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级职称评定流程
一、申报晋升职称的一般条件
凡申报晋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科学事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大专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七年,任“助理级”满四年,可申报晋升“中级”;
本科学历:从事专业工作满五年,任“助理级”满四年,可申报晋升“中级”;研究生毕业或获双学士学位:从事专业工作三年以上,任“助理级”满三年,可申报晋升“中级”。
二、 申报晋升职称一般需要准备的材料
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2、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
3、学历证书
4、水平能力测试合格证(破格或专业不对口须测试)
5、外语考试合格证
6、计算机考试合格证
7、任职资格通知和聘书
8、继续教育证书
9、综合考评一览表
10、学术论文、著作
11、业务工作总结
12、有关获奖及成果证书
13、破格人员破格评议推荐表
14、其他(身份证复印件等)
15、本人登记照片
以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文件为准。
二:软件测试评审流程
1.什么是同行评审
同行评审是一种通过作者的同行(开发、测试、QA等)来确认缺陷和需要变更区域的检查方法。
一、计划阶段
1.项目负责人指定组织者;作者自检工作产品;组织者规划本次评审,制定Review Plan
2.检查入口准则:是否符合文档标准?是否已用工具检查?代码<=500行;文档<=40页;……
3.准备评审包:评审通知单;待Review产品;参考资料;评审表单(Review Form);评审计划(Review Plan);
4.确定评审专家3—6人,选取原则: 评审对象所处生命周期上一阶段、当前阶段和后一阶段的参与者(就是和评审对象相关的人)
5.组织者将评审包、评审通知单发给相关人员
二、介绍会议(*可选)
1.不了解流程以及产品技术难度较高,技术较新时,由专家提出,作者讲解相关产品及流程
2.时间不超过1小时,30-60分为宜
三、准备阶段(最重要、发现缺陷最多)
1.评审专家个人独立完成工作产品的审视,提出缺陷,填写评审表单;反馈评审表单给组织者
2.准备时间大于会议时间,且应于会议前2天开始
3.组织者:汇总并检查评审表单;裁决是否需要增加评审投入(增加准备时间;增加评审专家人数;更换评审专家等)
四、Review会议(只提问题,不关注解决)
1.组织者召开评审会议(不能是作者)
2.讲解员讲解工作产品(不能是作者或组织者)
3.大家共同确认问题(评审表单中记录的问题;会上发现的问题),由组织者作裁决
4记录员记录所有的问题,并发给组织者
5.组织者更新评审表单(问题确认、问题根源、预防/修正措施)
五、第三小时会议(*可选)
在Review会议上未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由作者决定是否召开
六、返工
作者修改工作产品,更新评审表单
七、跟踪
1.组织评审专家确认各缺陷得到了修改,并且没有引入新的缺陷;
2.协助组织者确认相关问题得到了正确修改并且没有引入新的缺陷;
3. 汇总所有需要的数据到评审表单发给相关评审专家
4.是否重新Re-review
三:职称申报的流程
一、专业技术职称认定
(一)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认定的要求:
1、申报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在职证明。
2、申报人档案由工作人员审阅,核实以下档案内容。
(1)毕业生登记表(核实学历及毕业时间)。
(2)报到证或劳动合同(核实参加工作时间)。
(3)转正定级表(核实转正时间)。
3、申报人递交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本人近期一寸免冠照片3张。
(二)申报程序
1、认定初级职称人员领取《初聘(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呈报表》、《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登记表》。认定中级职称人员除领取上述两份表格外,还需领取《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人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备案表》。
2、申报人根据本人的工作业绩情况,按照表中所列项目逐项认真填写,所在单位审核申报人所填内容并在指定位置加盖公章后交回。
3、我处工作人员审核申报人提交材料齐全、手续完备,报市职称办公室备案。
4、领取《职称证书》。由单位人事部门领取,个人领取需持有效证件或存档证,领取时需在《初聘专业技术领证登记表》上签字。
(三)收费标准:初级认定:100元/人,中级认定:150元/人
(四)办理时限:自受理之日起三个月内办结。
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
(一)申报人员提交以下材料:
1.《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表》
2. 学历证件原件及复印件
3.《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考绩卡片》
4.《专业技术人员情况简表》
5. 按评审标准规定的,反映本人学识水平的著作、论文或技术报告(两篇,每篇3000字以上)。
6.职称外语等级统一考试合格证书原始件及复印件。
7.已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原始件及复印件。
8.职称计算机模块考试合格证书原始件及复印件。
9.市人事局“职称办公室”规定的其它条件。
10. 破格晋升人员,按规定提供有关破格材料。
(二)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的程序及要求:
1. 安排:自每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文件下发后,由我处对申报人员领取并填写的各种表格进行初步审核,并统一上报时间。
2. 申报:要求申报人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做好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业绩总结,所需要上报的评审材料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规范整齐、保证质量,并按规定加盖单位的公章。
