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融合

一: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盗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 此后,西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雁门一带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鲜卑部占领。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东胡鲜卑族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桓帝时,檀不愧建国。檀不愧死后,部众离散。魏晋时,鲜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继兴起,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纷纷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国,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 西晋初期(310)晋朝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割刭领以北地(代县勾注山以北)给猗卢。314年进封代王,建都盛乐(呼市南)。之后鲜卑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统一诸部,又开始强盛起来,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孙拓拔圭继代王位,改国号魏,他东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占领了黄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称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从此,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天兴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带)领八郡、十四县。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据《魏书》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劝励”(《北史·和跋传》)。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魏:“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余下全文>>

二:在什么朝代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

中国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应该在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盗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

三:民族大融合的事例

①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各诸侯王国的斗争中,华夏族加强了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华夏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②自东汉三国以后的五胡十六国,随着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地向内地迁徒,同时,由于战乱、灾害等各种因素,北方人民也纷纷迁徒到江南各地。客观上促进了华夏各民族之的融合。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④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⑤宋元时期,由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存在,农耕与游牧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

四: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是什么时候?

中国历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

春秋战国时期进行于中国腹心地区,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第二次】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

【第三次】

宋、辽、金、元时期,进行于边疆地区,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

【第四次】

明清二代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很多地方也有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归入到第三次。)

五: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

第一个原因:战争造成的社会混乱会加剧各民族人员的流动,因此间接的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第二个原因:少数民族寻求自保,如果想扎根中原就必须和汉族保持良好的关系,为此他们极力拉拢汉族大贵族,向汉文化靠拢。

第三个原因:因为当时的中原汉族文明远远高于这些少数民族,因此当征服者来到以后反而被汉族文明所征服,最后自己也融入了汉文化。

第四个原因:当时的民族政策,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