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记阅读答案

一:灵岩记袁宏道阅读答案

灵岩记

作者:(明)袁宏道

【原文】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曰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翫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镱缃钩,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译文】

灵岩,又名砚石,《越绝书》上说:“吴国人在砚石山上修建了馆娃宫。”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山腰有两口吴王井:一口圆井,叫池;一口八角井,叫月池。周围的石头光滑如镜,石质细腻没有剥蚀,井内有常清的泉水,晶莹可爱,一般所说的井栏和井绳,早已不知道变成什么东西了。其间带着净瓶和饭钵而来的人,只有一两个山僧,(他们也不过)在衰草寒烟之中出没而已。悲哀啊!(山上)还有一处泉水叫砚池,极旱的年岁水也不干,有人说这就是翫华池。

登上琴台,(可以)看见太湖一带的几座山,就好像成百上千的发髻,出没在银色的波浪中,这也是区内的绝妙景色。山上原有响屧廊,满山谷都长满了松树,而廊下松树最为茂盛,每当疾风刮起,声若飞涛。我笑着对山僧说:“这是美人环佩钗钏叮当作响即将走来的声音,你受得了这戒律吗?大概应该避开去吧。”山僧瞠目结舌不知我说的是什么。石头上有西施的足迹,我命小童仆用袖子拂拭一下,小童都徘徊犹豫变了脸色。西施所穿的青丝的鞋缘和浅黄色的鞋扣,宛然在石头上忽隐忽现,即使是用铁石作心肝的人,能不魂销心死吗?美色对于人来说真是太厉害了啊!

山侧有西施洞,洞中的石头样子很粗陋难看,不免有点唐突佳人。有人说这座石洞,是当年吴王用来囚禁范蠡的地方。山僧对我说:这下低洼之处,是东西两座画船湖,是当年吴王与西施泛舟游乐的地方。采香径在山前十里处,远远望去好像在山脚下,这条小路像箭一样笔直,是当年吴国宫中妃嫔们种香草的地方。山下有石头可以制砚,石色深紫,好的制成砚质量不差歙溪出产的歙砚。米氏(米芾)的《砚史》上说:“蠖村的石头文理较粗,发墨不会散落。”说的就是这种石头。山名得来,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然而现在已经采伐殆尽,石材也不再有质地较好的了。

唉,山河久远,美女容颜还像新的。椒花的香气已经淡去,最终不过使为待月而开的香帘虚开罢了;历代被赞为美女的都已被埋葬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还有谁作佳侣双宿双飞呢?(这些)都已经化为灰尘白杨和青草了。百代之后,那些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仍......余下全文>>

二:求《暮入灵岩记 李孝光》的中文翻译

暮入灵岩记

作者:【元】李孝光

【原文】

出灵峰院,偶坐涧水南。客有言:“雁山信多奇,然岂复有过于此者?”予为言:“山之峭刻瑰诡,莫若灵峰;雄壮浑厐,莫若灵岩。峰言锐,岩言大也。”予适小疲,倚大树坐甚恬。客闻灵岩,亟欲往。即起,促不得休。前是,一日行五里辄止舍;是日,会已暮,顷刻驰十里。到寺,天正曛黑。及阶,举头见巨石,孤立如人俯。月出正悬东南角,星象累累,下垂四傍。客胁息不可止,如游鱼噞喁。擦以身为在灏气上也。

入坐佛宫南阶上,正视见其面。进升堂,倚石夹室,则旁睨其胁。夜分又数数开南牖视之。月欲坠,夜色如霜雪,诸峰相向立,俨然三四老翁衣冠而偶语。独西南一柱,白而长身者也。

明日,内昌上人房下过涧,得小石岭,可五六百步,上观所谓龙鼻水。山半横石作印鳞甲状,陷入石中,独见其脊。从西南石峡中绕出数千丈。势尽,乃垂入谷中作悬鼻。疑是石髓积岁月化为石,故独此鼻如瓠大,乃绀碧腻滑异他石,鼻端泉时时下一滴。

谷口涧西有立石长三十丈,如卓笔峰。峰旁流泉坠入涧中,亦三十丈,曰小龙湫。稍西飞泉涌出石罅,直上指尺许,曰剑峰泉。寺以岩名,岩又以佛名。北大石嶂,独高且大,绝顶正平,如涂丹垩,是为屏霞嶂。诸峰皆牵连在嶂旁。其大石如树旗,居旗左臂曰展旗;其大柱居嶂右臂曰天柱;龙鼻水又在嶂右胁;其小龙湫、卓笔峰、剑峰泉当居胁中。