3. 审核:我处认真审核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的各种材料,特别对申报高级职称和重点专业的人员,严格把关,保证上报材料的质量。
4. 上报:按照各专业评审委员会接收材料的时间要求,由我处准时分送到各对口专业评委会或相关部委人事部门。
5. 颁发证书:根据有关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下发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的通知》,由我处填写《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登记表》一式两份,报送市职称办公室审核,领取《职称证书》。
(三)收费标准:高级200/人,中级150/人,初级100/人(不含评审费)
备注:由于职称评审工作需要与各专业评委会配合进行,最终评审结果以北方人才网公布结果为准
四:管理评审的作用是什么 评审内容方法步骤
管理评审的目的是保持组织的HSE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组织对持续改进的承诺。管理评审的意义:
(1)检查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情况,确保企业持续不断地满足业主、员工和社会的期望和要求;
(2)检查体系的薄弱环节,识别改进的需求;
(3)评估HSE管理体系因外部条件变化而要改进的需求;
(4)在体系发生重大变更后,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五:如何组织评审会议
评审会议流程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评审会议的准备、评审会议的召开、评审会议的跟踪三大环节。
一、评审会议的准备
首先是召集会议,发出评审通知(评审内容、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加人员等),并且将相关待评审的相关资料也发送给参加会议的评委;主要的目的有两个:
让参加会议的人员对会议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在会议前做好准备,避免盲目的参加会议而浪费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
第一、如果该评委在会议期间有其他紧急的事情,可以及早反馈给会议召集人,以便召集人重新确定评委或者评审会议改期召开。
二、评审会议的召开
首先要确定一个会议的主持人,其主要的职责是控制会议的进度、时间、协调会议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待评审的工作产品由其生产者采用“走读”的形式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
会议记录人主要是记录会议中发现的所有问题,方便会后的修改完善。
SQA人员参加会议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对照SQA的检查表Checklist检查评审的流程是否是符合规范。
三、评审会议的跟踪
将记录的问题汇总到《评审记录表》,由项目组进行修改、完善;SQA监督所有 是否封闭。
附录:
(1)列举重要工作产品评审的重点:
A.计划的评审
主要是关注的核心在于估计是否正确;人员安排是否合理;以上两个方面如果合理,项目的进度就不会出很大的问题。
B.需求的评审
主要关注需求来源、需求的准确性、需求的完整性,避免产生二义性;最好让测试人员和客户参见,一遍让各角色达成共识。
C.总体设计的评审
在总体设计评审中,最好将已经评审通过的需求文档从配置管理库中提出,对照总体设计是否和需求一致;另外技术领域专家参加评审还要关注于设计的合理性、可实现性以及完整性。
D.代码评审
代码审核由项目组开始审查,主要关注代码的格式、整体逻辑、变量的命名、程序注释等表面的属性;至于运行质量应当放在单元测试中解决。
E.管理性的评审
管理性的评审一般放在里程碑、项目结束后进行。准备的资料包括前期工作的总结,是否按照计划计划执行、出现的问题的数目、解决了多少、未解决的问题、是否对后期有影响等。
六:内部评审程序是什么
1 目的
验证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保持和实施,并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工作。
3 职责
3.1总经理任命经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并授予其内审权。批准内审计划。
3.2管理者代表
选择内审员,担任内审组长、编制内审实施计划;审核内审计划和内审报告。
3.3内审员
编制内审检查表;实施现场审核并编制内审报告。
3.4质量管理部
编制年度内审计划;负责对不合格项进行跟踪验证;保存相关的内审材料。
4 程序
4.1年度内审计划
4.1.1根据拟审核的活动和公司各相关部门的状况和重要程度,由质量管理部负责策划各部门全年审核方案,编制年度内审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执行。
内审一般每年下半年进行一次,并要求覆盖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要求。
4.1.2年度内审计划内容
a)审核目的、范围、依据和方法;
b)受审部门和审核时间。
4.1.3根据需要,可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的全部要求的部门,也可专门针对某几项要求或部门重点审核以往审核易出问题或不合格的过程和区域。
4.2审核前的准备
4.2.1管理者代表选择经过培训的人员担任内审组成员;审核员在实施审核时不能审核自己承担的工作,应独立于审核的工作或过程。
4.2.2由内审组长策划并编制本次《审核实施计划》。
4.2.3在了解受审核部门的具体情况后,内审组长组织编写《内审检查表》。
4.2.4内审组长于内审前十天将内审时间通知受审部门,受审部门对内审时间如有异议,应在内审前三天通知内审组长。
4.3 内审的实施
4.3.1首次会议
a)参加会议人员:公司领导、内审组成员及各部门负责人,与会者签到。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b)会议内容:由组长介绍内审目的、范围、依据、方式、组员和内审日程安排及其他有关事项;总经理做动员讲话,管理者代表提要求。
4.3.2现场审核
内审组根据《内审检查表》对受审部门的程序和文件执行情况采取问、查看的方式抽查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现场审核,将体系运行效果及不符合项详细记录在检查表中。
4.3.3审核报告
4.3.3.1现场审核后,审核组长召开审核组会议,综合分析检查结果,依据标准、体系文件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确定不合格项,并开据不符合报告给受审核部门领导确认,由其分析原因,制定纠正措施,经审核员确认实施纠正质量管理部负责对实施结果跟踪验证,并向管理者代表报告验证结果。
