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草堂的故事

一:杜甫草堂的故事

在天府之国,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就是杜甫草堂,它座落在成都市西郊。唐代诗圣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此修建的一个草堂。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瞻仰这一胜地的不计其数,无怪乎人们总这样说:“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进入草堂寺的山门,就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一般,就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这里的阳光、绿树、青草都比墙外更闪亮。在园中漫步,处处都是一片翠色,阳光透过树叶穿到了地面,变的沁凉,不再像外面的毒辣,偶尔觅得一处小亭,隐秘在翠绿之中,在亭中坐坐,听着欢快的鸟鸣,心情不得不舒畅起来。

进大门往西北方前行约五六十米,便来到一小径入口,入口墙上“草堂”两个浑厚大字赫然醒目,这就是清末人士周善培所书的“草堂”影壁。这里花开满园,花香四溢。原来,这条小径就是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中提到的花径。

沿小径走出就是柴门,不言而喻这就是杜甫当年放柴的地方,而今天却早已改造,建成一座美观华丽的“石门”了。

步入有名的诗史堂,四壁上皆是杜甫的诗。他的诗歌大都揭露了那血淋淋的事实,反映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经历,所以后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此堂即由此得名。在堂中杜甫正坐在石头上,思索着国家命运,为百姓担忧。

走出草堂,心里还沉浸于回顾之中,回顾着杜甫的伟大和草堂的美丽。

二:杜甫草堂的意义 5分

是当年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在这里过着清贫艰苦的生活,也在这里发表了许多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现在草堂修建纪念杜甫。

三:杜甫的小故事 5分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

四:对杜甫草堂做一个简要介绍吗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海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1329.htm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