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石头

一:颐和园的大石头的简略传说

明朝万历年间太仆米万钟好石,以至痴迷,其偶然间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就想着将此石运至自己的后花园独赏。然此石甚重,根本拉不动。米万钟就遣人效仿秦始皇修长城的方法,修水道来搬运:先修一条大路,在路边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至冬天天气酷寒,提井水泼路使冻成一条冰道,石头在冰道上拉动就十分方便了。然而此法花费巨大,石头运到了房山城郊,米万钟就耗尽财力,最终将石头弃在路边了。于是,后人称此石为“败家石”。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从西陵祭祖归来,路过良乡时看到了此石,于是就问刘墉,刘墉看出皇帝的用意,就说:这是一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了良乡不走了。乾隆听罢很高兴,下旨文武百官当即焚香、参拜灵石,并且限期将灵石运回清漪园。

当时,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了,败家石体积太大,必须拆门才能够运进院里。皇太后闻之,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个不祥之物,再“破门”而入,就更不吉利,于是就出面劝阻。乾隆不敢违拗,但又不甘心将巨石扔在院外。后来,臣子给他出主意,说此石形似灵芝,象征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必须放在乐寿堂前,如若弃之荒野,非常不吉利。乾隆把这番说辞跟皇太后一讲,太后才同意移石。乾隆遂给此石赐名“青芝岫”,并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这块大青石上。

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20多吨。因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经脱落,不见踪影,“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岫诗》还残留在石上。皇封或者臣题均属石之最高待遇,这使得败家石价值倍增。

二:颐和园的败家石有什么来历?

颐和园奇石不是败家石

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此石前停步细观,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原来,这块巨石产自京郊房山群峰之中。四百多年前,被明朝一位太仆(官名)米万钟发现。米氏是宋代米芾后裔,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他多才多艺,诗、书、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喜欢奇山异石。当时他家收藏大量的奇石、名石,名冠京都,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米万钟亦善画石,有多种画石本传世。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墨石图》就堪称奇石图中的佳构。米万钟为寻求园林置石,不辞辛苦踏遍郊野群山。一日在房山群山中偶尔发现一块巨石,突兀凌空,昂首俯卧,当即米氏爬上石头顶礼膜拜、赞叹不止,拟将此石置于他的花园———勺园(现北京大学西侧),“以石取胜”装点勺园,并借此在觅石成风的亲朋中显赫一番。为此他不惜财力,雇用百余人,先开山铺路,分段引水,掘水井待严冬,淘水泼冰,用四十匹马拉石滑行运输。当将此巨石运出山区到平原良乡时,朝中不少大臣、官员和文人去良乡观赏这尤以大、奇、灵、秀、“玲珑嵌空,窍穴千百”为特色的园林佳品,并认为它可以与宋代名石相媲美。此石当时轰动京都,大大超过了皇家御苑的置石品位,为此也惊动了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奸臣当政者不屈不谀,当然难以摆脱魏忠贤的陷害,由该私党五虎之一倪文焕编造罪状,使米万钟遭受诬陷,因而获罪丢官。

轰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搁置良乡停止运送。人们疑惑不解,一些文人墨客向米氏探询。米万钟惟恐说出真情将会惹出更大祸害,就托言因运石而力竭财尽,表示无奈。此后人们越传越出奇,遂将此石称为“败家石”。此后该巨石就因米氏败家而出名。(现此石要载入北京石史中,笔者认为应予正名,可列入“事件石”为宜,再不能以“败家石”之名而污染“青芝岫”的形象。)

虽然米万钟获罪丢官,但对石艺术追求仍很执著。他专为心爱的石头盖了一间草棚,怕它风吹雨淋日晒加快风化。为防止丢失和人为破坏,专门雇了人昼夜看守,想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仍将此石运进勺园。米氏死后,石头被弃,一些文人闲客非常怀念这位爱石书画名家,常至良乡凭吊,并作诗抒发怀念之情。百年之后,清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西陵为父亲雍正扫墓。路过良乡时,太监禀报米万钟觅石获罪等细节,乾隆大感兴趣,御驾亲往,见石姿不凡,

大喜过望,即降旨将其移进清漪园内。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门只有一米多宽,米氏遗石身大体重,难以进院。乾隆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在现在的地方。在它左右又分别竖起了两块形状别致的太湖石,以烘托气氛。据说皇太后因此大为不悦,认为此石“即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母子之间闹了一场不小的别扭,由此可知此石身世确实不凡。

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二十几吨。由于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岫诗》也还残留于石上,东侧的“莲秀”,西侧的“王英”均清楚可见。为了迎合乾隆的兴趣,大清朝一批大臣也在石头上题诗助兴。皇封或是臣题均属石之最高待遇......余下全文>>

三:颐和园里面那个石头船叫什么

你好: 颐和园里的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船体大理石雕成,上层建筑为木质。象征大清朝江山,向石头船一样永不倾覆。建于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层建筑原为中式阁楼,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1860年被英法所辉,1893年重修改为西洋式阁楼,增加明轮。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赏雨景的地方哗 谢谢采纳!

