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远而阔于事情

一:迂远而阔于事情 是什么意思?

迂(迂腐)远(空谈,大川理)而阔于事情(对处理具体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这是孟子当时的诸侯对其学说的评价,也是后世某些人对于儒家思想的看法。

二: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见”什么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的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见应该是被的意思吧

三:司马迁迂远而阔于事情

司马迁作为史家着笔,都不流露多明确的思想倾向。西汉时孔孟学说没有被扭曲,同时天下并不赞赏孔孟的学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

且孟子比较迂腐,治理一个国家,文治武功。

司马迁也不贬低它,总的说是公平的

四:为什么司马迁说孟子的文章"迂远而阔于事情

历史学家,多少有唯物主义思想,比较客观现实。儒家思想在思想上比较理想化,是对境界的一种理想化追求。二者必然有不一致。

五: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翻译

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

六:孟子的思想真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么?

迂(迂腐)远(空谈,大道理)而阔于事情(对处理具体的事情没有什么价值)。这是孟子当时的诸侯对其学说的评价,也是后世某些人对于揣家思想的看法。

其实,孟子构架的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无法达到,所以才有了后人如此的评价。

七:《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一部分翻译

1、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与事情。

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孟子)的话,反而被认为(他)迂回遥远而脱离实际。

“见”,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2、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轲就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所以不符合他所去的(那些国家的需要)。

3、《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司马迁认为孟子的学说主张,虽然渊博,但过于理想化,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伐不巧合实际,因而不被各国所采纳。

八:道德,会代替人的善性,人的所行所事都来自于道德,以至于对于是否帮助苦难的人,心里想到的是是否道德, 5分

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那么究竟谁的观点代表儒家原则?是孟子对而荀子错,还是荀子对而孟子错,抑或是二人都错?结论只能是二人都错,也就是说二人在逻辑思辨上都是独断的,而都是出于独断这一点又恰恰便是包括二人在内的儒家的共同原则.儒家学说是一道德体系,其中的许多原则属自明性质,非由逻辑论辩可以证明,也无须通过逻辑论辩的形式证明.荀子和孟子二人,荀子主性恶,孟子主性善,荀孟的不同不在于儒家“仁”的思想的差异,也不在于儒家逻辑论证方法的差异.孔孟荀三人所以能并列为早期儒家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孔孟荀三人在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一致.荀孟所以不同,是因为二人在儒学的理想与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表面上看性善、性恶正相反对,实际上却更加反映了荀孟二人极为一致的儒家本色.孟子和荀子都认为性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不是决定一切的,所以所谓性善性恶,先天后天,原也就无所谓善恶,性善性恶只是二人逻辑论证的不同前提而已.孟子的“义”出乎心性,但是“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仁义者,“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先天虽有的,后天也有可能会失去.荀子的仁义虽在生性天情之外,但君子“化性起伪”,“强学而求有之”.先天没有的,后天也可以具备.所以先天有没有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看后天能不能拥有.所以说,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同样归结为儒家“仁政”理想和“求”与“学”的实践原则,在此一点上二者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孟子和荀子既然一致,为什么会有一人主张性善、一人主张性恶?其原因即在于二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对此,司马迁早有指出.《史记》将孟子与荀子合传,是有其充分考虑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孟子说:“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又说孟子“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所谓“所如者不合”与“迂远而阔于事情”,是说孟子的学说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太远,孟子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司马迁评价荀子说:“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所谓“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说明到荀子时社会现实更趋恶化,更不容提出过高的理想.孔孟荀三人的身世环境属于同一类型,都有所谓是非淆乱、老而发愤的经历.但孔子生当春秋末年,孟子生当战国前期,社会政治状况毕竟要好一些,使人感觉尚有药可救.而荀子生当战国末年,作为春秋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的学术大师,所感受到的社会环境的险恶,以及来自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和心理压力,都在孔子孟子之上.所以荀子专意著作了《性恶》一篇,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