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诗《不见》中李白是什么形象
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
二:不见 杜甫 阅读理解
(1)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2)“佯狂”“飘零”等表现了李白的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独怜才”“诗千首”等表现了他的才华横溢。
(3)①对好友的挂念;②对李白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③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三:杜甫,李白.课本中的那些经典造型是怎么画出来的
线描的技巧,速写的功底好就可以,并不是要有多像,但是比例结构动态要基本准确,课本中的插画就是参照人物原型创作加工的,神态和意境表达出真实的情感,才能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形象,作者都是基本功很扎实的
四:古代著名李白杜甫等诗人的性格特点和遭遇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 江油市).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五:李白和杜甫性格反差
李白游历大半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这无形中培养了他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性情;另一方面,李白豪放不羁、我行我素以及嗜酒如常的个性,终难以被朝中权贵所容。
杜甫素有“致君戈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渴望报国,又心系黎民,嫉恶如仇。但杜甫个性内敛沉郁,尽管满腹诗书,初时却不得不向权贵们投诗寄书,以求赏识举荐,谋取一职。他深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所以无论是长安十年困顿,还是草堂艰难度日,乃至举家颠沛流离,终至贫病客死船上,始终忧国忧民,胸怀社稷。这也正是他漂泊半生,贫困一世,充分接触到社会底层,深刻了解体会民众疾苦的原因。
六:梦李白二首 其二杜甫梦中李白是何种形象
杜甫梦中李白是憔悴、匆促、困顿不堪的形象。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
【梦李白二首】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第一首倾注着对李白安危的关心,第二首侧重在嗟叹李白一生的不幸。因为怀念太深,老朋友便时常走入梦里来了。梦中的情景,比写实更诚挚动人。也让我们感到诗人是李白最知心的朋友,感叹当时的社会对李白是多么的不公。
《梦李白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记梦诗是杜甫听到李白流放夜郎后,积思成梦而作。诗以梦前、梦中、梦后的次序叙写。第一首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老友吉凶生死的关切;第二首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全诗体现了李杜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至情交往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