四:颐和园乾隆命名的石头

颐和园乾隆御笔“燕台大观” 摩崖题刻

燕台大观”是清漪园建设初期,乾隆皇帝最早的摩崖题刻,位于福荫轩西侧山坡上,从千峰彩翠城关东侧30米处的一条小路可直达。

1750年(乾隆十五年)的某一天,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的总设计师乾隆皇帝登上了他刚刚宣布改名为“万寿山”的瓮山。这时清漪园工程刚刚启动,挖湖堆山工程已经改造了瓮山东麓的局部地形,形成了“山环水抱”新格局,这是乾隆皇帝的一次大手笔,他以“兴修水利和为母亲祝寿”为名,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和意境,以祝寿礼佛为建园主题,为园林景观构思了一个佛国世界和人间仙境,他以高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赏力,以一个诗人艺术家的气质确定了园中近百个景点的意境题名匾,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智慧海”、“众香界”、“佛香阁”、“花承阁”、“昙华阁”、“湖山真意”、“意迟云在”、“藕香榭”、“夕佳楼”、“知春亭”等等,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美学经典。

这一天,乾隆皇帝站在草木稀疏的万寿山上,望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心情愉快,对未来的壮观景象充满信心,联想到两年前登泰山岱顶时一览“天下大观”摩崖石刻的震撼,他豪情焕发,挥笔题写了“燕台大观”,在他的心中,清漪园这个天上人间仙境将成为现实,它将是北京地区最壮丽的景观。

五:颐和园地上铺的石头是来自哪个朝代的

“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个不祥之物,都刻在这块大青石上。然而此法花费巨大:先修一条大路,米万钟就耗尽财力,败家石体积太大,就更不吉利,如若弃之荒野,于是就问刘墉明朝万历年间太仆米万钟好石,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了。乾隆听罢很高兴,下旨文武百官当即焚香,就说,提井水泼路使冻成一条冰道,最终将石头弃在路边了,说此石形似灵芝,重20多吨,臣子给他出主意,皇基永固,在路边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至冬天天气酷寒,象征人寿年丰,再“破门”而入,非常不吉利,不见踪影。然此石甚重。乾隆不敢违拗,这使得败家石价值倍增,后人称此石为“败家石”。

青芝岫长8米,必须拆门才能够运进院里,必须放在乐寿堂前。乾隆的《青芝岫诗》还残留在石上,就想着将此石运至自己的后花园独赏、参拜灵石。因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经脱落,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但又不甘心将巨石扔在院外,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乾隆把这番说辞跟皇太后一讲,刘墉看出的用意,太后才同意移石。于是。

到了清朝,根本拉不动,并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五里打一眼大井,并且限期将灵石运回清漪园。米万钟就遣人效仿秦始皇修长城的方法,高4米,以至痴迷。皇太后闻之,宽2米。皇封或者臣题均属石之最高待遇:这是一块灵石,其偶然间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于是就出面劝阻,修水道来搬运,乾隆从西陵祭祖归来。后来,石头在冰道上拉动就十分方便了,就蹲在了良乡不走了,石头运到了房山城郊,路过良乡时看到了此石。

当时。乾隆遂给此石赐名“青芝岫”

六:颐和园门票石头船的来历

颐和园里的石舫亦名“清晏舫”,取“河清海晏”之意。抚体大理石雕成,上层建筑为木质。象征大清朝江山,向石头船一样永不倾覆。建于清乾隆20年(公元1755年),上层建筑原为中式阁楼,四月初八乾隆皇帝陪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1860年被英法所辉,1893年重修改为西洋式阁楼,增加明轮。是慈禧太后品茗、欣赏雨景的地方。

七:颐和园树林里那个又高又锐利的石头,叫什么石,和剑似的

你说的是那个败家石?

