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指的是什么?
能量和危险物质的存在是危害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通常把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1、物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3、管理缺陷。
二:施工中第一类危险源是什么?第二类危险源是什么?
危险源就是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一般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危险源指可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
一起事故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前提,
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它们分别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大小,两类危险源共同决定危险源的危险程度。
三:什么是第一类危险源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事故是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作用于人体的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是造成人员伤害的直接原因。一个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做第一类危险源。
常见的第一类危险源如下:
(1)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
(2) 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场所;
(3) 能量载体;
(4)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
(5)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放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
(6) 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烧爆炸的物质等;
(7) 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
(8)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人体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
四:危险源的分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一)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二)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三)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四) 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五) 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六) 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七) 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五:危险源类别是怎么分类的
1、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1)两类危险源
a、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2)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2、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危害;
运动物危害;
明火;
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
其他。
(5)行为性危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
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
监护失误;
其他。
(6)其他。
3、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源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意外坠落;
(10)坍塌;
(11)放炮;
(12)火药爆炸;
(13)化学性爆炸;
(14)物理性爆炸;
(15)中毒和窒息;
......余下全文>>
六:不安全行为属于第几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所以不安全行为属于第二类危险源。
七: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类危险源是什么
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类危险源是:经过LEC风险评价法,所得分值大于320分的重大危险源。
八:危险源辨识的种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和贮存区两种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2005-07-26发布,2005-11-01实施)代替GB 12268-1990,其下表格均引用旧标准GB 12268-1990,具体更新详见《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a)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1。表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1 雷(酸)汞 0.1 1 2 硝化丙三醇 0.1 1 3 二硝基重氮酚 0.1 1 4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 0.1 1 5 脒基亚硝氨基脒基四氮烯 0.1 1 6 迭氮(化)钡 0.1 1 7 迭氮(化)铅 0.1 1 8 三硝基间苯二酚铅 0.1 1 9 六硝基二苯胺 5 50 10 2,4,6-三硝基苯酚 5 50 11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5 50 12 2,4,6-三硝基苯胺 5 50 13 三硝基苯甲醚 5 50 14 2,4,6-三硝基苯甲酸 5 50 15 二硝基(苯)酚 5 50 16 环三次甲基三硝胺 5 50 17 2,4,6-三硝基甲苯 5 50 18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5 50 19 硝化纤维素 10 100 20 硝酸铵 25 250 21 1,3,5-三硝基苯 5 50 22 2,4,6-三硝基氯(化)苯 5 50 23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5 50 24 环四次甲基四硝胺 5 50 25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5 50 26 硝酸乙酯 5 5 b)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2。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 质 名 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类型 1 乙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2 正戊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3 石脑油 2 20 闪点<28℃的液体 4 环戊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5 甲醇 2 20 闪点<28℃的液体 6 乙醇 2 20 闪点<28℃的液体 7 乙醚 2 20 闪点<28℃的液体 8 甲酸甲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9 甲酸乙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0 乙酸甲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1 汽油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2 丙酮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3 丙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4 煤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5 松节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6 2-丁烯-1-醇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7 3-甲基-1-丁醇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8 二(正)丁醚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9 乙酸正丁酯 10 100 28℃≤闪点<......余下全文>>
九:危险源类别是怎么分类的有哪些
1、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1)两类危险源
a、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2)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2、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危害;
运动物危害;
明火;
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
其他.
(5)行为性危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
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
监护失误;
其他.
(6)其他.
3、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源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意外坠落;
(10)坍塌;
(11)放炮;
(12)火药爆炸;
(13)化学性爆炸;
(14)物理性爆炸;
(15)中毒和窒息;
(16)其他伤害....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