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白云区一个老党员的平凡故事,拜托,急急急!!!
在我们的身边一直都有朴素而执着的老党员们,他们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始终坚持自己的党性;不管在职还是退休,始终保持自身的政治本色。
他们用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坚守,向我们展现出一代共产党员的卓越风采;他们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值得我们好好深思、认真品位和深入学习。
爱挑刺的城管考评组长
无论天晴下雨,在泰山街道滨江社区的大街小巷,总有一个“挑刺”的身影,有人说他太较真了,遗漏的一点点垃圾也不放过,但更多的居民群众表达敬佩——近80来岁的他依然一丝不苟地热心社会公益。
他叫蒋长楠,退休后离岗不离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党的事业发挥余热。当社区要组织居民代表成立城市管理基点考评小组时,居民第一个想到就是他,并推荐他担任组长,带领大家开展工作。每月三次,不论风雨,他都按时对辖区10个单位逐一进行检查,将每个单位的卫生情况、历次环境整改情况一一作好记录,并严格按照考评细则督促各单位整改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督察整改,小区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
“共产党员永不退休,有一份热就发一份光。”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闲不住的文艺积极分子
60岁的孙大姐每天“行程”都安排满满的:白天忙着下乡联欢广场舞的排练,晚上自己缝纫演出的服装,一边得准备200人的腰鼓训练,一边还得给邻居义务理发。邻里之间上到70多岁的老人,下到10多岁小朋友都亲切地叫她“孙大姐”,临近几个小区都活动着她急忙而热心的脚步,是大家公认的热心老党员。
19岁就入党的孙大姐是位老文艺积极分子,她们的舞蹈队对外演出不收取费用,只是以舞蹈的方式搭建老年人自娱自乐的平台,为远征军和空巢老人等群体义务筹集物资;多才多艺的孙大姐是位业余剃头匠,社区居民18年来却一直找她理发,免费还随到随叫,剪断了家长里短的烦恼丝;心灵手巧的孙大姐还是学缝纫出身的,不收一分钱,每年都得缝制近300条裤子,还有人来讨学艺;闲不下的孙大姐还“爱管闲事”,逢年过节得仔细熨帖地照顾几位儿女在外地的老人,端午在你家吃粽子、中秋在你家过节、过年在你家吃饭等事情像照顾双亲一样安排得一丝不苟。
“义务劳动让我很快乐,帮助他人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群众贴心人的孙大姐自豪地说。
关心爱护居民的老队长
“我们现在腿脚不灵活了,今后要靠你们年轻党员来担担子”,有52年党龄的郭丙成老党员将手中的党旗郑重地交给社区年轻的党员们,也把党的责任和重担这根“接力棒”亲手交给了他们。接过党旗的青年党员承诺将一如既往地在改革发展的实践大潮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用改革的思维、眼光和要求谋划各项工作,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共产党员的历史重任。
84岁的老党员郭丙成,原是家园社区张家园5队队长,在当队长20多年时间里,他坚持关心爱护居民,5队50余人家的情况他都非常清楚,哪家有困难他的身影就出现在那里,老少居民都亲切地喊他“郭队长”,广受居民的尊重和爱戴。退休后20多年来,在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重疾病的困扰下,他依旧坚持参加居委会党支部组织各项活动,风雨无阻。
也许,共产党员对信念的坚守,形式各有差别,但老党员选择的方式最朴素,但也最有力量。“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对誓言的坚守带给年轻党员的不只是敬意,更是信仰的鼓舞和精神激励。...余下全文>>
二:龙开富的入党故事
部队回到茅坪,宛希先在八角楼向毛泽东报告这次打茶陵的情况,末了对前委书记说:“我从茶陵带了个小伙子上来,放到你身边吧,让他给你挑挑文件书报,不是需要这么个人吗?“毛泽东略略笑道:“你倒有心挂记这件事,也好,省得前委的书报文件没个人收拾。”龙开富没想到参加红军后竟然当上了一个挑夫——专门给毛委员挑一担四方箩,也叫皮箩,装的是一些文件书报。大字识不了几个的龙开富,那时候还真没有往“机要保管员”的名词上想,只在心里认为,这算哪门子行当?连一杆枪都背不上,别人行军磨脚板,自己还得磨肩膀呢,说得上是个兵吗?小伙子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挺不乐意的。龙开富的编制在前委机关。说是前委机关,其实人不多,开始只有谭政、杨岳彬、贺子珍3个人,到后来才增加了江华、孙开楚等人。