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一: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治国思想:选贤举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经济:修养生息,不夺农时,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政治:慎用刑罚,颁布唐律。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提高进士科地位,完善科举制。民族:册封,和亲,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对外:鸿胪寺,示存异方之教。兼收并蓄。

二:唐太宗具有怎样的治国思想,举例说明

一、以隋亡为鉴,以民为本,与民休养生息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二、重贤任能,虚怀纳谏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三。开放的民族政策

唐王朝建立之初,东有稽胡的扰边,西有吐谷浑的威胁,北有突厥的侵袭,尤以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突厥武装曾直逼唐廷首都长安(今西安)的近郊,成为当时的主要威胁。李世民即位后,经过三、四年的认真努力,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好转,政权得到一定的巩固,便对突厥的骚扰从防御转入反击。[24] 但是同时对它周边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

三:"贞观之治"唐太宗最根本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四: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指导思想

唐太宗以民本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即以荀子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五: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什麼?他是如何阐述的

1,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2,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3,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5,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六: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适时为本.夫不适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若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

材料三: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安治中国,绥之以德,岂非上策乎?”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方略?(3分)

以农为本、以人为本、重视民族关系

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治国方略在唐太宗执政实践中的具体体现(3分)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知人善任或完善科举制;派文成公主入藏

③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和执政实践导致了怎样的结果?(4分)

形成贞观之治局面,为盛世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七:唐太宗论治国之道

唐太宗五事治天下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钉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古文译注

唐太宗论治国之道

上御翠微殿①,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②。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③。”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④;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寘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⑤,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⑦。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注释】

①翠微殿:唐翠微宫正殿,在都城长安近郊的终南山下。②戎狄:古代少数民族,西称戎,北称狄。这里泛指各少数民族。③率意:随意。④疾:通“嫉”,妒忌。⑤不肖:品行不好。⑥践祚:登上皇帝位。⑦种落:种族、部落。

【译文】

唐太宗驾临翠微殿,问陪侍在身边的臣下说:“自古帝王虽然平定了中原华夏,却不能降服周边戎狄。我的才能赶不上古人,成就的功业却超过古人,自己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大家各自随便按实际想法谈谈吧”。群臣都称“皇上功德大如天地,多如万物,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来表达”。太宗说:“不对!我能达到这个地步,只是凭借了以下五方面而已:自古帝王多妒忌别人超过自己;我却见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了这个优点。人的品行,能干和不能干兼而有之,我常常抛弃其短处,择取其长处。国君往往进用贤人便想把他放置怀里,斥退不贤的人便想把他推到山谷中去;我看见贤能的人就尊敬他,看见不贤的人便怜悯他,贤人和不贤的人能各自找到他们适当的位置。国君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明或暗地诛杀无辜,没有哪一代不是这样;我即位以来,正直之士并肩立于朝廷,不曾贬退、责罚一人。自古君主都推重华夏,轻视夷狄;我独一视同仁予以爱护,所以各个种族部落都像对待父母那样归依我。这五方面就是我成就今日功业的原因呀。”

八: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对当今的国家建设有怎样的启示

1,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2,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

3,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4,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5,实行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