4.3.3.2审核组填写《不符合项分布表》,记录不合格分布情况。
4.3.3.3现场审核后一周内,审核组长完成《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交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
审核报告内容,见ES/QR-8221-05A《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
4.3.4末次会议
a)参加人员:领导层、内审组成员给各部门领导,与会者签到。审核组长主持会议。
b)会议内容:内审组长宣读不符合报告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提出完成纠正措施的要求及日期;由本公司领导讲话。
c)质量管理部发放《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报告》并负责存档所有相关的内审资料。本次内审结果要提交公司“管理评审”,作为输入项。
4.4纠正改进
4.4.1各相关部门收到《不符合项报告》后,对本部门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改进措施交质量管理部备案。
4.4.2质量管理部组织内审员对不合格项的改进进行跟踪验证。
5 相关文件
5.1《改进控制程序》
5.2《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6 质量记录
6.1年度内审计划
6.2审核实施计划
6.3审核检查表
6......余下全文>>
七:合同评审管理流程
我们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时常常会使用“权责不对等”的字句,与“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体系”、“以狭义的绩效考核替代广义的绩效管理”等一起,“权责不对等”成为一些管理咨询专家进行管理诊断时几乎无需访谈便可得出的企业所存在的管理问题.字面上看,其含义是指某些部门或岗位承担了和其权力不匹配的责任或缺乏某些应被赋予的责任。我曾经在学习9000管理审核案例中,思考过该问题。在接触流程管理,借助于流程工具对公司的部分关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分析、优化过程中,发现了部门权责不对等实际上是部门间配合不默契的真实原因,并进一步地得出结论,部门权责不对等的实质是权力在各个部门间的分配不合理,主要是决策权被分散了。目前许多公司在销售订单签订过程中正逐步走向按订单生产模式,即销售部门负责接受客户所下订单,然后由生产部门再组织生产。受工艺水平、生产能力等因素限制,同时考虑到盈利状况,可以想见,并非客户的所有需求都能够满足,所以需要对客户提出的要求进行评审,选择出最能给公司创造价值的订单进行生产。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特殊合同评审流程”(常规标准合同不存在该问题): 客户提出要求,包括产品规格、数量、结算方式等等; 营销管理部整理客户要求,商务评审后将信息提供给技术代表; 技术代表判断公司技术水平能否达到客户的要求,如不能则将信息反馈给营销管理部,由其与客户进行沟通; 营销管理部将客户要求信息提交给财务部;(低于报价单报价时) 财务部判断如果按客户要求进行生产,公司盈利状况如何,如利润率过低则将信息反馈,由营销管理部与客户进行沟通;(目前缺少该环节)。 生产部、采购部参与交期评审; 生产部考虑公司目前的排单情况,判断能否满足客户对交期的要求,如不能则将信息反馈,由营销管理部与客户进行沟通; 市场总监判断,是否可以接受客户要求,签订合同,如不能判定则交公司总经理判断; 业务员与客户就合同细节进行磋商。 这是一个几乎每天都在不断重复的重要流程,正是该流程造成了销售部门与其他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紧张。站在销售部门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发现,它倾向于签订更多的合同,主要是因为对该部门的主要考核指标是依靠订单量所致;而技术、财务、生产、采购等则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倘若技术评审放行了某项订单,一旦公司的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客户要求,则它将承担责任,所以它在接单方面的态度趋于保守,财务、采购、生产同样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这样一来,矛盾便产生了。 同时,有相当部分订单的判定具有较高的难度。如: 订单虽然不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盈利,但却是公司较大的客户; 订单的技术条件要求非常高,如果强行生产则风险较大,且质量控制的成本将有所增加,但订单将给公司带来较高盈利,且下单方是公司希望建立长期合作的客户; 类似的订单还有很多种。一旦出现这样的订单,目前的流程将使得各个部门陷于争吵的尴尬境地。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数量的订单被技术、财务、生产、采购否决后,销售部门抱怨,常常反馈到公司领导处。因为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公司领导总需要出面协调,导致了“特殊合同评审流程”的效率低下,且销售部门与其他几个部门间的接口一直不畅。 对这种情况的解释,销售部门总认为:部门间配合不默契主要是因为部门之间缺乏了解,每个部门都不能站在其他部门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没有合作意识。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订单评审中,应由哪个部门承担该项工作的决策权? 这一问题至少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哪个部门最应该、也最可能承担决策的直接后果......余下全文>>
八:关于初级职称评审流程 10分
直接评审中级,初级职称没什么用处。如果是自己去评审,就需要考试计算机和英语,如果是找机构机构评审就不需要考试。
九:管理评审的流程
按照PDCA循环模式:
P:撰写好“管理评审程序”,规定管理评审的时间、频次、主持人、召集人、评审内容、流程等,是谓“策划”;
D:发出管理评审通知、准备管理评审资料、召开浮理评审会议、会后撰写管理评审会议纪要并下发、对管理评审中做出的整改事项进行整改和验收等,是谓“执行”;
C:检查管理评审会议通知是否符合要求,各部门管理评审会议资料是否准备齐全,检查会议纪要记录是否准确完整等,是谓“检查”;
