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修订流程

一:如何完善修改企业规章制度的程序

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需要严格的程序,企业规章制度的修改与完善,也应当需要严格的程序,否则,修改完善的规章制度不具有约束力,就会不能被法庭或仲裁庭采纳。用人单位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使企业发展的需要,用人单位指定的规章制度,要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不能制定好后就不管不问了,根据十佳情况,依法进行修改,在修改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1、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要求,需要修改企业规章制度时,向所有的员工发出书面通知,附上企业的规章制度,请员工阅读并提出意见或讨论建议,同时签字确认。2、对于职工提出的方案,并非所有方案企业都要同意,企业仍旧可以与职工进行平等协商3、对于有些修改意见,如果大多数职工同意修改,其中一部分职工不同意修改,职工之间存在分歧,并且该企业没有职工代表大会的情况下,或者更甚者没有工会的情况下,企业如何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新的劳动合同法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属于空白。因此,对于企业的规章制度,一定需要所有员工签字认可,否则,将面临不符合全体员工平等协商确定的必备要件。4、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可以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发放企业规章制度,要求员工阅读并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同时,签字确认。5、对于员工所提出的建议或则意见,不论企业是否接受,都应当给与书面答复并形成书面纪录。6、如果企业有必要进行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修改,就要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程序制定完善。7、对于部分规章制度,企业可以印刷成册,在最后一页上面明确写明,该页码是本规章制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职工在月都后,将该页码撕下来,企业予以保存,作为职工收到并阅读的证据。有些企业的老总看到这里就会说,太复杂了,但是没有办法,否则,就会承担败诉责任。

二:为什么企业规章制度要及时修订

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一项艰巨的、需要持续改进的工作,它是企业各项工作正常有效开展的基础,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规范化管理同时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降低业务运作风险的重要管理手段,缺少规范管理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工作必将一盘散沙。规范化管理涵盖的内容很广,按照当今比较权威的解释,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企业战略目标管理的规范化,二是企业组织流程设计的规范化,三是组织构架设计的规范化,四是制度建设(指制度的编制、执行、修订完善)的规范化,五是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而制度建设是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则直接体现在制度的建设上。制度建设的基本流程为制度的编制、制度的执行、制度的修订完善,三个环节工作的规范性与系统性对是否能逐步形成适应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规范制度体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能否进一步提高公司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下面笔者就制度建设三个

环节的一些思路方法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第一部分 制度的编制

一、制度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个企业编制的制度必须是规范的, 必须符合企业科学管理原理和企业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规则,没有规范的制度,就没有规范的制度执行过程。企业编制的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系统性、合法性、平等性——四大基本原则。制度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编制制度时应从业务实际需求和管理规律出发,以现有体系和制度为基础逐步地进行优化和完善,特别要注意的是,编制的制度不能脱离当前管理体系、人员素质、文化习惯的前提来实施彻底式的变革,否则这样的制度不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还有可能带来较大的管理风险;制度的系统性则是指在编制制度时要坚持全面、统一的原则,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避免发生相互矛盾的情况,保证制度体系整体的协调顺畅;另外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是制度的合法性和平等性,合法性是指制度不能与法律法规发生冲突,否则就会缺少法律效力,平等性则指编制的制度对各级管理层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职位等方面的高低而有所区别,应坚持责任、权限、利益相一致的原则,权利与义务不均衡是推进规范化管理的大敌,不平等的制度必将引起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制度编制的基本思路

1、全员参与

制度制订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过程,各项制度制订都要经过全方位的论证,都要充分考虑和吸收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以形成大家能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合理制度,大家遵守合理的制度。编制制度时仅仅单靠一个或几个人的苦思冥想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全员参与,多沟通、多论证是制度编制必须要做好的一个环节。

2、借鉴引进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而这些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结晶往往都体现在制度或管理模式上,所以在制度编制时可以将其他企业好的管理

制度借鉴到自己的企业中,与自己的管理文化和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企业自己的特色,为自己的企业服务。借鉴引进同时也是搞好企业制度建设的一项捷径。

3、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就是要运用正确的观点、合理有效的方法,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深入企业实际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切合实际、规范有效的制度,调查研究是编制制度极其有效的一种科学方法。调查的方式一般可采用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会议调查、访问调查、收集书面材料等,编制时可根据制度类型的需要选取一种或几种调查方式。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制订的制度才会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4、事无巨细制度化

事无巨细制度化实际上是关于制度有效覆盖面的问题,是制度相对企业管理需要的充分

性问题。企业每一个重要的管理、工作和技术事项都应该用制度......余下全文>>

三:如何梳理修订新的规章制度,具体怎样会好些?