时间稍久,龙开富知道谭政是前委的秘书,贺子珍是帮助毛委员整理、抄写材料的,杨岳彬是团部的宣传干事,负责前委与团部的联系。他们平常都是跟随毛泽东行动的,称得上是工农革命军的首脑机关。龙开富开始明白,自己保管前委的文件材料,替毛委员收集书报,是一门挺重要的工作,渐渐地有了一种责任感。开初那种受了“委屈”的心情,这时候就像一勺倒进沙堆里的水不见了。前委机关没有固定的驻地,总是随部队一道行动。这样一来,整个前委机关可以说是装在了龙开富的皮箩里——印章、文件和毛泽东的文稿、书籍,都由他挑着走,日夜保管在身边。不到1个月,龙开富知道毛委员极爱读书,每到一地住下来,忙完了军政上的工作,再晚也要在灯下看看书。于是龙开富多了一个心眼:不管到哪里,都设法找到一些报纸或书籍。慢慢地有了经验,专门到豪富人家去找,因为只有这些家庭才有书报。毛泽东见了大为兴奋,在清油灯下看到半夜,第二天又把作了记号的报纸给谭政他们看,称赞龙开富收集的这些报纸,对了解湘赣两省的政治形势很有用。前委机关有一个党小组,谭政是小组长。他在一次小组会议上讲到:“前委非常注重在士兵中发展党员,我们机关本身不能忽视这个问题。龙开富是前委的挑夫,实际上是机要人员,政治上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党籍应该是个基本要求,党小组要着手培养和教育他加入党组织。”党员们觉得谭政提得很对,是应当加紧对龙开富、谢今古,包括警卫班一些战士的思想教育工作,于是拟定由谭政作为龙开富的培养、介绍人。 有一次,谭政在八角楼院子里问龙开富:“开富,考考你,你知道共产党员吗?”“怎么不知道?过去闹农会是共产党,今天搞工农暴动也是共产党,一句话,革命的就是共产党。”“这个没错,我问的是你知道共产党员吗?”谭政笑眯眯地问道。这回龙开富挠头了:“党员嘛……”他沉吟了一会,感到不知如何回答,想想还是说了:“你和贺子珍,还有杨干事,都是嘛。”“那么,党员和不是党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不同?”龙开富颇费心思地想了想,答道:“当了干部的都是党员,别的人……”谭政忍不住笑了,笑得龙开富脸上浮起了红云,目光迷茫地望向他,神情仿佛在问:“我说错了吗?”谭政止了笑声,告诉龙开富说:“党员并不是全是干部。队伍里的每一个同志,士兵、传令兵、勤务兵、伙夫、马夫、挑夫等等,都可以人党。总之,共产党是由劳苦大众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先进分子——你懂吗?”“我也可以当党员吗?”龙开富理解了前一个含意,而对“先进分子”的概念模糊不清,诚实地作答:“不大晓得。”谭政挪挪身子,随和地告诉龙开富:“先进分子就是走在前面的人。比方说,打仗的时候不怕挂花不怕牺牲,勇敢地冲在前面,撤退的时候却走在后头掩护别人;工作上也是同样,样样事情吃得起苦,各项任务完成得好,这些就是先进分子的表现。”龙开富听后一阵沉默,觉得心里透亮了许多,随即又倾吐了心中的......余下全文>>
三:老党员的故事
)“上刺刀,把手榴弹弦拉出来!”说到打鬼子的战斗经历,90岁的老党员闫占江时而面色凝重,时而眉开眼笑。
听老人讲故事的是一群“90后”大学生。讲到紧张处,大家凝神屏气,讲到胜利时,掌声四起。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北京月坛街道的90位老共产党员向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的革命战争年代故事。过去只是从书本上和影视中看到的战斗故事,如今听当事者亲口讲述,年轻学子们的激动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于是,他们把这些故事汇编成《穿过幸福时差——听月坛老人讲故事》一书,让更多的人感受他们的激动和震撼。
8人打败300多日伪军
“1941年,为了配合八路军大部队进行反扫荡,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聂荣臻司令员决定,派一支武工队深入敌后打击敌人。”闫占江讲述道,“为此,从房山、涞水、涿县大队抽调20名精干同志组成武工队,由我担任队长。”
在一次行动中,由于汉奸通风报信,300多日伪军包围了武工队所在的涿县宁村。战斗从下午3点打响,武工队中的神枪手狙击敌人,枪声响处,鬼子应声倒地。8名武工队员随后集中投掷手榴弹突围,除一名战友受伤,其余同志安然无恙。8人打败300多日伪军,八路军武工队大灭敌人威风。
“由于屡立战功,我们几个武工队的同志被评为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闫占江老人自豪地说,“1944年秋,我出席了涞水县抗日英模大会,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我们颁发奖品。他握着我的手说:‘祝贺你被评为战斗英雄!你还要好好干。’”
新中国成立后,闫占江老人将革命战争年代荣获的奖励证书和证章送到了涿县纪念馆。他说:“我希望死后埋在涿县烈士陵园,和长眠于此的战友叙叙旧。”
