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一:依法治国新老16字方针有什么区别

依法治国的(老)十六字方针,内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如何理解法治国家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

1、涵盖了从立法到守法的全过程,而且富含法理。

2、新十六字方针的出台,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史为鉴,准确把握中国发展趋势,坚定法治信念,坚持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不动摇。

3、“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4、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者之间是四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关系,只谈其中一点而不及其余,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

三: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依法治国的新16字方针的重要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有关依法治国的新16字方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是对原来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十六字方针的发展和提升。它明确了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是哪个宪法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短短十六个字,涵盖了从立法到守法的全过程,而且富含法理。

立法的根本目标在于使法律成为公民的行动准则,指引人的行为;执法是由行政主体主动执行法律规范,使“纸面上的法”在生活中得以实施;司法是由司法机关对法律进行适用,定纷止争、平息纠纷,以促进社会和谐。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司法,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使法的统治获取至高权威,任何公民和组织都不得逾越法律之上。全体公民和社会组织都能够遵守法律,这便是“全民守法”。“全民守法”既是立法、执法、司法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想追求。

伯尔曼有云:“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从“科学立法”到“全民守法”,是促使全民信仰法律的过程,也是一个循环往复、上下响应并最终达致共识的过程。任何法律的颁布和实施,都需要接受时间与社会的检验。通过执法和司法使所立法律接受实践的检验,通过法律解释不断完善已立法律,从而促使全民信服法律、自觉守法,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循环往复的互动,包括立法上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执法中接受群众监督、司法活动中接受群众质疑等。只有经过长期磨合,法治才可望成为共识。

五:依法制国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地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伟大任务,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启了崭新征程。

时不我待,分秒必争。1979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刚刚成立,就着手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的修改和起草,创造了4个月制定7部法律的立法佳话,迈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步伐。

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物权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食品安全法……一批法律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宗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表示,立法重点由经济向社会的转变,反映了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强烈的社会需求。

百转千回,梦想成真。到2011年2月,我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239件、行政法规70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工作目标如期实现。

数十年不懈求索,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无”到“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不懈奋斗,如期实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宏伟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与改革开放同行,与国家发展同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过程中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回应,又有力引导推动了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979年,中国的立法者大胆先行,制定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这部只有15条的法律向世界宣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在不断完善的法制保障下,外资企业在中国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我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

2003年,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引发了行政领域的“一场革命”。近10年间,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000多项,地方各级政府取消和调整77000多项,占原有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政府办事更快捷、更方便、更省钱,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切身感受。

2010年,在亿万百姓满含期待的目光中,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社会保险法。这部社会领域的综合性大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在东莞务工的湖南省华容县农民工陈婕说:“这部法律的出台,方便了我们回到家乡接转养老保险,让我们外出务工人员消除了后顾之忧,吃上了‘定心丸’。”

从经济领域到社会领域,从约束公共权力到保障个人合法权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各项法律制度日臻完善,改革开放的伟业顺利推进,百姓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了切实的法律保障。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熊进光博士说:“从无到有,从不完整到完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背后的艰辛,非一般人所能体会,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辉煌的成就!”

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图大业,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进程,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补充:

●1978年12月31日

邓小平在其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余下全文>>

七:如何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十六字方针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建设法治中国制定了路线图,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形成了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方针与34年前,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回应、比照。两者有着衔接的关系,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发展,丰富了后者的内涵,扩大了后者的外延,更为科学地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建构。

八:十四届四中全会有关依法治国的新16字方针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_?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建设法治中国制定了路线图,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大方面作出了工作部署,形成了我国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方针与34年前,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形成回应、比照。两者有着衔接的关系,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发展,丰富了后者的内涵,扩大了后者的外延,更为科学地彰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法治建构。

九:有法可依16字方针是依法治国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中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后来被称作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十六字方针是党的依法治国重要方略的重要内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