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饮片的种类介绍
即小包装饮片。称量准确,清洁卫生,规格统一,调配方便。价格相对较贵,有些品种不符合炮制和调配规范。属国家推荐使用饮片。
二:药店中药应该有的种类 分别是 40分
当我们拿着中药方去中药店配药的时候,会看到排列整齐的放置中药饮片的小抽屉,外面还贴着药名,这些小抽屉是盛放中药饮片的容器,叫“药斗”。由于钉药品种多达五六百至一千种,且质地坚松不一、用量多少不同、药性又有相须相反的区别,就饮片来说有的形状相似,有的名称易混,有的含有剧毒,还有的价格昂贵,为了将这些品质各异,种类不同的中药饮片合理有序地存放,中药业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了一套存放中药饮片的规律,叫“斗谱”。因此,中药斗谱是一组药柜中各斗及斗内前后各格饮片存放顺序的规律。各家药店斗谱的编排不完全相同,其目的一致,即便于调剂操作、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差错、提高调剂质量、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
药斗一般为木质结构,按“横七竖八”排列。每个大斗分成 3格(对用量大的饮片也有分为 2格的),每格放一种饮片。为存放质地轻泡的饮片,可在整架药斗下层专设 3个特大斗。中药的摆放需按照中医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和中药的性能来设置,尽量将处方中经常配伍应用的饮片放在一起,便于调剂时查找。常规是先将常用饮片放在斗架的中上层,便于调剂时称取。如当归、白芍与川芎;黄芪、党参与甘草;麦冬、天冬与北沙参;金银花、连翘与板蓝根;防风、荆芥与白芷;柴胡、葛根与升麻;黄芩、黄柏与黄连;沙参、豆蔻与木香;香附、厚朴与延胡索;焦神曲、焦麦芽与焦山楂;远志、柏子仁与酸枣仁;桔梗、苦杏仁与桑白皮;天麻、钩藤与白蒺藜;陈皮、枳壳与枳实;附子、干姜与肉桂;泽泻、山药与丹皮等。其次把质地较轻且用量较少的饮片放在斗架的高层。如月季花、白梅花与佛手花;玫瑰花、玳玳花与厚朴花;络石藤、海风藤与青风藤;密蒙花、谷精草与木贼草等。再把质重饮片(矿石类、化石类、贝壳类)和容易造成污染的饮片(炭药类)放在斗架的底层。如磁石、赭石与紫英石;龙骨、龙齿与牡蛎;珍珠母、瓦楞子与石决明;寒水石、石膏与海蛤壳等;炭类药如藕节炭、茅根炭与地榆炭;黄芩炭、黄柏炭与大黄炭;蒲黄炭;艾炭与棕榈炭等。最后把质地松泡且用量较大的饮片放在最下层的大药斗内。如灯心草与通草;芦根与茅根;茵陈与金钱草;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连;竹茹与丝瓜络;薄荷与桑叶等。
三:中药材分类?是对应功效的分类,分为几大类?
