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疲弊的疲弊

一:益州疲弊的疲弊是啥意思哇。。

二:翻译句子。(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_____

(1)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2)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4)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5)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6)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7)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8)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9)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10)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三:益州疲弊的原因是什么?

说“益州疲弊”,是因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四:翻译一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五:是益州疲弊还是益州罢弊

应该是“疲”课本一般来说是通过审定的,文字叙述相对来说比较严谨

六:益州疲弊怎么翻译

语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说“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说“益州疲弊”,则是因为: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补充:尽管“益州疲弊”,诸葛亮却仍要伐魏,则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一、以攻为守。虽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一个客观方面的不利形势,但还是有“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的主观方面的有利条件,因此,只有出师伐魏,才能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的处境。

二、当时诸葛亮已经为出师伐魏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包括派邓芝出使吴国,劝其与曹魏断交,再次与蜀国结盟,取得一个外交上的大胜利;深入南方龚七擒孟获,稳定了大后方,为出师伐魏扫除了后顾之忧;制定律法,赏罚严明,使蜀国政治清明,统治稳定;休养生息,为出师准备了充分的战略物资。

三、最重要的,诸葛亮屡屡强调,出师伐魏、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帝”一生的宏愿,因此,自己这样做正是“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七:诸葛亮在表文开头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北伐,这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5分

不矛盾,因为虽然益州疲弊,但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国的兴衰只有依靠北伐改变。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