闫占江是90位讲红色故事的老党员之一。这些老党员的平均年龄为79岁,90岁以上的老党员有11位。他们大多经历革命战争洗礼,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革命老前辈,还有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建设者
一名普通老党员的故事
章秀春,是铁心桥社区居委会的一名普通老党员,现年78岁。他1956年入党,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响应了国家号召,奔赴抗美援朝第一线,1952年在战场光荣负伤,1953年10月复员。1975年担任牛首山铁矿副矿长职务,1987年退休后,被聘为牛首山居委会主任。由于该同志党性强,政治素质高,在本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被党员和支部推荐为牛首地区党小组组长。在他的党小组中有两位老党员,一位是瘫痪病人,一位是癌症病人,都不能到会学习,为了让他们不落下课程,章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以及炎热的酷暑,每次都去给这两位老同志送学,把每次学习的内容原原本本转达给他们,让他们共同学习。两位老党员深受感动,他们动情的说:我们有病在身,行动不便,没想到组织并没有忘记我们,章老每次不辞辛苦给我们送学,我们一定认真学习,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当有人称赞章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还对工作认真负责时,章老只是说:我身为一名老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
四:听老党员讲故事 我的感受
华社电 “上刺刀,把手榴弹弦拉出来!”说到打鬼子的战斗经历,90岁的老党员闫占江时而面色凝重,时而眉开眼笑。
听老人讲故事的是一群“90后”大学生。讲到紧张处,大家凝神屏气,讲到胜利时,掌声四起。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北京月坛街道的90位老共产党员向大学生讲述自己亲历的革命战争年代故事。过去只是从书本上和影视中看到的战斗故事,如今听当事者亲口讲述,年轻学子们的激动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于是,他们把这些故事汇编成《穿过幸福时差——听月坛老人讲故事》一书,让更多的人感受他们的激动和震撼。
■8人打败300多日伪军
“1941年,为了配合八路军大部队进行反扫荡,晋察冀边区党委和聂荣臻司令员决定,派一支武工队深入敌后打击敌人。”闫占江讲述道,“为此,从房山、涞水、涿县大队抽调20名精干同志组成武工队,由我担任队长。”
在一次行动中,由于汉奸通风报信,300多日伪军包围了武工队所在的涿县宁村。战斗从下午3点打响,武工队中的神枪手狙击敌人,枪声响处,鬼子应声倒地。8名武工队员随后集中投掷手榴弹突围,除一名战友受伤,其余同志安然无恙。8人打败300多日伪军,八路军武工队大灭敌人威风。
“由于屡立战功,我们几个武工队的同志被评为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闫占江老人自豪地说,“1944年秋,我出席了涞水县抗日英模大会,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我们颁发奖品。他握着我的手说:‘祝贺你被评为战斗英雄!你还要好好干。’”
新中国成立后,闫占江老人将革命战争年代荣获的奖励证书和证章送到了涿县纪念馆。他说:“我希望死后埋在涿县烈士陵园,和长眠于此的战友叙叙旧。”
闫占江是90位讲红色故事的老党员之一。这些老党员的平均年龄为79岁,90岁以上的老党员有11位。他们大多经历革命战争洗礼,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革命老前辈,还有一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建设者。
■“信仰无法用金钱衡量”
90位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献礼建党90周年,起始于北京月坛街道党工委与首都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老党员讲故事”活动。自2009年以来,北京月坛街道党工委和北京联合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发掘这一地区老党员、老干部多的社会资源优势,请老党员讲故事,让大学生听故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90位老党员中,既有10粒子弹击退鬼子的抗日勇士,也有潜入白区搞情报的地下党员;既有解放战争独立自由勋章和战地勋章的获得者,也有走下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场后登上大学讲台的老教授……
