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以上来自百度百科,其实直白一点说,就是把人与自然的的关系建立一种道德关系,如举世闻名的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的观点,犹如某些生态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像《寂静的春天》和《沙乡年鉴》等等,均体现了如此的道德关怀,这些所谓的道德关怀亦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或是哲学理念,如能通透理解这样的生态伦理,你便是一个真正的生态人士~
二: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好书
《动物解放》吧?属于生态珐理学方面里程碑式的著作,喜欢这方面的书可以读生态伦理相关的著述,如《瓦尔登湖》、《消失中的荒野》等 轮回为话题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陈兵的《生与死》,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也涉及到了轮回的论述,很有意思的作品 希望有所参考 祝你好运!
三:生态伦理学的主要学者
叶平 李培超 傅华 刘湘溶 刘明华 张云飞 黄炎平 李韬 葛荣晋安希孟 余谋昌 曾建平 杨明 李承宗曹孟勤
四:生态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思想:
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
尊重共生与寄生的依存关系.把人类的和平共存伦理.推及万物罢了.毕竟人类也是自然界大食物链的一分子。
理论:
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於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很多文明其实背后或多或少隐藏一些危及食物链环节的平衡.如工业污染.滥砍森林.山坡地.保育的观念是要保护频临绝种的物种而衍生的.毕竟人类"贪"的人还是占多数锭
贪吃.贪享受...物以稀为贵.还是有人买.有人要.难怪会有绝种之物种产生.
让后代子孙有个完整乾净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百科+網路
五:生态伦理观的主要观点
生态伦理观产生于18世纪20年代,是对人与自然的矛盾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观则是生态伦理观的“思想支撑点”。从《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日生”到孔子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孟子的“仁民爱物”,老庄的“返朴归真”,张载的“民胞物与”等,无不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而产生于西方的后现代生态伦理观提出规整和协调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适应与协调,倡导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它强调生态自然是指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整个地球环境;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整个字宙的一部分;生态自然对人而言体现着某种生态伦理价值。后现代生态伦理观的核心观念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当代人中公平使用生态自然资源的问题;二是在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如何处理好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司题;三是在人对生态自然的开发利用中,如何实现人的"善"与自然发展的"合目的性"相统一的问题。后现代生态伦理观可借鉴的积极思想可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的观点。我们与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不仅包含在社会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后现代生态伦理观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系统性的观点。强调最好地维持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这种系统对地球上一切生命都存在,人应该按照生态学的模式,通过各种联系的网络将自我向外延伸。三是多元性的观点。推崇多元化,对多元的尊重。四是建设性的观点。建设一个适宜于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的优美环境,始终是生态环境建设追求的目标。
几乎所有后现代思想家都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他们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借鉴东方生态智慧的学说,在理论价值及现实作用上确实更富有建设性意义,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这种思想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的理想、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体系提供了启示。符合生态道德的自然,应是同时符合人性和美的原则的"诗意的栖居地"。21世纪的科学技术把人类的文明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也使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人类已拥有了巨大的创造能力,甚至能够把地球未来的命运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然而,也随之出现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事件,例如,2003年春天,我国的广东、香港、北京等地相继爆发了“非典”疫情。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毫无疑问,“非典”给我国人民造成了损失,在有些地方、有的行业造成的损失还很大,虽然我们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战胜了“非典”,但是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对于我们整个人类来说,无疑是一次惨痛的经历。 “非典”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可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如果没有道德力量的约束,现代技术运用中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可能显现出其破坏性特征,其结果必定会造成一种难以挽回的毁灭性力量。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生态危机便是这种毁灭性力量的表现。尽管人们采用各种方法试图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但危机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剧了。究其原因,不在于我们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而在于缺乏必要的伦理意识。正是在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反思基础上,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是运用生态学和伦理学的综合知识,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科学,是伦理学的分支,是由生态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一个恰当的道德根据。......余下全文>>
六:生态伦理学与环境伦理学一样吗?
基本是一样的,生态伦理学是按照前苏联的学术习惯翻译的,环境伦理学是按照英美国家学术习惯翻译的。
七:生态伦理的生态伦理概念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人类的自然生态活动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自然生态构成了人类自身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类自身的道德关怀。
八:什么是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它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伦理”不仅要求人类将其矗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非人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而且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根据生态伦理的要求,
人类应放弃算计、盘剥和掠夺自然的传统价值观,转而追求与自然同生共荣、协同进步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生态伦理学对伦理学理论建设的贡献,主要在于它打破了仅仅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
九:简述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生态伦理价值观突破了传统价值观,在传统土壤中难以生根。
生态伦理学合法性的困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因为伦理关系一直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代哲学家纳什指出:“传统的道德哲学很少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那些认真思考了动物和自然客体的道德地位的哲学家,往往采取笛卡尔的方式,目的在于把它们排除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外。”①现在要把人之外的自然物加入进来,一定存在着非逻辑的跳跃,而这种跳跃造成了前后价值观的断裂。生态伦理价值观建立在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基础上,是对长期统治人类的主导价值观的反叛,它主张人应该善待环境,人对自然环境负有道德责任,是一种以尊重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以人类为中心,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作为理性存在物,是唯一的道德代理,其道德地位优越于其他物种,其他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只具有工具价值,是为人服务的,它们存在于人类道德共同体范围之外。
用传统价值观来审视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合法性就会捉襟见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存在明显的断裂,因此它被作为一个完全非法的理论。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价值观在以人为中心这一点上与传统价值实现了对接,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伦理价值观希望用“对话”活动来取代“对抗”活动,必然会对人类的主体性活动形成制约,是传统价值观所不能接受的,也存在非法性。由此可见,只要传统价值观没有根本的变化,生态伦理的合法性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2.作为传统伦理学的拓展的“延伸说”,论证缺乏可信度,根基不稳,难以立命。
把生态伦理学作为传统伦理学的拓展,自然物获得了伦理主体的地位, 学界称之为“延伸说”。生态伦理要具有合法性,必须论证出自然物具有和人相同的成为伦理主体的特征,这条路径非常直接,一些学者在此不惜笔墨来进行辩护性论证,形成了许多流派。最早由施韦泽创立的生物中心论的伦理学的出发点就是保护、繁荣和增进生命。在他看来,所有的生物都拥有“生存意志”,人应当像敬畏自己的生命那样敬畏所有拥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自己的细胞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施韦泽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就是尊重生命,认为不存在无价值的生命,沿着施韦泽的方向,澳大利亚哲学家辛格和美国哲学家雷根强调人类对有感觉动物的义务问题,并成立了动物解放组织。他们的主要观点就是人与动物是平等的,认为感受苦乐的能力是动物获得道德关怀的充分理由。
生态伦理学赋予自然物以独立人格,再用传统的伦理规范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带有神性的色彩。人是来自于自然的,自然物与人肯定存在共性的东西,由此就论证出自然也和人一样,可作为伦理的平等主体,而且就直接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这一思维运作存在许多破绽,很容易遭到质疑。人类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级的生物体,他来自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自然物永远也不能独立主张自然的权利,因此,带有主观性的规范伦理最终是由人来定夺的,所有的平等也就是人所理解的平等,自然物终究没有也不可能获得与人平等的地位。可见,不管如何有效地肯定自然的价值,在自然不能具备人的主体性这一点上,将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也是生态伦理学合法性基础上的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憾。
3.作为伦理学范式的一种根本性的转换的“突破说”,观点难以自圆其说。
生态伦理旨在颠覆传统的伦理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读自然,创新一种新的学科范式,认为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范式的一种根本性的转换,学界称之为“突破说”。这是从元伦理学着手安插生命之根......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