随着公司的发展,比方说人变多了,销售额增加了,那人事管理部分要加强,财务的核算监督也要跟进,以免有漏收少收。

以前没有的规定,现在发生了,那要进行补充。

以前不合适的流程,重新调整一下,让它变的顺畅简单。

一年以前的考核制度,随着销售额增加,考核指标可能也要调整………………

大概就是这些方便。

四:制度中版本/修订状态怎么填写

文件的编号

一级文件(管理手册)编号:质量手册的编号为GT-QM-修改年份

二级文件(程序文件)编号:GT-QP-流水号(从001开始)

三级文件(作业指导)编号:文件代码-部门代码-流水号

文件代码:作业指导/WI,作业规范标准/SOP,作业流程/WP,规范规定/SP.

部门代码:生产PM;质管 QA;行政人事 HR;销售 SD;采购部 PD;技术部 TD;体系

中心 QS.

四级文件(记录表格)编号:FM-部门代码-流水号

外来文件编号:有编号的,依其编号;无编号的,以发行或制订日期为最新状态识别编号;

文件的版本版次号:版本号A-Z,版次号:0-5;在首页注明更改内容、时间、更改人、审批者

五:修订企业制度主要有哪些内容?

一. 两个基本管理面:

1.人员管理:无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一定是建立在基本的人员信息管理基础上的。所以人力资源部门首要工作就是建立高效合理的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档案信息要素(如姓名、学历、级别、入职时间等)、编号规则、档案管理规定等。有条件的企业应使用数据库进行人员信息管理。

2.岗位管理:这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容易忽视的部分。如同建立人员管理档案一样,企业应建立岗位管理档案及相关体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岗位说明书体系。一般来说,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对各个基本管理单元的主要职责及相互间的隶属关系进行明确说明,而在此之下,还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对最小的工作单元——岗位——进行明确说明,包括岗位的隶属、性质、设置该岗位的目的、主要职责、任职资格等要素,并编制相应的岗位编号规则、岗位管理规定(什么时候增加、撤消、变更岗位,及此时应遵循的流程及相关手续)等制度。

有了以上两个基本面,我们就有了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否则任何人力资源工作都将失去着力点,变得空洞、失效。

二. 四个支柱:

1.招聘:建立基本的招聘流程。招聘流程中可包括从如何进行招聘预测、如何提交人员需求、如何进行招聘准备,到如何评估和管理招聘渠道、不同类型员工的甄选流程和基本标准,以及招聘的基本原则和思路等,还可将新员工的报到、上岗流程及试用期OJT管理等内容也涵盖进去。内部招聘作为企业人员补充的重要途径,也可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可考虑建立人才数据库。这样,至少在具体实施上,企业有了一个基本可参照的行为标准和运作平台。

1.人员管理——招聘:人员管理自然是研究人的,当它遇上招聘时,产生的就是人员侧评技术。人员的测评是人力资源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具挑战性的工作,主要涉及心理学领域。其中主要分为招聘上岗流程和测评技术两大块,即通过什么流程既能更有效地筛选候选人,又同时节约人员、时间和经费成本,以及采用什么方法和标准能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候选人的各项基本特质,包括知识、技能、个性、意识等。

2.岗位管理——招聘:岗位管理是研究岗位特征的,体现在招聘上,即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岗位的任职资格应该源于岗位职责,理想状态是,岗位职责的每一条都能在任职资格中得到体现,而任职资格中也没有过于高出岗位职责的需求。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最突出的毛病就是过于追求人才的高素质,却忽视了对岗位的切合度。所以只有真正基于岗位需求的招聘,才是合理有效的。

另外,当人员通过招聘在岗位间流动时,就产生了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轮岗。

3.人员管理——培训:如果我们基于人员的自身需求设计培训,则主要目的是满足员工提升个人能力、寻求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此时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更注重研究的是个人能力发展规律,以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水平。另外,人员管理与培训的结合点还涉及员工培训信息的管理,通过科学详实的培训记录对企业的人才资本增值进行系统管控,在有些企业,还专门建立了“人力资源池”,以时刻掌握企业后备人才的动态情报。

4. 岗位管理——培训:如果我们基于岗位业务的需求设计培训,则主要是满足岗位胜任及岗位业务发展的需要,此时的课程设计更偏向于研究岗位职责特征,以保障公司各业务单元的正常运作及持续性发展。

另外,当人员在岗位间流动产生的培训,可谓之转岗培训,这也是内部招聘/轮岗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5.人员管理——考核:就考核的内容上说,基本分为对人的考核和对工作的考核,其中对人的考核包括对意识、态度方面的评价和对工作能力水平的考核。由此可知,要做好人员考核,至少要从......余下全文>>

六:修订完善后的制度怎么发文

一般经过领导签字后直接在内网发出去就可以了,这是例行流程,助人为乐不容易,还望采纳,谢谢。

七: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和公示情况是指什么

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件,不仅包括双方之间的劳动合同,也包括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对于劳动规章制度内容的合法性审查,用人单位通常较为重视。而对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和公示等程序方面的法律要求,存在部分用人单位的重视程序不足的情况。根据劳动合同法与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只要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程序规范、内容合法,就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否则不能作为处理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

