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的传统文化

一:潮汕的传统文化

潮汕工艺

潮汕地区的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 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官民人等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潮汕工艺美术经过千百年的精炼,融汇中外,推陈出新,自成流派,形成鲜明、浓郁的地方艺术风格。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精辟的论述。潮汕工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承传性、原发性,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潮剧潮乐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剧的唱腔,包括曲牌、对偶曲和小调。

潮剧唱腔有一个特点:就是帮唱。

潮剧音乐的特色乐器有二弦、椰胡、大笛、大鼓、深波、曲锣等。

这便是流芳百世的潮剧——潮汕文化的奇葩,也是潮汕民间艺术的精髓。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地方方言

潮汕话古朴典雅,词汇丰富,保留较多的古语音、古语汇和古语法,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潮汕话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潮汕话本是古代中原汉人语言在潮地衍变的产物。据有关史料载,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独立的语言体系。

潮汕物产

农产品品种繁多,水稻、花生、甘蔗、黄麻是传统大宗产品。盛产各种岭南佳果,潮州柑被誉为“柑橘皇后”,林檎、橄榄、杨梅、油甘、澳榴等是本地名优杂果。享有盛誉的“蔬菜王国”,四季有优质时令蔬菜应市,包心芥菜、早皇白菜、芥蓝花、椰菜花是本地的特优品种,良种菜籽蜚声海内外。较有名的禽畜有狮头鹅、鸥汀鸡、本地黑猪等,尤其以狮头鹅最负盛名,被誉为“百禽之王”。海、淡水产品十分丰富,最名贵的鳗鱼、石斑鱼、鲳鱼、马鲛、对虾、膏蟹、梭子蟹、鱿鱼、牡蛎、紫菜等。选用丰富海鲜为主要原料的潮州菜,以其用料考究、制作精巧、美味独特而风靡海内外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 ;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 ;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 ;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 ;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参考资料

hi.baidu.com/...e.html...余下全文>>

二:中国潮汕传统文化是什么

潮州音乐 潮剧 潮州木偶 潮绣 潮州镂空木雕 潮州嵌瓷

潮州菜

三:关于潮汕为什么传统文化保留的那么好

那个地方比较偏僻吧,城市化没那么严重。因此人们都对传统的东西继承的很好

四: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保留得这么好

那个地方比较偏僻吧,城市化没那么严重。因此人们都对传统的东西继承的很好

五:为什么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保留得这么好

潮汕人比较尊重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并且不会随便改变这些传统,换句话说,可以说是比较腐朽的思想

六: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为什么保留得这么好

那个地方比较偏僻吧,城市化没那么严重。因此人们都对传统的东西继承的很好

七: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一、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 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 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 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 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 右郁垒,俗谓门神。”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 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厂 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 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 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 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 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 ·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 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 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 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 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传说,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 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吃......余下全文>>

八:潮汕的传统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潮汕民俗文化在建设文化大市中的作用 (一)、民俗文化与潮汕民俗文化 1、民俗文化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如服饰、饮食、民居、礼仪习俗等。它透出浓烈的底蕴,民俗活动服务于时代,服务于人民。是一种基础文化,是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民俗文化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历史发展中经过自觉和不自觉地选择与淘汰,承继下来的民间文化。 2、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它的支流,是潮汕文化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它是潮汕民间习俗的文化总和。潮汕民俗资源丰富,岁时节俗、礼仪习俗、用品服饰等均有特色,自成体系;既有驷马拖车、下山虎、四点金等民俗建筑,又有水布、市蓝等民俗用品;既有吃七样羹、食冬节丸等饮食习俗,也有做四句、吃丁酒、食红桌、出花园等婚娶、生育习俗;有赛花灯、游标旗、“营老爷”等游艺民俗,也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仪;有“三山国王”、“天后宫”等的神文化,也有潮语歌曲、潮剧等的民间曲艺文化。以及以“和、爱、精、洁、思”为特征的潮汕工夫茶。等等。在某种层面上通过对这些民族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认识一个族群的精神内核。 (二)、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1、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民俗对民间社会的所有成员行为方式具有约束作用,这就是民俗的规范性。民俗在制约、规范人类行为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其他意识形态无法取代的作用,大到国家、民族,小到氏族、家庭、行业,人们在群体行为模式的养成过程中,民俗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第二、民俗能表现该文化共同体的经济发达程度,成为联系该文化共同体中成员的纽带。强势群体的民俗往往是超国界的,如我国历史是许多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等等,几乎影响到所有邻国,而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弱势群体,其民俗的影响力则要小得多,许多民俗往往只能在本民族,甚至本氏族内传承。它也是该文化共同体联系情绪的纽带,形成了凝聚力。 2、潮汕民俗文化在建设文化大市中重要作用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更具浓厚的地方色彩,对潮人的影响十分深远的。 其一,潮汕民俗文化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群体性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生动体现了潮汕族群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特征,透露着群体的共同心理、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也就是潮汕民俗的规范性。如:有共同的神崇拜心理,“三山国王”、“天后”、“玄天上帝”等是潮人普遍神崇拜的对象;有共同饮食习惯,清淡精细,体现在潮汕美食上等等。这些都透露着潮人的共同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情趣。 其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民俗文化使潮人更具有自信心和自豪感。潮人移居海外,往往也会把其民俗带往居留国。从而使世界更了解潮汕民俗文化。例如,如今潮人普遍崇拜的“三山国王”、“韩文公庙”、“妈祖宫”等,遍布潮人足迹所到的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工夫茶、潮汕美食、潮剧等一些特色的民俗文化,影响的范围更广。 其三,具有家乡特色的潮汕民俗成为潮人团结在一起的凝聚点。在潮汕文化共同体下,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化志趣。使得特色民俗成为一根硕长的看不见的纽带,连接着普罗百姓的心,得到大家的认同,这种认同态......余下全文>>

