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赏析

一:余光中的文章摘抄加赏析

题目不详

二:余光中《茫》赏析

哪来余光中先生那层层叠叠的感慨,盖出于这

“永恒浪迹”的人世状况啊!“灵魂”无故乡,是“异乡者”,那么人是无故乡

的了。无故乡的人怎能没有深入骨髓的乡愁呢?余光中先生不是地球上洋洋60亿

大观中的一个么?!他同样不会明白那个让哲学家甚至始祖亚当也感到头痛需吃

安乃近的答案。诗人只能空叹一声“茫”,在《茫》一诗中,他写——

$R%万籁沉沉,这是身后,还是生前?

我握的是无限,是你的手?

何以竞夕云影茫茫,清辉欲敛?

这是仲夏,星在天河搁浅

你没有姓名,今夕,我没有姓名

时间在远方虚幻流着

你在我掌中,你在我瞳中

任萤飞,任蛙鸣,任夜向西倾

有时光年短不盈寸,神话俯身

伸手可以摘一箩传奇

有时神很仁慈,例如今夕

星牵一张发网,覆在你额上

天河如路,路如天河

上游茫茫,下游茫茫,渡口以下,渡口以上

两皆茫茫。我已经忘记

从何处我们来,向何处我们去

向你的美目问路,那里也是

也是茫茫。我遂轻喟:

此地已是永恒,一切的终点

此地没有,也不需要方向

从天琴到天星,一切奇幻的光

都霎眼示意,噫,何其诡秘

一时子夜斜向我们,斜一道云梯

我们携手同登,弃时间如遗$R%

一切都茫茫么?一切真的全忘了么?似乎没有,因为还有一腔浓郁愁绪;还

记得么?真“弃时间如遗”了么?也未必,这愁绪永久难消。海峡还是那湾海峡,

“坟墓”还是那方坟墓,可“母亲”已尘已灰已太古,“新娘”已苍已老已入历

史的归隐。

$R%此乡何乡?日暮乡关何处是?

此愁何愁?烟波江上使人愁!$R%

下篇:蓬莱路上独寻乡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蹄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

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之,浓于酒。

漾情不断凇波流,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怒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这首《贺新郎》词非余光中所作,而是中国颇负性灵的李叔同(弘一大师)

二十六岁那年的泣血自诉。但这浓愁,这凄冷,这一腔炎黄血……似乎又与余光

中互为唇齿。所谓同饮一江水的境界就是这样的吧!余先生气吞万里,纵横捭阖,

文思狂狷,情怀孟浪。能与李杜苏韩同歌共醉,能与庄老作九万里高空逍遥游,尚

与琴曲剑语知音,自然能溶于弘一大师那份苍劲旷达五千年长涌不息的血脉。李

叔同少有文才,语惊四座,萍踪侠影,赏月寻春,吟诗作赋,游方求学,一代风

流策士,可谓热血洋洋,惜乎世态苍苍,宇宇茫茫。“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

谈何有?”一时寻乡心切,愁云罩眼,终至窥破“此乡非吾乡”,一举抛妻弃子,

超尘出世,作了闲云野鹤的游方佛徒。这条路是什么路?蓬莱路,通往遥遥仙山。

弘一大师寻着踏着去了,究竟是否回了“乡”我们不知道,但他终于“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是清楚的。余光中先生当然与他不同,百分之百属凡俗尘世,但为着

性灵之故,也在心中早悟了这“乡愁”之为物是不可须臾离之的生命元素。加之

余先生少小离家,如 雏鸟飞出了“大陆之巢”,虽足履大世界,最终却只能

偏居台岛一隅,望大陆潸然泪落,想神州梦萦魂牵。发幽思古,冷心凉血,虽怅

望至以数十载,仍不能仿鱼回游作雁南飞的“老大回”,怎能不伤感以至狂吟,

借象形文字吐胸中块垒,释心头坚冰……

这块垒是什么?乡愁。

这坚冰又是什么?乡愁!

......余下全文>>

三:我的四个假想敌,余光中,赏析 5分

《我的四个假想敌》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最初收入作者的散文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从类型上看,本文属于“学者散文”或者“智性散文”。尽管本文的亲情题材并不新鲜,可是在学贯中西的作者笔下,却极具情趣,将人之常情“雅化”、“陌生化”了,给读者一种新鲜感和冲击力。

本文精细地自剖了一个父亲的微妙、矛盾的心态,充分渲染和发挥了一种“人人心中有”却“个个笔下无”的人生况味。在父亲的眼里,女儿就是自己心爱的宝贝。父亲舍不得女儿们一个个离开自己,嫁为人妇。但是,女儿们的终身大事,又是他无法阻拦也不应该阻拦的。女儿的男友正蠢蠢欲动地准备从父亲手里要夺走女儿,妻子又往往充当女儿的顾问,这样的里应外合,使得慈祥的老父亲感受到难以言喻的孤单落寞。“我像是一棵果树,天长地久在这里立了多年,风霜雨露,样样有份,换来果实累累,不胜负荷。而你(四个假想敌),偶尔路过的小子,竟然一伸手就来摘果子,活该蟠地的树跟绊你一跤!”

