汽车与纺织品生产中所投入的资本/劳动的比重都将下降C. 中国汽车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下降,同时纺织品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上升D. 中国汽车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上升,同时纺织品生产的资本/劳动的比重将下降满分:2 分15. 甲国生产一单位酒需40个劳动力,生产一单位布需30个劳动力,乙国生产一单位酒需20个劳动力,生产一单位布需10个劳动力,则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甲国专业生产酒,乙国专业生产布B. 甲国专业生产酒和布C. 甲国专业生产布,乙国专业生产酒D. 乙国专业生产酒和布满分:2 分16. 罗伯津斯基定理描述了()之间的关系。 A. 商品价格变动与要素价格变动B. 要素禀赋变动与生产结构变化C. 要素价格变化与要素密集度变化D. 生产结构变动与消费结构变动满分:2 分18......余下全文>>

四:如何完整分析贬值对贸易余额的影响?

首先,当经济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会引起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其次,在考虑国民收入变动时,贬值会通过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而提高国民收入,继而提高边际进口倾向提高进口。所以,此时还要求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以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国内吸收增长,贬值对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不会因国民收入带来的进口增加而抵消。最后,贬值对自主性吸收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之一就是劳尔胆-梅茨勒效应。此时,我们对贸易余额变动的分析综合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与吸收分析法。

五:通过分析美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关系,说明政府购买乘数的作用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乘数效应以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它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作用。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乘数效应的实际效果乘数效应是制定宏观政策要考虑的因素。而在管理中某一政策的实施是否也具有乘数效应,且这乘数效应是正管理者所追求的。比如一个促进销售计划的实施,管理者希望这个计划可以成倍的增加,但是结果往往发现,如果没有其他的策略实施的配套,乘数效应很难实现。   再比如激励政策,管理者采取了诸如结果激励方法,过程激励方法等,但是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对某些具体的行为产生效果,而持续的激励或者自发的激励效果却不可能实现。因此,管理者希望能够实现一个乘数效应,即一种措施产生多重效果。   我国古代也有很多乘数效应的例子,比如古代忠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乘数效应,对于忠孝者而言,君或者长辈对他们的教育或者激励也仅仅限于几次偶尔的说教或者奖赏,但是这种思想却一直延续下去,达到了很好的乘数效应。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乘数效应不是一劳永逸。乘数效应是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在里面的。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发挥了功效,乘数效应才可能发生功效的。所谓的配套措施是使当初的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发挥的配套措施,比如管理中的激励措施,如果单纯的激励是不可能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继续发挥作用的。必须要相应的比如企业文化等的配套,只有做好相应的这些措施,乘数效应的效果才可能发挥的。  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内涵乘数效应的理论支撑源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著名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收入乘数原理,其内容简述如下:   以简单商品市场为例,简单商品市场是指只考虑了商品市场而暂时不考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其他市场。在简单商品市场中,当窖藏等于贸易余额时,供给等于需求,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内涵(1)贸易余额:以公式表示为:一个国家的贸易余额 T = X - M ,它实际上是三个变量是函数,用模型表示:T = T(g ,Y* ,Y)   其中,g 表示两国货币之间的实际汇率 (g=e.(P*/P)), Y*是外国国民收入,Y是本国国民收入。经过分析证明,T = T1 - mY,0式中,T1 表示“自主性贸易余额”, m称为“边际进口倾向”。   (2)窖藏与国民收入:当一国的国内吸收小于国民收入时,就会有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资产的形式储存起来,称为“窖藏”,用 H 表示,即:H = Y – A 注意,窖藏不同......余下全文>>