段雨平老人1921年出生于山西农村,18岁时在哥哥的鼓励下,成为村里第一任妇救会秘书和第一任女教师。1945年,她参军成为太岳军区的一名护士,把青春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46年,仅14岁的史清义参加了解放军,就在他第一次参加的战斗——“保定北平阻击战”中知道了“烈士”这个词的含义。
史清义说:“看到身边倒下的战友,我第一次感受了战争的血腥,也是第一次思考生命的意义。我相信,接受战争洗礼的是灵魂和信仰。”就是这位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在年过半百、已经是中央机关司局级干部之厂,在1986年通过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取得了大学专科毕业文凭。“因为我当时的工作是在科研单位,与知识分子在一起,深感自己知识不足,工作要求我必须努力学习。”
“我们这些老同志是在党的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也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生于1937年7月1日、“有幸和党一起过生日”的老党员王秉礼说......余下全文>>
五:身边党员的感人故事
半个世纪的守护
——记共产党员谢秀英无私照顾残疾邻居48年的感人事迹
在瑞金市叶坪乡脚陂村,提及48年如一日照顾邻居的谢秀英,都夸她心地善良,为人厚道;而提及因病致残、手脚变形、生活一直不能自理的杨龙南,人们在摇头叹惜之余,无不为他有一个好邻居而感到欣慰。48年就像一把带有刻度的尺子,标记着谢秀英日日夜夜的辛劳与苦楚,也丈量出这位女共产党员的爱心与善良。
一句“不忍心”引发的世纪守护
今年65岁的杨龙南有着一段不幸的遭遇。3岁时父亲病逝,15岁时,原本体格强壮的他手脚关节经常发麻、肿胀,多次医治无效,病情逐年加重。1962年,19岁的他下肢完全失去了知觉,双手关节也开始慢慢变形,从此躺在床上,生活无法自理。冷酷的现实使他想到了死,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接连三天三夜不喝一口水,不吃一粒饭,想以此了结自己的生命。
当时,住在他家隔壁的谢秀英听说杨龙南想绝食自杀的事,她急忙煮了碗香喷喷的鸡蛋挂面端到杨龙南床前,并一连几天陪着他,劝说他要坚强活下去:
“作为邻居,我不忍心看到你活活饿死呀!”、“每个人都会碰到困难,大家一起帮帮就过去了。”、“再难也得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真情的开导,慢慢消融着杨龙南干涸求死的心,唤醒了他求生的渴望。从此,谢秀英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照顾生涯。屋漏偏逢连夜雨。杨龙南30岁时,母亲又因病去世,照顾杨龙南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了谢秀英的肩上。
一条坚定信念谱写的爱心颂歌
在常人看来,照顾残疾人是件又脏又累的事,亲人都不愿意做,更何况是一个跟自己非亲非故的人。谢秀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员,用理想信念谱写了一曲爱心颂歌,竖起了一座人间丰碑。
为了避免杨龙南患上褥疮,谢秀英每隔几个小时就要帮他翻一次身,每两三天就要给他擦洗一次身体。天热时,杨龙南那双失去知觉的腿不时溃烂,会发出一股股恶臭,别人都躲得远远的,谢秀英却不怕,每天坚持给他清洗双腿,往往一洗就是一大把陈皮腐肉,她顾不上恶心,细心为他敷上药物。天冷时,谢秀英每天一早就到杨龙南家为他烧上火炉取暖,晚上还得常去查看,有好几个晚上杨龙南都滚落在海上冷得直打哆嗦,幸好谢秀英及时发现,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为了不让杨龙南感到寂寞,谢秀英不辞辛劳先后从别人那借来他爱看的武侠章回小说500多部。同时为了方便杨龙南找自己,细心的谢秀英特意帮杨龙南在床头装了部电话,把自己的号码存在话机里,一遇到困难,他只要点电话上的重拨键就能找到她。
为了使杨龙南活得更有希望,2000年已经搬到圩镇住的谢秀英琢磨着在圩镇上租间房子给杨龙南找点事干。圩镇出租房子有很多,可一听说要给杨龙南住谁也不愿意,谢秀英急了,她说:“就是一条小猫小狗死在路上,大家都会难过,何况是一个人,你们就忍心看他砸死在自己的危房里,帮助杨龙南就是做善事,不要顾虑这么多。”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谢秀英如愿在圩镇上租了间屋子,赶紧把杨龙南接到了圩镇上居住,同时张罗着帮他开起了一间日常生活用品店,为杨龙南点亮了希望之火。
48年来,谢秀英尽心尽力,没有半句怨言地照顾着邻居,使整整卧床不起48年的杨龙南思维敏捷、情绪乐观。邻居们都说:“要不是谢秀英的照顾,杨龙南根本活不到现在!”
一个农村党员缔造的大爱神话
