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什么意思
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饮露是表示自己不与世同污,化用了凤凰非露水不饮,非炼食不食的典故。
二: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s什么意思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早晨我饮木兰上的露滴夕餐秋菊之落英:晚上我用初生的菊花充饥
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出自]:屈原《离骚》意思是:早晨饮用木兰花上滴落的露水傍晚咀嚼秋菊飘落的花瓣引申一下就是:志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四: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何时期何人的哪部作品?
出自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屈原《离骚》中关于木兰的精妙句子。
五:秋菊落英的阅读答案
菊花魂(12分) 一个秋日的周末,我迈进一对夫妻朋友的家门。这对夫妻刚刚人到中年,但已经在商海里拼搏了近十个春秋。他们双双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又掌握了银河弄潮的本领,所以跨进了先富起来的行列。令我钦佩的是这对夫妻搭档依然勤奋如初,质朴如昨,怀有一颗平常心。男主人极少西装革履,女主人也不曾珠光宝气。他们的住房没有装修,客厅里甚至找不到一件高档的豪华摆设,只有两盆新购的菊花摆在当门的醒目位置,替两位主人无言地叙说着迎客的热忱。 这是两盆初绽的菊花,如丝如缕的花瓣梦幻般地开放。每盆簇拥着十几朵鲜花,有的重瓣大张,有的香蕊半吐,有的含苞欲放,充满蓬勃的活力和朝气。一盆呈洁雅的乳白色,一盆是青淡的藕荷色,搭配得十分爽目。真是知客莫如友也!这两盆香心扉的秋菊所显示的雅趣,深厚了友谊的氛围,使我们之间的理解瞬间加深了几分。 菊花花期较长,花形极美,观赏价值很高。我爱菊由来已久,每逢金秋,像盼望故友重逢一样,期盼着和菊花的神交意会。个中原因,则很难一语道清:是萌生于儿时父母为清热解毒的菊花茶吗?是缘起于故乡的绣花女们绷上的菊花图案吗?是归结于童年伙伴中有许多名叫菊花、菊香、菊妹、秋菊、桂菊的小姐妹吗?是来自于盛开在田间地头的矢车菊和金盏菊吗?是触发于公园里频频举办的使人眼界大开的菊花展吗?是感怀于春花太娇、夏花过艳、冬花甚稀吗?…… 菊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贵可登堂入室,俗能露天野生。它的布区域极广,无论在长江南北、大河上下,到处能看到它清丽的姿影。 不管生存在哪里,耐寒傲霜的品性都始终如一。 菊花因其美而有诗质,它将冷艳的圣洁美和雍容的华贵美集于一身,历代诗人都喜欢流连花前,借菊咏怀。翻开任何一册古典诗词的选本,都能读到吟咏菊花的名篇佳作。 咏菊诗词中,我最垂青于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两首七言绝句。一首是《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另一首是《题菊花》:“飒飒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起开。”这两首个性鲜明的菊花诗,辞采壮伟,诗意瑰丽,设喻新奇,气概豪放,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格,可谓是前无古人,独树高标。也许恰恰因为受到这精彩纷呈的菊花诗的感染和熏陶,才真正造就了我对菊花的挚爱之情。近日上班,在街道两旁,常有花市的零售商,把黄、红、紫、白的盆菊摆在街头,撩人眼帘,摇人心旌,购买者非常踊跃。看着一个带着喜悦离去的情景,我仿佛觉得满城都是知音。 今日到知己朋友家里做客,我以主人的盛情自然感怀,在连声赞叹这两盆菊花之余,约定了明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聪颖的女主人应声称好,还约定明年不但赏花,而且要重阳登高。她不失时机地由此及彼,把话题从眼前的菊花引到我习作的菊花诗上来,说的是辑入《冷冰鑫咏陇诗选》里的一首五言诗——《菊》:“俗可唤黄花,贵能称金菊。常葆淡泊心,悠然恋东篱。”我告诉女主人,写完这首诗后觉得兴犹未尽,又于最近试作一首六言咏菊诗,题写在陇上著名国画家范有信先生专意为我绘制的一幅笔呈七彩,墨分五色的墨菊图上:“春兰不耐骄阳,夏荷怕临秋凉。且看金风起处,黄花傲对严霜。空山野菊斗艳,闲庭盆栽争芳。阶前偶拾残枝,犹觉柄端留香。”上述的两首借菊言志的自励之作,其实是人的兴致和心态的自然溢露,并不能体现自个有什么诗才。 赏菊、品菊、赞菊、论菊,成为这次朋友聚会的主题。大家言传心声,尽欢而散,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事后我想:菊花是有灵性的花,盛开时色彩鲜艳,馨香浓郁,开残后也可泡茶、入药、酿酒,继续造福于社会。 ......余下全文>>
六: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何时期何人的哪部作品?
选自《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 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作者: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作品共有25篇,篇目为:《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渔父》、《国殇》、《少司命》、《大司命》、《云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