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因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违法导致用人单位败诉的案例不在少数。例如,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出示员工手册并由劳动者于员工手册尾页签名,而在此后的劳动争议仲裁程序中劳动者否认知晓除尾页外的前述内容;又如,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将员工手册作为其附件,而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用人单位修订员工手册却未采用法定程序向劳动者征求意见或进行讨论协商。

在实践中,企业通常将劳动规章制度与企业简介、企业财务制度、行政制度、卫生安全制度等管理制度合并为《员工手册》。劳动规章制度是企业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其范围应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劳动规章制度的涵盖面广,又是规范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因此其制定、修改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

劳动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应遵循如下步骤:1、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劳动规章制度拟议稿(包括规章制度制定或修改稿);2、劳动者提出方案和意见,形成反馈意见或方案;3、在劳动者讨论、提出意见和方案的基础上,用人单位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4、根据公司章程和内部管理决策程序,确定劳动规章制度文件(包括规章制度制定或修改稿)。在遵循民主程序并实施过程中,劳动者广泛参与、用人单位确定这两点是缺一不可。

劳动规章制度的公示程序应遵循如下方式之一:采用公告方式告知劳动者;采用直接告知劳动者。通常有以下几种具体做法:1、在公司内部网络系统公告或电子邮件告知;2、在公司公示栏或窗口张贴告示;3、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之一,在劳动合同签订时一同签署;4、向每一个劳动者发放并签收;5、组织劳动者进行规章制度培训并考试。其中,传统的书面方式较电子文档而言,在告知与确认的程序证据方面则更为有利。在实践中,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前述的多种方式。

八:如何梳理公司的制度?

1、信息的收集,从各部门收集对于需要完善或改变的细则;

2、重新的修订和讨论,部分制度需要人资和法务部门的配合和参与,确保制度无问题;

3、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习、检查和执行的环节;

大量的制度产生的文字让人看起来会很枯燥,所以最好:

a、通过小漫画、小短片的方式让大家学习;

b、为确保效果,学习后,要有考试,比如每年考两次,让大家记住;

c、日常工作中要收集一些违反制度的案例,定期播报,警钟常鸣!

所以确实重心还是放在如何掌握、如何执行上。

九: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依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主要分为哪些阶段

国家标准GB/T 16733—1997《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明确了我国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该标准是以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标准制定阶段划分的标准为基础,参考国际标准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ISO/IEC 导则第1部分:技术工作程序》提出的。具体程序包括九个阶段: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1)预阶段:预阶段是标准计划项目建议的提出阶段,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或部门收到新工作项目提案后,经过研究和论证,提出新工作项目建议,并上报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立项阶段: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到国家标准新工作项目建议后,对上报的项目建议统一汇总、审查、协调、确认,并下达《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

3)起草阶段:技术委员会收到新工作项目计划后,落实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由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4)征求意见阶段:标准起草工作组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往有关单位征求意见,经过收集、整理回函意见,提出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完成标准送审稿。

5)审查阶段:技术委员会收到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的标准送审稿后,经过会审或函审,最终完成标准报批稿。

6)批准阶段: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收到标准报批稿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报批要求的,退回有关起草单位进行完善,最终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

7)出版阶段:国家标准出版机构对标准进行编辑出版,向社会提供标准出版物。

8)复审阶段:国家标准实施后,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复审后,对不需要修改的国家标准确认其继续有效,对需要作修改的国家标准可作为修订项目申报,列入国家标准修订计划。对已无存在必要的国家标准,由技术委员会或部门提出该国家标准的废止建议。

9)废止阶段:对无存在必要的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废止。

编写标准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编写标准的基本要求是:

1)符合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

2)应准确、简明;

3)需消除一切技术错误;

4)应与国家法规、法令和有关标准相一致;

5)名词、术语、符号、代号等应统一。

十: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依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主要分为哪些阶段

您好,根据《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GB/T 16733-1997),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阶段划分为9个阶段,即预阶段、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批准阶段、出版阶段、复审阶段、废止阶段。

预阶段:是标准计划项目建议的提出阶段。(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立项阶段: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上报的国家标准新工作项目建议统一汇总、审查、协调、确认。立项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起草阶段:技术委员会落实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至标准起草工作组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止。起草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10个月。(负责起草单位应对所订国家标准的质量及其技术内容全面负责)

征求意见阶段:起草工作组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往有关单位征求意见起,经过收集、整理回函意见,提出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至完成标准送审稿止。征求意见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2个月,这一阶段的任务为完成标准送审稿。

审查阶段:自技术委员会收到起草工作组完成的标准送审稿起,经过会审或函审,至工作组最终完成标准报批稿止。

批准阶段:自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技术委员会)、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收到标准报批稿起,至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止。

出版阶段:自国家标准出版单位收到国家标准出版社稿起,至国家标准正式出版止。出版阶段的时间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这一阶段的任务为提供标准出版物。

复审阶段: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废止阶段:已无存在必要的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废止。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