今年75岁的谢秀英是一个拥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从小就受到在革命队伍工作的叔父影响,经常帮叔父散发传单、转送文件、照料伤员。解放初期,谢秀英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1965年以前一直在原沙坪乡做农村基层工作,先后担任过乡村干部。如今,虽然在家务农,但......余下全文>>
六:党员的感人故事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将国家奖给他的奖金一半捐给保山一中,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1年3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七:我身边的共产党员故事
张雅琴和村干部商量,把发展获得的资金先后投入各类民生项目,目前全村90%的村民住上了楼房或别墅,村民教育医疗、养老保险、得病受灾等都有村集体补助。她还发动全村党员,多方筹措100多万元,结对帮助35个贫困户全部上了致富项目,脱贫在望。
八: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小故事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相信大多数人尤其是党员听到入党誓词时分为熟悉,可却鲜有人能够完整准确的背出。就是这样意见看似简单而又顺理成章的事,却少有人能做到十分。
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词与红旗一样经历了腥风血雨,是无数前辈先贤的鲜血染红的,不同阶段的入党宣誓词就是我们的党在不同阶段的革命见证,就是革命志士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内心独白。逆境中,我们不会倒下,因为入党誓词是一种信念支撑,让我们勇敢走过曲折坎坷的人生;顺境中,我们依然前行,因为入党誓词是共产党员思想先进的力量源泉,是共产党员行为先进的精神支持。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或是在和平的现代,作为入党誓词的第一句从未被修改,这句奠定了入党时的诺言是由衷的、真诚的。今天的幸福与安宁并非与生俱来,是无数的革命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一代一代、前赴后继换来的,这些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也是最需要我们铭记的。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种人,喜欢抱怨。抱怨工作以及与工作相关同事和领导,觉得自己所有的烦恼与不幸都与别人有关,当他不能停下抱怨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停下了前行的脚步和手里的工作,这种自身不努力的人,自然看不到别人的忙碌于辛勤。在这些人当中不乏有党员,而且在他们看来荣誉以及和荣誉背后的物质奖励是争取来的而不是靠干出来的,那些曾经在党旗下的庄严宣誓随着时间的消磨,也逐渐失去了原则的棱角。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要时刻保持奋斗不息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忠实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词。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都用乐于奉献、勇于牺牲、无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实际行动解读了自己的入党誓词,展示了共产党员终生恪守入党誓词的人生真谛,我们党和党的事业历经磨难而又不断蓬勃发展的事实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个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持你的岗位。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和纪检监察干部,需要学习和值得坚持的事情还有很多,纪检监察工作是费心费力的工作,既不会有叱咤风云的气势、也不会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辛苦和一针一线的琐碎。可能你也会有着相同的际遇和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思想放松到一个寻常群众的境界,只顾自己利益,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宗旨观念不强,对组织的工作安排拒不执行或是消极怠工,又如何去践行我们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