【译文】

走出灵峰院,偶然坐在涧水南边。有客人说:“雁山确实有很多奇妙的地方,然而难道还有比这里更美妙的地方吗?”我对他说:“陡峭奇异的山,没有比得上灵峰山的;雄壮浑然庞大的山,没有比得上灵岩的。山峰之妙在于高尖,山岩之妙在于庞大。”我正好稍微有点疲劳,靠坐在大树边感觉很安静。客人听说灵岩,着急得想去一观。我即刻起身,客人催促之下不能休息。在此以前,一天走五里就停下来住宿(休息);这一天,正好已经日暮,顷刻之间已走了十里。到达灵岩寺时,天正变黑。来到石阶,抬头看见一块巨石,单独耸立就像一个巨人俯视地面。月亮升起正悬挂在东南角,星星繁多,俯照四方。客人敛息气喘不止,就像游鱼大口开合一样。弥漫在天地之间的仙气与我们擦身而过。

进入寺内坐在佛宫面的石阶上,正看见灵岩寺正面。进入大堂转入内室,背靠着石夹室,则可遍览灵岩寺肋部。夜半时分又急切地打开南边的窗户往外看。这时月亮将要西坠,夜色如霜雪一般皎洁,远望几座山峰相向而立,就好像三四个老翁穿戴整齐凑在一起窃窃私语。唯独西南方一座山峰,就像一位全白而长材高挑的青年。

第二天,进入昌上人禅房往下走过一条涧水,发现一座小石岭,走了大约五六百步,向上观赏所说的龙鼻水。山腰里横插一石,上面像印着鱼鳞的样子,下半部陷入石缝中,只看见背部。从西南石峡中绕出数千丈远。山势已尽,于是垂入山谷中,好像是挂在空中的鼻子一样。(我)怀疑这是石头的精髓经过岁月积累化为石头,所以唯独这块像鼻子形状的石头就像瓠瓜一样大,它的颜色呈天青色,质地腻滑,与其他的石头不同,鼻尖有泉时不时地落下一滴。

山谷口的涧水西边有直立的石块长三十丈,就像高卓的笔峰。山峰一旁有流泉坠入山涧中,也长三十丈,叫小龙湫。稍微向西有飞泉涌出石缝,笔直向上一尺多,叫剑峰泉。灵岩寺以山岩而得名,灵岩又以灵岩寺而著名。寺北有一座直立如屏障的大山峰,孤零零的,高峻而且庞大,山顶端正平坦,就像人工粉刷过的一样,这就是屏霞嶂。周围几座山峰都围在在屏霞旁。其中的大石就像竖起的旗子一般,在旗子左手边叫展旗;其中的大柱在屏霞嶂右手边叫天柱;龙鼻水又在屏霞嶂右胁部;那小龙湫、卓笔峰、剑峰泉应当在胁中。

【注释】

1、峭刻:陡峭。明宋濂《看松......余下全文>>

三:袁宏道《灵岩记》文章和译文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挚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

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玩华池也。登琴台,见太湖请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景。山上旧有响堞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钦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瞪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意相钩,宛然石鹕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兔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国范蠢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官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萑村石理粗,发墨不掺”,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茧伐殆尺,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廉;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寂寞之香跌,断肠虚无之画履,蚓夫看花长洲、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官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有湛卢之藏,潮无鸥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题记:这是一篇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小品,它优美流畅,读来感人肺腑。

馆娃宫、吴王井、玩华池、琴台、响堞廊、美人环佩钗钏声、西施履迹、西施洞、采香径,莹晶可爱之常清泉、旱岁不竭之砚池。吴王国范蠡之石室、吴王与西施泛舟之东西画船湖……种种景物,无不是吴王与西施的陈迹,而今天的灵告,仅有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中。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溶进了浓重怀古的情思,无限感慨。

色之于人,甚矣哉!文章最后议论:然齐有不嫁之姊妹而不害霸业,蜀无倾国之美人不免亡国。向使库有湛卢之藏,潮无鸥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吴其亡乎?呜呼!“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实在发人深思。

四:文言文(灵岩记)。翻译字,绝景,若受,唐突

绝景:十分美好的风景。若受:你所接受的,唐突:很突然。

五:灵岩记 明 袁宏道 古文翻译

灵岩记

作者:(明)袁宏道

【原文】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曰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翫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镱缃钩,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译文】

灵岩,又名砚石,《越绝书》上说:“吴国人在砚石山上修建了馆娃宫。”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山腰有两口吴王井:一口圆井,叫池;一口八角井,叫月池。周围的石头光滑如镜,石质细腻没有剥蚀,井内有常清的泉水,晶莹可爱,一般所说的井栏和井绳,早已不知道变成什么东西了。其间带着净瓶和饭钵而来的人,只有一两个山僧,(他们也不过)在衰草寒烟之中出没而已。悲哀啊!(山上)还有一处泉水叫砚池,极旱的年岁水也不干,有人说这就是翫华池。

