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由最终接受

一:许由为什么执意不肯接受尧的天下

许由不肯接受尧的禅让,是有原因的。《庄子》后面几篇涉及此事的段落说得很清楚,是因为许由根本反对尧的认为天下需要通过人治达到统一、和谐的观念,同时反对尧以仁义为手段来治理天下的具体措施。这里说到“人治”,对待的概念不是什么“法治”,而是“天和”,也就是无为。

许由辞让天下的另一层原因,如《让王》篇中所说:“故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者也。”也就是“生命第一,名利第二”,把生命价值看得高于其他一切价值。

需要辨清的是,这两层原因,表面上看去有所不同,其实质是完全一致的。这个实质,就是我在《序》中论到的,作为东方文化的主流意识的“生命意识”。与之相对的,庄子不断予以批判的,正是现今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意识的“造物意识”

二: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理由是什么

理由:尧认为许由做天子的话,天下一定会大治,许由是真正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

【原文】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

【译文】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三:许由出逃的翻译

许由出逃

原文: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逃之,舍于人家,家人藏其皮冠。 夫弃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是不知许由者也。

译文:唐尧要把管理天下的重任让给许由,许由不愿意接受这个重任而出逃,住在一平民百姓家里。那平民家的主人怀疑许由会偷窃东西,便慌忙藏起了自己的皮帽子。

这是看来,许由能够抛弃天下,而平民百姓家的主人却藏起自己的皮帽子,实在是太不理解许由了。 。。。

【说明】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人际间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考验,才能取得信任。

四:什么叫“许由浮瓢,巢父洗耳”?

中国历史上两位大隐士巢父、许由,他俩共同创造了一桩千古佳话:许由洗耳的故事。

尧在考察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尧听说阳城(即当今洪洞)的巢父、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初见巢父,巢父不受; 继访许由,许由也不接受禅让,且遁耕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追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固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时,记述了许由洗耳的情景:

“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许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锭谷,人道不,谁能见子?子故浮游,盛欲求其名,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许由自视高洁,然巢父更胜许由一筹:你许由不接受王位,隐遁起来不吭声则罢了,还大谈洗耳原由,是另一种沽名钓誉。我下游饮牛,你上游洗耳,岂不有意脏我的牛口?

许由洗耳的另一说是在河南颍水,但洪洞九箕山下有许由洗耳泉和巢父弃瓢地遗址。这故事发生在哪道溪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了中华文明的源头之水是何等明澈、洁净!正是这清?的文明之波,溉泽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巢父、许由这两位洪洞的隐君子,虽未登帝位没有作为,但却以六根除净的仙风道骨惊天地泣鬼神,被历代高人吉士、贤达俊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巢父、许由身上氤氲着一种至美至洁的文化气韵,这两面远年的标帜,几乎可以成为一个民族的人格坐标。

当今,在人们把权力的鸩酒当做美酒疯狂啜饮时,在一片后庭花与卡拉OK的谑浪笑敖中,是无法体会许由洗耳故事中的。人类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已显得脆弱无力,精神上的矮化也使人们没有那份心境和教养走近巢父、许由了。

唐尧未得许由,四方人士皆推荐虞舜,舜于20岁以孝闻名天下。《洪洞县志》载,尧于访贤途中,在洪洞历山下遇到躬耕垅亩的舜,见舜用的犁辕上拴有簸箕,便问其由。舜说,牛走得慢了,需要鞭策,但牛拉犁已经够辛苦,再鞭抽于心不忍,所以拴个簸箕,不管哪个牛走得慢了,就敲敲簸箕,这样黄牛误认为打黑牛,黑牛错觉是抽黄牛,两个牛都走快了,何必鞭打呢。

尧帝听后,不胜感佩:舜对牲畜尚能如此爱体恤,让其承以帝业,定会爱民如子。然而,唐尧深悉,一国之君,身系天下,一时一事还不能完全证明舜的才德。于是,尧将娥皇、女英两女嫁舜,以观察舜的治家本领;又让九个不成器的儿子与舜一道生活,以考验舜的教化才能。