八:关于颐和园的故事

【园林简介】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余下全文>>

九:颐和园的大体布局是怎样的

1、试述颐和园整体布局特点 颐和园是依照原有的瓮山和西湖修建的。有山有水这便是颐和园最初的山水地形。后来根据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山和昆明湖。这样的山水骨架就为颐和园的大的整体布局限定了大的框架。 颐和园使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区整治活动区、生活区、风景区。前两个区集中在东宫门主要的建筑有仁寿殿、乐寿堂、玉兰堂、宜芸馆等。而风景则主要集中在万寿山和昆明湖周围有佛香阁、排云殿、长廊、十七孔桥、铜牛、知春亭等著名的建筑。这些知名建筑显示了颐和园布局的整体脉络主次分明。这样的布局形式不仅很好的和原有地形相结合也成就了这座古典皇家园林的使用功能。 颐和园的布局也很好的表现出了空间概念。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山水地形本身的尺度就很大让人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空间感另外颐和园还巧妙地利用“借景”的手法来实现了空间的延伸。

2、颐和园及周边水系的关系以及园中理水的做法 以杭州西湖作为规划蓝本 北方园林之摹仿江南大致按其规划布局而仿建的颐和园就是仿造杭州西湖而建的。颐和园的总体规划以杭州西湖为蓝本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其一西湖在建清漪园时乾隆把西湖该为昆明湖从元、明以来就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西湖景”早就神似杭州西湖的口碑文人笔下亦多以前者直接比于后者的吟咏。并且有好事者也摹仿杭州的“西湖十景”来命名北京的西湖十景。其二当时翁山即后来的万寿山与西湖的位置有北山南水的态势。虽然这种北山南水的关系有点尴尬但这为摹仿西湖造景提供了有利的地貌基础。这一点在营建中有为重要。其三乾隆对杭州西湖的喜爱杭州西湖素为乾隆所向往。 建成后的颐和园昆明湖水面的划分同杭州西湖一样都有一条湖堤把水面分成几块万寿山和昆明湖的位置关系与孤山和西湖相同都呈现北山南水的态势大致成南北走向苏堤在西湖中也成南北走向但是颐和园之摹拟杭州西湖并不是简单的抄袭可以说有“本于西湖高于西湖”的园林艺术效果。 造园与水利工程的完美结合 拦蓄西山、香山、寿安山一带的大小山泉和涧水通过石渡槽导入于玉泉山的水系再通过玉河汇入西湖结合兴建颐和园来拓宽、疏浚西湖作为蓄水库这三条水利工程完成后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这个供水系统圆满地解决了通惠河上源的接济保证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同时还创设了一条由西直门直达玉泉山静明园的长达十余公里的皇家专用水上游览路线。 昆明湖湖面经过开拓、改造后构成了山嵌水抱的形势。万寿山仿佛脱出于水面的岛山形成的北山南水这样的理想的山水格局湖面往北拓展直抵万寿山南麓龙王庙保留为湖中的一个大岛——南湖岛。同时在西北角另开河道往北延伸经过万寿山西麓通过青龙桥沿着元代的白浮堰的引水故道接于北面的清河清河绕过万寿山西麓再分出一条支渠兜转而东沿北麓把原先的零星小河泡连缀成为一条河道“后溪河”也叫做后湖。湖面以东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平野湖面以西则水泊连绵直抵玉泉山麓衬托更远处的西山群峰。高水湖和养水湖相继而凿并与昆明湖相临因此在前湖不是宫墙这样昆明湖大大扩大了圆明园内的景观使园内园外融为一体。

3、 根据建筑学知识对历史中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不同造型风格的亭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 独醒亭位于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顶屈子祠前。根据屈原的《渔父》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称“独醒亭”。 亭为六角形状花岗石辅基红柱碧瓦彩绘藻井内绘二龙戏珠。该亭始建于汉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移建于此。亭为六角形攒尖顶灰瓦角翼然微翘傲然伸于苍穹。亭为木结构呈铁红色周有靠背栏杆围护。花岗石辅基红柱碧瓦彩绘藻井内绘二龙戏珠天花藻井雕有金龙翔舞生气勃然。亭体不同凡响既古拙宽厚又有......余下全文>>

十:北京颐和园里有坟吗?是谁的坟

颐和园故事-瓮娘娘坟与佛香阁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文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一个不佩服的。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臣妾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小山包上。”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方?”瓮娘娘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说完没多大功夫,就闭眼了。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小山包上。从此,那小山也就叫瓮山了。但到底是葬在瓮山的哪一块儿,地面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人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儿山清水秀,风景幽静,心里很喜欢,就想在这儿建座皇家园林。他征调民工,把瓮山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山上大兴土木,修建行宫。在半山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一个大地穴,都是用三尺见方的大石块砌成的,还有一个大石门,关得很紧实。监工的太监把这事立马禀告了乾隆。乾隆心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里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自跑去看了,命令工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工匠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撬开了门前的一块挡门石。翻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几个大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乾隆一看,脸色立时掺白,吓得差点背过气去,慌忙命令工匠把石头重新砌好。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香阁,把坟给压住了。这一来,瓮娘娘的坟没人敢动了,乾隆认为自己的江山也就牢靠了。果真应了瓮娘娘:“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见丹棱北边那地方风景好,知道日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儿修行宫,所以她才说“日后有天子给我看坟”。至于石板上的字,那是防人掘坟盗墓为吓唬人而刻的。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人讲风水,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