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血后血袋如何处理
血袋保留7天后用1:2000含氯消毒液浸泡24小时后,高压锅灭菌,之后烧掉即可。
二:输血反应处理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和流程
给你个全面的
输血反应反馈和不良反应调查处理与报告管理制度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 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
2.1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2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2.3输血科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4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 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
2.1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输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2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γ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2.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 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
2.1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或者对供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2.2输血后紫癜的预防: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预防。
2.3血小板输注无效: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预防。
四)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
1.分类 血浆蛋白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荨麻疹和过敏反应,按免疫反应可分为同种免疫和异种免疫,前者如IgA同种免疫,后者如异性变应原反应(节花粉、异种蛋白、某些药物等)。
2.预防
2.1选择无过敏史、无服用或注射任何药物史的献血员。
2.2对经产或有输血或输液史的献血者,应检查血浆内相关抗体,凡抗IgA或HLA抗体阳性者应不予采用。
2.3贮备一定数量订IgA阴性献血员血液,专供IgA抗体阳性者输血使用。
2.4使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对有荨麻疹和过敏反应史者不要轻易输用血浆或含血浆的血液制品。
2.5提倡自身输血。
2.6对已知有输血过敏史的成年病人,可以在输血前1小时口服苯海拉明50毫克,开始输血后再服50毫克。
五)细菌性输血反应
1.病因 细菌性输血反应是由于细菌污染血液或血液制品并在其中繁殖,导致受者输血后发生细菌性败血病,甚至危及生命。细菌污染血液的途径主要有:献血者在献血时处于菌血症状态,采集的血液本来就有细菌;在采血时,皮肤的细菌通过采血针进入血袋而使血液污染;输血袋本身的细菌污染;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细菌污染等。
2.预防
2.1加强对献血员的问询和体检,剔除可能带菌的献血员。
2.2规范采血时的皮肤和空气消毒。
2.3丢弃采血时最初少量血液。
2.4限制血液的保存时间,确保正确的贮......余下全文>>
三:输血后需要撕下血袋标签吗
血袋标签是医生给血液记录的献血者的信息及其血液相关项目测试的结果,确保患者用血的安全。作为献血工作者,能够准确辨别献血者相关信息及时告知献血者的血液测试结果;作为献血者,能准确的清楚自己的血液是否安全:作为医生,可以通过这个标签判断血液的安全性,作为患者,这个标签是一个用血证明,清楚自己的血液来源,它只是一个记录相关信息的一个标识,方便了人们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完成后,这个标识就没有用了,撕掉和不撕没多大区别。
四:静脉输血时刺破血袋怎么办?
血液报废,更换新的血液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