五:帮忙翻译下 急用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做天子,还可以。虽然,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天下的地位最贵重,而不以这种地位危害本性,何况是其他的事物呢!只有不把治理天下当作一回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舜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子州支伯说:“我正有隐忧之患,刚要治疗它,没有闲暇时间去治理天下。”治理天下的权位是大器物,而不以本性来换取它,这是有道的人之所以和世俗不同之处。舜要把天下让给善卷,善卷说:“我站在宇宙之中,冬天穿皮毛,夏天穿细布;春天耕田种地,身体足可以负担这种劳动;秋天收获足可以休养安食;太阳出来去劳动,太阳落了就休息,逍遥自在于天地之间而心情悠然自得。我何必去治理天下呢!可悲啊,你是不了解我的!”便没有接受。于是离开舜而进入深山,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处。舜要把天下让给他的朋友名叫石户的农民,名叫石户的农民说:“真用力啊!国君的为人,是保持勤劳的人!”认为舜的德还没达到最高的境界,于是丈夫背着东西,妻子顶着东西,携带子女隐居大海之中,终身没有返回。

......大王亶父住在邠地,狄人攻打他;他拿皮市事奉他们而不接受,拿大马事奉他们也不接受,拿珍珠宝王事奉他们还不接受,狄人所要求的是土地。太王亶父说:“和人家的哥哥住在一起而杀掉他的弟弟,和人家的父亲住在一起而杀掉他的儿子,我不忍心这样做。你们都勉强留下吧!做我的臣民和做狄人的臣民有什么不同呢!况且我听说过:‘不要因为养活人的土地而危害所养活的人民。’”于是拿起马鞭而离开邮地。人民接连不断地跟着他,于是便在歧山下成立了新的国家。大王直父,可以说是贵生的人了。能贵生的人,虽然在富贵之中也不用养生的东西伤害身体,虽然在贫贱之中也不用利禄牵累形体。现今社会上的人,身居高官尊爵,都重视他们的地位,见到利禄就轻易地丧失自己的生命,岂不是胡涂吗!

六:《高士传》:巢父谓许由曰:"何不隐汝形,藏汝光?" 是什么意思

低调做人,不要到处显示才能。的意思

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帝尧请许由代他治理天下,许由不接受。帝尧又派人去请,让许由帮他治国,担任九州牧。然而,许由还是不干。不干也罢,居然认为帝尧和大臣的那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跑出山洞,来到颖水河边清洗自己的耳朵。

许由到河边来洗耳朵,正碰见巢父牵着牛犊饮水。巢父问他干啥?他便将帝尧要自己当大王、当九州牧的苦诉说了一番。或许,他这样诉说是想得到巢父的同情,最好能宽慰他几句。哪料,巢父听了,不仅没有同情他,还不屑地说:“假如你一直住在深山高崖,谁能看见你?帝尧肯定也找不到你。你到处游荡,换取名声,现在却来洗耳朵,别故作清高了!”他数道过许由,牵了牛回头就走。许由纳闷,问他,怎么不让牛喝水了?巢父头也不回地说:“不饮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这牛犊的嘴!”说着,巢父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巢父认为帝尧请许由代他治理天下的原因是许由到处显露自己的才华、让自己出了名,所以尧知道并赏识了他,因此他要许由“隐汝形,藏汝光”,就是要他低调做人,不要到处显示才能。

七:世语新说·规箴的翻译

(1)边文礼见袁奉高,失次序①。奉高曰:“昔尧聘许由,面无作色②。先生何为颠倒衣裳③?”文礼答曰:“明府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裳耳④!”

【注释】

①边文礼:边让,字文礼.陈留郡人。后任九江太守,被魏武帝曹操杀害。袁奉高:参见《德行》第3

则注①。失次序:失顺序,不合礼节。即举止失措,举动失常。

②“昔尧”句:尧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许由是传说中的隐士。尧想让位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尧又想请他出任九州长,他认为这污了他的耳朵,就跑去洗耳。怍(zuò)色:羞愧的脸色。

③颠倒衣裳:把衣和裳掉过来穿,后用来比喻举动失常。衣,上衣;裳,下衣,是裙的一种,古代男女都穿裳。这句话出自《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④“明府”句:明府指高明的府君,吏民也称太守为明府。按此,袁奉高似乎曾任陈留郡大守,而边文礼是陈留人,所以谦称为贱民。尧德,如尧之德;大德。按:袁奉高说到“尧聘许由”之事,所以边文礼也借谈“尧德”来嘲讽他。

【译文】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请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了衣裳呢!”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3)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①。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②;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⑤?”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后至⑧,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⑨。”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垴坼⑩。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历任北海相、少府、太中大夫等职。曾多次反对曹操,被曹燥借故杀害。