中药材大体上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石类等,各类特点简述如下: ● 植物类 本类中药材所占比例最高,临床应用最广,一般是取药用植物的全草、叶枝 、 花朵、果实、种子、根茎、树皮等。这类药物品种极多,例如:黄耆、石斛、 麦门冬、杏仁、陈皮、莲子、柴胡、当归等,用途相当广泛,是中医药方煎剂的 主要药材。 ● 动物类 动物类在中药材所占比例不大,但作用突出。通常取自动物的脏器,如:生 殖器、分泌腺、胎盘或胆汁、胶质、甲壳等;有些是动物体内的病理物质,如: 牛黄、马宝等;此外,还有许多昆虫类药物,如:全蝎、蜈蚣、土元等。 动物类药材多数药性作用较为强烈,若用之得当,每奏奇功。 ● 矿石类 矿石类的敝例也不高。一般皆取自天然矿石,亦有部份为加工后的矿物晶体 、 无机盐类或其它金属化合物。有的可以入煎剂,如:阳起石、代赭石等;有的 加热后会分解出有毒物质,如朱砂加火锻烧之后会析出水银;有的含有较剧烈的 毒性,只宜外用,如:轻粉、水银、密陀僧等。
四:中药五类新药的分类
按照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规定 ,中药新药注册分为9类。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7、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8、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9、已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五:中药材的分类和种类有哪些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
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
六:中药饮片的税收分类编码和中药材的税收分类编码一样吗
中药饮片的税收分类编码和中药材的税收分类编码不一样
七:中药饮片生产中批号的划分
你好: 目的为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规范化管理,对生产批号与有效期的管理提出建议。方法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结合中药饮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划分与规定。结果按生产工艺规程来确定每一个中药品种的生产批号,以药用部位、化学成分(淀粉、蛋白质、挥发油等)、质地及其他因素(是否特殊管理、用量)来确定中药饮片的有效期是可行的。结论加强中药饮片生产批号与有效期的管理切实可行。
八:中药分类主要有那些?
中药分类的方法虽然很多,但传统的分类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系统:即药性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药性分类法,是根据中药药性、功效等特性进行分类的一类分类方法。因为它有利于医家掌握药物性能,故为历代医家所习用。性能是药物有别于其他物质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数本草书籍的分类,都少不了用它来进行归纳。这也是多数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书籍,仍保留了三品分类方法的原因。 药性分类法,首创于《神农本草经》,它的三品分类法,以“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其分类的理论依据。虽然分类比较简略,但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类开创了药物分类的先河,因此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梁代陶弘景创立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历代修订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类的属性,并以之作为分类的依据。即使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彻底打破了三品分类的方法,但仍在药名下对《本经》、《别录》药物的三品属性作了注释。然而由于药物的日益增多和对药物认识上的不断深化,这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见暴露出来,单凭三品分类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后世医药学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总结出了更为切用的分类方法。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首创了 “十剂”分类法,根据药物功效归纳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类。它的分类理论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滞,……补可去弱,……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去怯。……涩可去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枯”。这对于临床用药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金元期间的李东垣,将临床常用的100余种中药,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将其分成五类。又署名为李东垣而实为后人所托的《药性赋》,则按药物四性(寒、热、温、平)进行分类。尤其是明、清以来,医药学家们相继总结了不少临床实用的功效分类方法。如明代王纶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将药物按功效分列为治“气、寒、血、热、痰、湿、风、燥、疮、毒、妇人、小儿”等12门。每一门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治气门分“补气清气温凉药、行气散气降气药、温气快气辛热药、破气消积气药”4 类等。这种分类比较具体而详细,无疑是一大进步。李时珍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际,在其《本草纲目》中总结了“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将药物的功效结合脏腑受病的标本、寒热、虚实进行综合归类。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对药物功效分类的贡献最大,他首先将药物分成“补剂、收涩、散剂、泻剂、血剂、杂剂、食物”七大类;而在每大类下又分若干细类,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等。李氏、黄氏的分类法,不仅对于临床医师辨证论治,遣药组方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对近代中药功效分类也有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除上述分类之外,还出现了按经络、脏腑以至脉象对药物进行分类。以经络分类的,有姚澜的《本草分经》;以脏腑分队归类的,有凌奂的《本草害利》、江笔花的《笔花医镜》,他们先用脏腑分队,各队再按药性分补、泻、凉、温,再分猛将、次将;按脉象分类的,有龙柏的《脉药联珠??药性考》等。这些分类方法,虽以脏腑、经络为纲,但仍以药性为依据,故仍属药性分类法的范畴。这些方法,各有特点,由于它们与临床实践结合较紧,因而多为临床医家们所采用。 自然属性分类,是根据药物的自然属性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周礼??天官》中的“五药”,虽然汉代郑玄注为 “五药:草、木、虫、石、谷。”但没有具体药物的归属。因此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仍应视为陶弘......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