六:货币贬值的分析方法

货币分析法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特·蒙代尔及哈里·约翰逊等人运用货币主义学说研究调节国际收支问题的理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接受和采用的主要理论即是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r=md—d 式中,r表示来自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md表示国内名义货币的需求量,d表示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r为正数表示国际收支顺差,r为负数表示国际收支逆差。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国内名义货币需求量,因此,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分析汇率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时,货币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首先会提高贸易商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贸易商品与非贸易商品的替代作用,使非贸易商品的价格也会提高,物价水平的提高将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从而导致对名义货币余额需求的增加,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必然会通过出售商品和金融资产来满足增加的名义货币需求,从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但是,本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效应只有在货币供应缩减或保持不变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否则,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冲抵了由本币贬值引起的名义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国际收支将得不到改善甚至会更加恶化。货币分析法关于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紧缩银根、紧缩需求。紧缩银根常常会带来经济萧条,也就是以牺牲经济增长来换取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出了削减政府预算,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贬值国大都没有完全采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政府没有严格地限制货币发行,更使货币供给冲抵了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尤其如是。 吸收分析法是由西德尼·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基础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这一理论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研究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主张。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是:b=y—a 式中,b表示国际收支差额,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总吸收,即一国的消费与投资之和。这一等式告诉我们,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状态。吸收分析法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一国货币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首先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产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张引起国民收入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并且,边际吸收倾向应小于 100%,贬值时增加的国民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吸收分析法还提出了自己的政策搭配方案来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存在闲置资源,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如不存在闲置资源,则采用货币贬值政策与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结构分析法是形成于20 世纪70年代的从经济增长的供给方面研究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相应政策主张的理论。结构分析法指出,国际收支逆差尤其是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既可以是长期性的过度需求所致,也可能是长期性的供给不足所致,而长期性供给不足的原因往往是经济结构失衡。进口商品对收入的弹性高而对价格的弹性低,本国经济的增长不能拉动出口,而外国的经济增长却会导致进口的增长。因此,结构分析法主张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改善经济结构和加速经济发展方面,结构分析法还认为,单纯的货币贬值实际上根本不能解决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长期性的国......余下全文>>

七:几种国际收支理论怎么理解??(学经济或金融的进)

“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的输出入,使外汇供求得到均衡,并使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是无论任何国家,如果其汇率继续维持在黄金输出点上,而黄金不断地输出时,即使该国有巨额的黄金储备,它的黄金储备终有枯竭的一天。逆差引起黄金外流,黄金外流引起货币供给减少和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利于出口贸易,而不利于进口贸易。黄金流入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和物价上涨。

休谟认为,任何国家都不会发生黄金持续流出,以致黄金储备流尽,而不能维持金本位制度的现象。这就是“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这一思想,从1752年至1914年间,先后受到亚当·斯密、穆勒、马歇尔等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的发扬,而成为古典学派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核心。

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在理论上分析存在着一系列缺陷:

第一,他是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的,因而得出物价仅因货币数量变化而变化;

第二,在金币流通的情形下,黄金流动不一定会引起物价变动,因为金属货币可以自发调节到必要的数量;

第三,他强调相对价格的变动,而忽视了产量和就业的变动;

第四,黄金流动同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自动联系起来,金融当局没有进行干预的余地。正是因为休谟忽略了上述4方面的情况因而过高估计了“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作用。

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以金本位制崩溃后的浮动汇率制为背景,主要分析了一国当局所实行的货币贬值对该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在汇率贬值改善贸易逆差所需的弹性条件和汇率贬值对于贸易条件的影响两个方面。这一理论最初由A·马歇尔(Afred Marshall)和A·勒纳(Abba Lerner)提出,以后又由J·罗宾逊(Jane Robinson)和L·梅茨勒(L·Metzler)在20世纪30年代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理论假设

弹性分析法是以马歇尔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的。有以下假设:1、它只考虑在进出口市场上汇率变化的影响而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包括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不变),进出口需求曲线本身的位置不变,因而货物贬值的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被抽象掉了。2、所有贸易商品的供给弹性为无穷大,因而按国内货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不随需求增加而上涨,与出口相竞争的外国商品价格也不因需求减少而下降。当进口需求减少时,以外国货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不下降;当进口替代商品需求上升时,与进口商品相竞争的商品价格也不上升。3、假设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4、假设最初贸易是平衡的,汇率变化很小。

弹性分析法的的评价

一、贡献

该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是正确的指出,只有在一定的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

二、局限性

1、该理论把国际收支仅局限于贸易收支,未考虑到劳务进出口与国际间的资本移动。

2、该理论以小于“充分就业”为条件,因而做出了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的假定。不适用于经济周期的复苏与高涨阶段。

3、它是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经济变量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相互关系。

4、它是一种静态分析,忽视了汇率变动效应的“时滞”问题,汇率变动在贸易收支上的效应是呈“J形曲线”的。没有看到贬值不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供给和绝对价格水平的变动来改善贸易收支的。

5、弹性系数在该理论中是一个最重要的参数,但如何确定,是一个极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