②李元礼:见《德行》第4 则注①。司隶校尉:官名,掌管监察京师和所瞩各郡百官的职权。

③诣(yì):到。清称:有清高的称誉的人。中表亲戚:参《德行》第18 则注②。

④府君:大守称府君,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而司隶校尉是比二千石,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二千石的月俸是一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是一百斛)。

⑤仆:谦称。

⑥先君:祖先,与下文“先人”同。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著有(老子)一书。师资: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制的事。奕世:累世;世世代代。

⑦奇:认为他特殊、不寻常。

⑧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官。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

⑨了了:聪明;明白通晓。

⑩垴坼(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随他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有很大的名望,任司隶校尉;登让拜访的都必须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属,才让通报。孔文举来到他家,对掌门官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元礼问道:“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文举回答道:“古时候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这佯看来,我和您就是老世交了。”李元礼和宾客们无下赞赏他的聪......余下全文>>

八:尧想让位给许由吗﹖

《庄子·逍遥游》载,传说上古唐尧、虞舜时代,帝位是“禅让”相继的:尧让位给舜,后来舜又让位给禹。历史上称为“禅让之世”。

传说尧让位给舜前,曾找过许由,因当时尧认为许由是个道德高尚的贤人,所以要把帝位让给他。可是许由不愿接受,他对尧说了一番道理之后,连夜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在颍水之滨隐居起来。

九:历史上谁不愿意接受禅让而上山饿死?

据我所知道的,主动饿死的古人是伯夷叔齐兄弟,周武王伐纣,商朝覆灭,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粟(小米), 双双饿死首阳山. 你说的那个受禅,我想起了介子推,不愿接受晋文公的丰厚赏赐,进山归隐,晋文公找了好几次未果,不甘心,最后放火烧山,介子推还是不肯出来,抱树而死.后来的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他的. 至于不愿受禅让,我倒是还有一个候选人,就是许由,远古时尧舜时期的人,尧知道他贤能,想禅让于他,许由跑到颖水边洗耳朵,感觉自己的耳朵被污染了.后来隐居起来. 追问: 想起来了是 许由 ,记混了。谢谢 回答: 呵呵,写作文哪.当年写 议论文 要用很多论据的.

十:形容让人接受的成语

【抱残守阙】: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道。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

【唱高和寡】:曲调高深,知音很少。比喻高雅深奥的诗文和其他艺术作品很难被大众理解接受。

【超乎寻常】: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极不公平、极粗鲁或极不正义。

【吃里扒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吃里爬外】: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却为那一方面卖力。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

【辞多受少】: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从谏如流】:谏:直言规劝。听从规劝像流水一样自然。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从善如流】: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从善若流】: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同“从善如流”。

【打圆场】:调解纠纷,从中说和,使几方面都能接受,从而使僵局缓和下来。

【蹈其覆辙】:蹈:踩;覆:颠倒;辙:车迹,指道路。重走别人翻车的路。比喻不接受教训,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

【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

【分文不受】:分:指银子计量的最小单位;文:指制钱的最小单位。一个钱也不接受。比喻不计报酬。

【奉令承教】: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

【奉命承教】: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诲。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诲。

【敢不承命】: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

【格格不纳】:指难以接受。

【孤行己见】: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孤行己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

【盥耳山栖】:盥:洗;栖:居住。相传远古时隐士许由,不愿接受尧帝的封让,躲到山里,用颖水洗耳,以免受传言的污染。比喻隐居不仕。

【红炉点雪】: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立即融化。比喻领悟、接受迅速,思想改变快。

【互为表里】:甲为乙的外表,乙为甲的内里。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

【浑抡吞枣】: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同“浑沦吞枣”。

【浑沦吞枣】:整个地吞下枣子。比喻笼统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计劳纳封】:计:考定,计算;纳封:接受封赏。根据付出的劳动而接受封赏。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久束湿薪】: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比喻思想保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蹶角受化】:蹶角:叩头;受化:接受文化。原指四方夷族和外国人来中国朝贡,接受教化。形容声威极大。

【军令状】: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惩。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

【开门受徒】:受:接受。旧指自立门户,接收学徒,讲学传艺。

【口传耳受】:教者言语相传,学者倾听接受。指教和学。

【口耳相承】:指接受传闻。

【揽权纳贿】:揽:把持。纳:接纳。把持权势,并接受贿赂。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论功受赏】: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绵言细语】: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