在阅读中,始终有一种审美快感支配着我们的心情。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慈祥、和善、睿智的白发长者娓娓道来的情形。这种审美快感首先来自作者别开生面的比喻。为了准确地表达他的复杂心绪,他创造了一个核心意象——假想敌。将自己未来的女婿比作假想敌,在古今中外恐怕都很少见,可是余光中却别出机杼运用了这样一种新鲜生动的说法。从这个意象出发,种种想象、种种描述、种种议论,全都自然而然地涌现、生发。“位居要冲”、“腹背受敌”、“信箱被袭”、“电话中弹”等等别出心裁的叙述和描写,便丝毫不显得生硬、做作。值得注意的是,军事术语和提法的运用,在本文之中是非常突出的。余光中一向善于从各个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借用名词、术语,充实到他的文学创作之中,从而增强语言的“密度”和“弹性”,这在其他作家那里是不多见的。

余光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锤炼功夫,也是使读者产生审美快感的原因之一。余光中早年以诗人名世,语言的推敲已臻炉火纯青之境。文笔圆熟明快,文势跌宕迂回。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妙语连珠的比喻遍布文中,如“战争”、“内奸”、“开门揖盗”、“机密要件”等等,花样繁多,琳琅满目,不入俗流,让人感到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赏心悦目。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现代作家钱钟书。词汇丰富,是余光中散文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他运用的词语,涵盖范围甚广,涉及古今中外。这在本文也有突出的表现。如“太空舱”、“急冻术”、“脑震荡”、“魔杖”、“地下工作者”、“落弹点”、“敌情”、“健儿”、“昏君”等等。

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片段赏析

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 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 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 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 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 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 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 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完全用作诗 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 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 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

五:余光中散文的目录

死亡,你不要骄傲书斋·书灾猛虎和蔷薇鬼雨逍遥游四月,在古战场南太基地图给莎士比亚的一封回信下游的一日食花的怪客伐桂的前夕丹佛城论夭亡山盟听听那冷雨朋友四型幽默的境界不朽,是一堆顽石?花鸟沙田山居尺素寸心催魂铃牛蛙记秦琼卖马我的四个假想敌开卷如开芝麻门记忆帘铁轨一样长樵夫的烂柯夜读叔本华假如我有九条命娓娓与喋喋德国之声红与黑自豪与自幸开你的大头会日不落家从母亲到外遇思蜀金陵子弟江湖客

六:求 余光中的散文 「蒲公英的岁月」的赏析

《蒲公英的岁月》中作者以蒲公英自喻。文中,将自己的放逐、远游,文学的灵魂和艺术追求,与蒲公英的意象相契。

详细的赏析部份可以去参考郑明(女利)的「从蒲公英的岁月谈于光中的中国意识」。

参考资料:网路+书

七:求余光中《听那冷冷的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借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迁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湎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浥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要尽享,也许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纭,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偁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今雨城中千伞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与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龚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法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看这句,“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余下全文>>

八:初心 张晓风散文 句子赏析

一米阳光,一杯芳茗,一本小书,静静地品味。你是隔了尘世女子,躲在氤氲缭绕的水乡,耳际泉水叮咚,如沐春风。

这样的时候适合想:或季节的感思,或以前的故事,或佳人的传奇。渐渐,思绪流淌,一程又一程。拿来一笔,把这些清丽的心情涂抹,就是一篇纯美的散文。友人气愤地说:“这样的顶多是小女人的散文,没有半点气势。”我窃笑,小女人的文字怎么了,如果把它写得隽永秀丽,也是一抹亮丽的风景。散文,有各式各样的好,巴金的散文是哲思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知识的,小女人的散文就是用一份独到的心情品出来的。

散文,有时真的只要有一份心情,一舒卷,就成文。但,现在文坛上的作家,大多数是在小说或诗歌上有了一定的成就之后,才去写散文。读散文,像是在跟着作者过日子,日子的色彩就是作者的悲喜。一个作家,一生几乎就写散文,那她肯定成“精”。我在此岸,泅渡散文的彼岸。途中,我不断退缩,或藏在尘世的背面,或在别的文体里高歌。只是,在心平气和,平淡的日子里,还是选择散文。她,在那座结满乡愁的岛上,用文字,将“散文”打扮地漂漂亮亮。