在工作还可能听到这样的话,个别党员甚至是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交党费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流露出不情愿,以开玩笑的方式自嘲入党多年除了贡献党费,什么好处也没享受到,甚至直言要是能退党就好了。出现这样的“同志”是偶然的吗?答案应该再简单不过。认识问题直接决定和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人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尤其是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各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使我们个别党员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党章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但他们绝对代表不了8000多万的党员队伍。
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件小事、一个小念头都关系着能不能成为和是不是合格党员,只要坚定了一个党员应有的信念、理顺了心性这就为人民服务奠定了最好的思想基础,把眼光放长远,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每项任务,至于能力,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那个,但只要踏实肯干,考个及格中的上等还是有......余下全文>>
九:一个党员的小故事
我真的不把党员看做什么了不起,我觉做普通群众互更自由,不好意思。特别在当今社会,没有什么优势,反而是劣势。
十:求身边平凡的党员小故事
自报财产留清名———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境内“刑法虽峻而无怨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蜀国名相诸葛亮严于律己,一身清廉使然。诸葛亮一生“抚百姓,示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生前,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800株,薄田15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
2 -- 沂蒙革命先烈廉洁故事
赵博(1941年11月13日牺牲,终年35岁)
赵博同志曾任鲁南区党委书记兼鲁南军区政委。他始终把自己看作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从不搞特殊化。他身患肺结核、胃病、关节炎等多种疾病,为了照顾他的身体,上级发给他一瓶鱼干油丸,而他却不肯服用,马上派人送到医院,给伤病员补养身体。在一次战斗后,部队缴获了一部分小麦,后勤部门悄悄给赵博留下100公斤,赵博知道后,不讲情面,对有关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并派人磨成面粉,送给党校改善生活。有人说他是老一套,他回答:“这个老一套是党的优良传统,万万不能丢。”
赵博同志有很强的群众观念,对违犯群众利益的行为从不姑息。有一次部队行军,经过敌占区青竹湖一带。他发现身后的马正在吃大田里的大豆,立即批评了警卫员小任,教育他说:“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敌占区,都要紧密依靠群众。”当时有个县长贪污腐化,群众影响极坏,经查实后,赵博立即召开区委会议,给予这个县长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开除党籍的处分。
3常恩多(1942年8月9日病逝,终年47岁)
常恩多原任国民党百十一师师长,后于重病中率部起义,病逝前一天将部队交给了党和人民。他一生廉洁清苦,家庭陈设就象一家普通老百姓。在南通驻防时,居室只有一床一桌,每天吃的是高梁米饭、菠罗叶饼、小豆腐等东北乡土饭食。在他病危嘱托后事时,不提妻子和孩子,却关切地询问遭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后越狱逃走的三三三旅旅长、中共地下党员万毅什么时候回部队。他把仅有的60元钱送给了服待他一年多的徐文斌,又把一套呢军装送给跟随他19年的副官刘唱凯。除去伴随他多年戎马生涯的一条旧军用被和一条旧军毯,他没有给妻子和孩子留下任何财物。
4 父子清廉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