A:对上次管理评审和认证的不合格项进行整改,对本次管理评审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检讨如何改进管理评审会议等,是谓“检查”。
十:内部控制的评审包括哪些步骤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一般步骤如下:
(一)了解并描述内部控制制度
评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单位,无论规模大小和生产经营特点如何,其内部总是有一定的内控制度,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在程度上的不同。
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作好以下两项工作:
1.搜集资料和进行初步调查。搜集资料指收集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文件、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图表、规程等书面的或尚未成文的规定。如,各项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劳动人事制度、计划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进货管理制度、物价计量管理制度等等。通过搜集资料,就可以初步了解一个单位是否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其岗位设置与职责分工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等。
通过搜集资料,如果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中还有不清楚或界限模糊的地方,就应向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调查。搜集资料与初步调查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结合进行。
2.描述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搜集资料和初步调查,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就有了一个大概了解。为了进一步评审的需要,应当用一定的方法将其如实地记录下来,在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中就叫描述内部控制制度。描述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法有文字说明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本章第三节将进一步说明。
(二)实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搜集资料和了解描述,我们对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就已初步掌握。但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仅靠书面资料或初步的调查是难于作出判断的。审计实践经验证明: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哪怕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如果有关工作人员有章不循或者阳奉阴违,都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因此,内部控制系统必须进行实地测试。
实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一般有两种方法:
1.抽查有关资料进行实地测试。这种方法是针对所要审查的某一内部控制系统,抽取一部分资料进行审查,看其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是否符合内部控制系统的原则。例如,对材料购入系统进行审查,就要抽查收货单、付款凭证和供应方的销货发票,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查,检查材料购入业务是否由不同的部门分别完成,凭证设置是否健全,是否按规定程序传递等。
抽查资料的具体方法,主要选用判断抽样法或统计属性抽样法。
2.实地观察。实地观察就是深入现场,根据前述经济业务的传递程序,到各个环节进行实地观察、验证。例如,前举材料采购业务,就应分别到业务(或采购侠应)部门。仓储部门、财会部仃进行观察。对关键环节则尤其注意观察和验证,如仓储部门的验收环节,就应检查它在验收数量时,是否经过计量,检斤或验尺,以保证数量真实;而在验收质量时,又是否经过对物理性能或化学成分等的检验,以保证质量正确。
经过上述两种方法的实地测试,就可以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作出判断。
(三)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就是针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价意见。
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情况,二是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标准。根据被审单位内部系统的基本情况,对照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标准,才能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提出评价意见。
通过上述“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和“实地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已经掌握。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还需补充说明如下:
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标准过去是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近年,提出了”控制模型”,或称为“理想的内部控制模式”,用来作为判断其控制是否健全的标准。
“控制模型”是有关部门或审计人员,根据大量的实际工......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