九: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潮州的民风民俗及文化

潮州民俗文化是在南楚巫觋文化的土壤与气候中孕育绽放的。它反映了潮洲的民俗、民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潮人的图腾崇拜:自然神与祖神及英雄神崇拜,在潮人之文化心理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潮人信仰与民间神话中透露出“信巫鬼,重淫祀”,敬畏英灵之遗风。潮人仪式类的戏剧直接与祭礼仪式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潮戏承袭了古傩之遗风“吹击管鼓,郁香洁之。”潮人笃于戏曲之风,延及今人。

一、潮州民风、民俗及民谣

潮州民间喜唱俗曲。其俗曲、民谣与当地的神话、戏曲、谚语、小说、灯谜等民间文艺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歌谣,展现了潮州民俗艺术的丰蕴内涵。纵观潮州历代歌谣、童谣、诗歌、民谣,莫不涉及民风、民俗。归其大要,可列为如下数类:

1.观神送神中的仪式歌谣:如《请神歌》、《请神曲》。这是请神仪式歌之一。“请神”又叫“观神”,潮州妇女八月请阿姑神称“落阿姑”,请神时要口唱歌谣。除了阿姑神之外,潮洲还有“蓝饭神”、“墭脚神”、“竹筷神”、“筲箕神”、“蛤蟆神”等各类神,皆有其歌与表演形式。在《请神歌》与《请神曲》中,人们表达了对“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暜渡众生的希望。有趣的是,如果“神”久请不来,人们便用对付自然的原始宗教仪式“巫术”,去催神、咒神,希望凭籍语言的力量去影响和制约神。

2.婚礼葬礼中的仪式歌谣:《出嫁前拜司命公》这首歌谣,表达了新婚女子祈求“配好君”,“富贵添才丁”和“富禄全”的愿望。《出嫁前坐桌》、《青娘为众人分菜肴》二首,则描述了潮洲婚姻仪式之特色。此外还有《新娘踏轿门》、《开轿门跨火烟》、《拜天地》和《搅泔缸》等各种仪式的歌谣。这些歌谣,形象地再现了新娘出嫁前之全过程。潮洲葬礼仪式的歌谣主要有《巡坟歌》等。

3.潮州的游神歌谣:如《城内人游神》:“城内人游神,一位老爷双夫人,踢陀三夜日,头壳冷眩眩”。这一题材反映了潮人对英雄神的崇拜。词中“老爷”指关羽,“三夜日”,则反映了游神活动十分壮观,持续达三天三夜。游神内容丰富多彩,在游神过程中穿插着舞蹈与游艺活动。除了各地都有的龙舞、狮子舞之外,还有潮州地区独有的布马舞、蜈蚣舞、鳄鱼舞、螯鱼舞、鲤鱼舞、骆驼舞、长颈鹿舞和双咬鹅舞等。