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1949年抵台北,毕业于东吴大学中文系。现在台湾着名女作家,也是是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代表作:《红地毯的那一端》,《从你那美丽的流域》,《玉想》,《秋千上的女子》等。有人评价她的散文说:“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她说:“散文是一种透明如水晶的文体,你自己无所遁形,至今仍不知如何面对把我读得清清楚楚的读者。”

我说:“我是你的读者,一直。你的文章我一遍一遍的读,每次都被里面氤氲着的氛围打动,或古典,或字眼,或笔法。只是,我还没有把你读得清清楚楚,因为,我还没能达到你的彼岸。”

她的文章里,大都写得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想。里面,总有许多相似的心绪,一一品,品出了各种女子独特的气质。如退稿,她说:“退稿的灾难只是滴水一粒尘的灾难,人生的灾难才叫排山倒海呢!”我也坦然地面对的自己的文字,不管是是被刻成铅字,还或被编辑退稿,凭着一份喜欢,孜孜不卷。如有人对我说,中文系出生的人是不可能在文字上有什么成就。在彷徨的时候,她又告诉我说,如果我自己肯去了解,其间有难以言表的美丽,《论语》,可以让我低徊之致;史书,行行间都有惊叹号。世界上既无一本书能教人完全写作,也无一本书完全于写作无益。人生,都需要一些鼓舞,需要在自己遇到障碍的时候,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长大。还有,她写文字仅仅是因为她有“想试一下的冲动”,我因为也有那么一些小小的冲动,就写了那么多关于自己心灵上的文字。

一直,就喜欢那些可以把古典信手拈来的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古典不在是在泛黄的纸堆里淹没,而是活灵活现地走了出来。如果是女作家,我认为她一定是着一席古衫,身上泛着宋词的馨香,款款而来。张晓风应该就是那样的一位。也许因为她的知识,也许是她有着一份敏感的心灵,把古典的花朵一一摘来,成文中花小小的一瓣馨香。在《秋千上的女子》里,她引用了古诗里好多带“秋千”的诗句:“秋千外,绿水桥平”,“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敢上秋千”……仅仅是一句“秋千外,绿水桥平”,我也写我的《秋千外》;仅仅是她说“我向来觉得少游的词最适合年轻人读,淡淡的哀伤,怅怅的感喟,不需要什么理由就可以愁起来的愁或者未经规划便深深堕落的情劫”,我就花了好多个的午后,静静地读秦观的诗词。我又认识好多“愁”的字眼,写了关于自己“愁”的文字。

还有,她的文字,还会用古代耳......余下全文>>

九:求林清玄短篇散文和赏析

清净之莲

偶尔在人行道上散步,忽然看到从街道延伸出去,在极远极远的地方,一轮夕阳正挂在街的尽头,这时我会想,如此美丽的夕阳实在是预示了一天即将落幕。

偶尔在某一条路上,见到木棉花叶落尽的枯枝,深褐色的孤独地站边,有一种萧索的姿势,这时我会想,木棉又落了,人生看美丽木棉花的开放能有几回呢?

偶尔在路旁的咖啡座,看绿灯亮起,一位衣着素朴的老妇,牵着衣饰绚如春花的小孙女,匆匆地横过马路,这时我会想,那年老的老妇曾经也是花一般美丽的少女,而那少女则有一天会成为牵着孙女的老妇。

偶尔在路上的行人陆桥站住,俯视着在陆桥下川流不息,往四面八方奔串的车流,却感觉到那样的奔驰仿佛是一个静止的画面,这时我会想,到底哪里是起点?而何处者终站呢?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的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静寂的夜里,听到邻人饲养的猫在屋顶上为情欲追逐,互相惨烈地嘶叫,让人的汗毛都为之竖立,这时我会想,动物的情欲是如此的粗糙,但如果我们站在比较细腻的高点来回观人类,人不也是那样粗糙的动物吗?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一朵清净之莲呢?偶尔……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我们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烦恼都会带来觉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们感知它的意义与价值。

在人间寻求智慧也不是那样难的。最重要的是,使我们自己的柔软的心,柔软到我们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们动容颤抖,如悉它的意义。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顶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拔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

柔软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软心也是菩提心的种子,柔软心是我们在俗世中生活,还能时时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

那最美的花瓣是柔软的,那最绿的草原是柔软的,那最广大的海是柔软的,那无边的天空是柔软的,那在天空自在飞翔的云,最是柔软!

我们心的柔软,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更绿,比海洋更广,比天空更无边,比云还要自在,柔软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恒常的。

且让我们在卑湿污泥的人间,开出柔软清净的智慧之莲吧!

赏析: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基本介绍:

林清玄,1953年出生 ,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台湾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