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一: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1-0000-01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

德育,通常意义上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它是学校教育核心。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对过去的总结,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总是折射出德育的光芒。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已早就形成的共识,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今天我们对此更应重点突出强调,因为目前中学生的文明道德素养状况实在令人担忧,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私,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社会公共意识,比较注重个人享乐,经常攀比吃穿,怕吃苦,做事心浮气躁,缺乏意志力,目前在校园内甚至出现了拉帮结伙相互争斗的团伙和利用金钱买作业,买答案,考试作弊的现象。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对独身子女的娇惯和纵容,学校对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丑恶现象。(比如: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个人利益是追求的唯一目标,某些干部贪污腐化,一些社会产品假冒伪劣的泛滥等)。对学生的影响,这些造成了学生的迷惑和思想的混乱。历史书籍是人类创造一切文明的载体,它浩发烟海,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战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通过历史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涵养学生德行,从而提高学生史学素养,培养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长期以来,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 ,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这是十分必要,历史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坚持把培养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注意从古今中各方面撷取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逐渐懂得做人的道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做好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值得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进行良好的品位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就中国历史而言,我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国度,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优秀的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用这些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具有良好品德的文明人,比如:历史教材中所介绍的墨子主张“节俭”,典型事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勤劳俭朴的良好品德的极好素材。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的善行,罗盛教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壮举,就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这些优良品德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发扬光大。

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形成、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动力。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屡经艰难困苦中不断壮大,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历史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是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正如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史学本学问之最博大而切要......余下全文>>

二:如何进行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华文明中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新课标"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学以其在道德教育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都被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华文明中成熟的伦理观念和思想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

三: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德育教育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余下全文>>

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优秀励志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的美好品德可以渗透着道德教育,榜样的历史人物每朝每代都有。

五:如何在历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学生应通过高中历史课的学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学会尊重他人,并且要具有一定的高尚品德和情感。由此可见,历史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德育的功能。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操作中,我们知道历史课是以发现历史美、欣赏历史美和创造未来美为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来说,也就必须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结合历史资源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塑造和完善人格。新课程充分发掘了历史上那些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的名人言行,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

1.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教育。历史名人事迹,比如: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才有医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在司马迁狱中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有志者应该敢于面对千难万险,坚忍不拔,奋发向上,才能成就大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入时代的血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过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2.文明礼貌的教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文明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学习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高尚情操。同样勤学好问、开拓进取等都能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书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民族未来的命运”。因而可以说,历史学科在普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还担负着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责任。在所有的品德培养之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为重要和必先考虑的部分。对于历史学科任课教师来讲,首先应当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在近现代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从古代史中所提到的我国古代重大发明创造成果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温习古代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然后转入《鸦片战争》的课程教学中,使学生的思路从对于古代强盛的崇敬突然转向对于近代被侵略的耻辱与困惑,进而使学生愿意并强烈要求了解近现代史上中国遭受凌辱和瓜分的过程以及原因。在进入20世纪之后的历史课程内容讲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根据时代背景,从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种种危难入手,对各个政治派别所做出的努力进行了解、甄别和分析,认识到共产主义者对中国解放和民族振兴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当前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初步的认同。

三、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进行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对于高中历史道德教育教学内容的渗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建立起更加健全的个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事件的总结,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比如在学习秦始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意识到秦始皇改革工作中的积极意义,及其为人们带来的灾难。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施某些行为的时候,多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余下全文>>

六: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

琼海市华侨中学 陈冲【摘要】: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课题,人们对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已经做了大量的探讨和阐述。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说明“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爱学校、在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德育渗透 小组学习 教学模型 直观教学 素质教育主张学校教学工作不仅要抓好智育,更重视德育。作为基础教育必修课的中学历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那么如何做到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展述个人认识。一、渗透德育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心灵美,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经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形式,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同,则构成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而德育渗透是通过教材、教法以及教师的情感等因素来实现的。1、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提倡小组学习,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起讨论问题,分工合作,让学生在共处中学习做人与做事。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让学生在共同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是实实在在的德育。2、教材内容的感染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的教材,如教材中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志愿军的这种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激发了他们为祖国献身的革命精神。教师应结合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当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3、直观教学的渗透直观教学是一种最直接、生动,最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些内容,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宏伟磅礴的三大战役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形象、生动、直观地将其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此基础上可顺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我们可利用模型展现我们祖国的发明创造,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再如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时,我们可利用一些影视作品或图片展示给学生看。他们对侵略者的愤恨,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所以使用直观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最壮观的场面、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英雄人物的光辉业绩。4、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讲授历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信号的功能,个人的真挚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其产生强烈的内心体......余下全文>>

七:如何把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人总结说:学生的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个比喻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加强政治课的教学,二是加强各种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内容渗透了思想品德的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以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作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1、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知识,是确立共产主义信念的基本依据,也是形成其他一切思想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科学地认识世界起着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以中国历史和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培养了学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劳动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以及人类历史按规律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使青少年位得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思想。历史课丰富的史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最具体、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实证。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更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与巩固。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是一个需要反复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中进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观点教育,可上挂“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阐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说明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下连“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前提”,说明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只有不断地分析揭示历史的进程,才有可能使青少年学生逐步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所主张的“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壮丽画卷,充满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形成了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在育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借鉴历史人物的前言往行,从优秀人物身上不断吸取经验,陶冶情操。打开历史,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大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司马迁、范缤敢于坚持真理、明辩是非;商鞍、王安石远见卓识、勇于改革;李时珍、徐霞客对知识的积极追求;屈原、文天祥高风亮节,无数杰出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惩恶扬善、百折不回的优良传统,都能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起到培养良好情操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革命传统,是世代相传的革命人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崇高道德精神,如: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揭竿而起;邓世昌哲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舍身变法,唤醒民众;李大钊英勇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等。这些英雄的行为及其坚强信念,惊天地、泣鬼神,成为历代楷模,这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大作用。

3、钻研教材,挖掘思想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紧扣历史教材中的内容,通过老师讲授、学生讨论、观看一些历史声像资料、甚至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方式去感受历史、体验历史、认识历史,这不仅可以......余下全文>>

八:如何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分析

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中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九: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特点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它具有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评判性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知道,世上事物千差万别,各有其特殊的内部联系。不了解这一点就无从确定。 (一)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托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渗透”就成为空话。 (二)蕴含性。又可以说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绝不是我们所说的“渗透”,也难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就是这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三)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应该说,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量不一定大,但一定有。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它告诉我们,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同时也告诉我们,难以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利用典型历史事件进行渗透历史是由历史人物创造的,然而历史也是一幅由一个个历史事件所串联成的优美的画卷。伟大的历史人物可以让学生心灵为之震撼,而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能深深的吸引并最终打动和征服他们的善良和正义之心。女娲造人、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秦灭六国、长平之战、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垓下之围、匈奴西迁、昭君出塞、三国鼎立、三顾茅庐、黄袍加身、蒙古西征、郑和下西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海战、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南昌起义、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等等这些生动的历史事件一定能让学生在聆听中洗涤灵魂。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如“精忠报国”的岳飞、“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节约标兵”雷锋等等。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