4.民间故事歌谣:如民谣《听见锣鼓冲冲潮》,歌中陈述了民间文学中流传的“陈三五娘”和《三国演义》中的“马超战张飞”之故事,以及当地流传的“关爷带二妃”之传说。

《正月是新年》这首歌谣更具故事特点,它将神话、小说、戏曲、传说中的人物、故事,溶于一炉,逐月地分述,每月记一故事。如记述了《荆钗记》、《破窑记》、《孟姜女》、《汉宫秋》、《昭君出塞》、《拜月亭》、《楚霸王》、《陈三五娘》、《梁祝》、《青琐高义》等故事。

5.四季活动歌谣:如《十二月歌》,它深刻地反偿了当时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与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全诗按季节的先后,逐月写贫苦农民们的劳动和生活,将农民与豪绅的生活进行对比,如:“三月人布田,东村西村忙又忙,富人牛牯双巴只(双只),硗仔拖犁泪双行。”

《正月锣鼓闹猜猜》,这是一首叙事歌谣。它借鉴了《诗经·七月》的叙事手法,用十二个月的农事、节气起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娶媳妇,惜媳妇,打媳妇,丧媳妇的经过。及其由喜到悲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以季节的特征来衬托、渲染人物的内心感受的写法很有特色。

6.宗教活动歌谣:如《求雨》,“善堂求雨天就知,胡蹰一响雨就来。戏请成,雨淫淫,戏在做,雨大倒,戏歇棚,雨就晴,戏做直,天出日。”......余下全文>>

十:潮汕文明的历史?

潮汕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背山襟海,美丽富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南国问户”、“南海明珠”之誉。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万有余,是块“十相留声”的神奇热土,更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岭海名邦”,说是“人杰地灵”,并不为过。

考古材料证实,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潮汕的先民属大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南迁入主潮汕。入潮汉人和土著长期和睦相处,逐渐融合。现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汉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来的汉族后裔客家人,畲族人所占人数不多。更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风和海涛淘洗着代代潮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万万潮人既刚强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劳、开拓进取、谦恭和顺的潮人群体,令世人所认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海内有一个潮汕,海外有一个潮汕”,海内海外的潮人薪传火接,世世代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

潮汕,古称潮州,随着近代汕头市的兴起,汕与潮并荣,故习惯上称为潮汕。现在的潮汕从区域上分为3 个地级市: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都是著名侨乡。汕头市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全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潮州市素有“岭东首邑”之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沿海开放旅游城市;揭阳市也是粤东主邑,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粤东、赣南及闽西等地物资集散地。

潮汕三市山水相连,文化相同。潮汕文化起源于潮汕先民、成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创新于现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点,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州戏剧、潮州音乐、潮州菜系、潮汕工夫茶、潮汕工艺品、潮汕民俗和潮汕人文心态八大特色。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人见人爱。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潮汕,由于三市及所辖各区、县(市)城市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一体化,使得自然文化遗产、经济环境、城市形象、社会秩序、市民行为日趋优化,观光、娱乐、商务、公务、购物、文化、信息等旅游功能较为配套,成为很好的旅游城市。

粤东的大片土地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后为潮州府(郡)所管辖,传统上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说潮州话的人为潮州人(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至二十世纪初,汕头埠逐渐成为揣汕府属的滨海重镇,这里工商繁华,已崛起成为连接穗、港、沪及海外的新兴港口。1904年梅县松口人张煜南等看准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质,便倾力组建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兴建从潮州府所在地直达汕头埠的铁路。1906年,潮汕线铁路筑成,同时又配置“潮汕号”机车头并通了车。由此有“潮汕”新名词。

1907年5月22日发生了丁未黄冈起义,这是孙中山亲自领导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这次武装起义意义重大,但《南洋总汇报》却大肆职责孙中山勾结“潮汕会党”,策动黄冈起义。“潮汕”之名由此见之报端,逐步广为人知。“潮汕”这片土地也逐步为外界所瞩目。1921年之后,汕头建市设立市政厅,属广东省政府领导,成了粤东地区继潮州城之后的另一地域亮点。把这片地域称为“潮汕”的说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后来,汕头市逐渐成长为粤东的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这样一来,人们对于潮汕平原、潮汕人之类的说法也就习以为常了。不过要说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为止仍喜欢称自己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会馆也都称为“潮州会馆”,这大概是沿续习惯称呼。由于现在潮州成为潮汕三个地级之一,本地人较为注意把潮汕与潮州分别开来,如说“潮汕方言”、“潮汕工夫茶”等等,而......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