登上琴台,(可以)看见太湖一带的几座山,就好像成百上千的发髻,出没在银色的波浪中,这也是区内的绝妙景色。山上原有响屧廊,满山谷都长满了松树,而廊下松树最为茂盛,每当疾风刮起,声若飞涛。我笑着对山僧说:“这是美人环佩钗钏叮当作响即将走来的声音,你受得了这戒律吗?大概应该避开去吧。”山僧瞠目结舌不知我说的是什么。石头上有西施的足迹,我命小童仆用袖子拂拭一下,小童都徘徊犹豫变了脸色。西施所穿的青丝的鞋缘和浅黄色的鞋扣,宛然在石头上忽隐忽现,即使是用铁石作心肝的人,能不魂销心死吗?美色对于人来说真是太厉害了啊!

山侧有西施洞,洞中的石头样子很粗陋难看,不免有点唐突佳人。有人说这座石洞,是当年吴王用来囚禁范蠡的地方。山僧对我说:这下低洼之处,是东西两座画船湖,是当年吴王与西施泛舟游乐的地方。采香径在山前十里处,远远望去好像在山脚下,这条小路像箭一样笔直,是当年吴国宫中妃嫔们种香草的地方。山下有石头可以制砚,石色深紫,好的制成砚质量不差歙溪出产的歙砚。米氏(米芾)的《砚史》上说:“蠖村的石头文理较粗,发墨不会散落。”说的就是这种石头。山名得来,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然而现在已经采伐殆尽,石材也不再有质地较好的了。

唉,山河久远,美女容颜还像新的。椒花的香气已经淡去,最终不过使为待月而开的香帘虚开罢了;历代被赞为美女的都已被埋葬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还有谁作佳侣双宿双飞呢?(这些)都已经化为灰尘白杨和青草了。百代之后,那些幽......余下全文>>

六:袁宏道的《灵岩记》翻译

灵岩记

作者:(明)袁宏道

【原文】

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即其处也。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曰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已不知化为何物。其间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或曰即翫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僧瞠目不知所谓。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碧镱缃钩,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

色之于人甚矣哉!

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即此石也。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蒐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仲父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竞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之藏,潮无鸱夷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

【译文】

灵岩,又名砚石,《越绝书》上说:“吴国人在砚石山上修建了馆娃宫。”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山腰有两口吴王井:一口圆井,叫池;一口八角井,叫月池。周围的石头光滑如镜,石质细腻没有剥蚀,井内有常清的泉水,晶莹可爱,一般所说的井栏和井绳,早已不知道变成什么东西了。其间带着净瓶和饭钵而来的人,只有一两个山僧,(他们也不过)在衰草寒烟之中出没而已。悲哀啊!(山上)还有一处泉水叫砚池,极旱的年岁水也不干,有人说这就是翫华池。

登上琴台,(可以)看见太湖一带的几座山,就好像成百上千的发髻,出没在银色的波浪中,这也是区内的绝妙景色。山上原有响屧廊,满山谷都长满了松树,而廊下松树最为茂盛,每当疾风刮起,声若飞涛。我笑着对山僧说:“这是美人环佩钗钏叮当作响即将走来的声音,你受得了这戒律吗?大概应该避开去吧。”山僧瞠目结舌不知我说的是什么。石头上有西施的足迹,我命小童仆用袖子拂拭一下,小童都徘徊犹豫变了脸色。西施所穿的青丝的鞋缘和浅黄色的鞋扣,宛然在石头上忽隐忽现,即使是用铁石作心肝的人,能不魂销心死吗?美色对于人来说真是太厉害了啊!

山侧有西施洞,洞中的石头样子很粗陋难看,不免有点唐突佳人。有人说这座石洞,是当年吴王用来囚禁范蠡的地方。山僧对我说:这下低洼之处,是东西两座画船湖,是当年吴王与西施泛舟游乐的地方。采香径在山前十里处,远远望去好像在山脚下,这条小路像箭一样笔直,是当年吴国宫中妃嫔们种香草的地方。山下有石头可以制砚,石色深紫,好的制成砚质量不差歙溪出产的歙砚。米氏(米芾)的《砚史》上说:“蠖村的石头文理较粗,发墨不会散落。”说的就是这种石头。山名得来,大概也是因为这一点,然而现在已经采伐殆尽,石材也不再有质地较好的了。

唉,山河久远,美女容颜还像新的。椒花的香气已经淡去,最终不过使为待月而开的香帘虚开罢了;历代被赞为美女的都已被埋葬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还有谁作佳侣双宿双飞呢?(这些)都已经化为灰尘白杨和青草了。百代之后,那些幽居之士和隐逸高人......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