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一:人口迁移的理论综述

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相比之下,国内人口迁移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大多停留在国外理论框架之中。 “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迁移定律”。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 1889))认为人们进行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对人口迁移的机制、结构、空间特征规律分别进行了总结,提出著名的人口迁移七大定律。1938年,赫伯尔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迁移者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来看,推力——拉力理论的成立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假设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认为迁移者对原驻地和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两地之间的推力和拉力,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选择。Lee(1966)在其《迁移理论》一文中系统总结了“推力——拉力”理论。他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况为4个方面:(1)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2)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3)各种中间障碍;(4)个人因素。推拉理论还有许多量化模型,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把“万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并应用于人口迁移研究。他认为,两地之间迁移人口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地之间距离成反比,并基于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为两地的人口规模,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a为距离衰减系数。引力模型还存在多种形式的修正,该模型的提出使人口迁移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迁入(出)地的规模变量,不能反映人口迁移随地区间社会、经济差异要素的变动。因此,国外许多学者对引力模型做出了改进,引入了收入、失业率、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社会经济因子。在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Fan(2006)利用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GDP和移民传统因子,衡量地区经济差异和社会网络关系对移民规模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理论(Neoclassical theory)新古典经济学家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引入人口迁移的研究中,认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差异引起了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的调整,人口迁移是这一调整过程的体现。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个人来说,迁移被视为是一种在个人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这种个人投资可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生活水平。多数研究表明,人口迁移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下移民对经济机会的选择。Courchene(1970)通过对加拿大各省区的调查,发现迁移率与人均收入成正相关。Cebula & Vedder(1973)发现在美国39个都市统计区中,人口净迁入量与人均收入呈弱正相关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个人是迁移过程的最小单位,而在实际研究中,许多学者发现个人决策往往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家庭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迁移决策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做出的,迁移(特别是短期迁移)的因素归结为一种最大化经济利益和最小化风险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迁移则是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家庭)资源。人的迁移行为不仅受个人预期收入的影响,更重要......余下全文>>

二:推拉理论的起源发展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于1885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七条规律,主要是: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方面,人口学上最重要的宏观理论是“推拉理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巴格内(D.J.Bagne)。他认为,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在巴格内之后,迈德尔(G.Mydal)、索瓦尼(Sovani)、贝斯(Base)、特里瓦撒(Trewartha)都作了一些修正。国际劳工局也在一些研究报告中验证了巴格内的理论。李(E.S.Lee)在“移民人口学之理论”一文中,在巴格内理论基础上,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实际上都既有拉力又有推力,同时又补充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主要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以及移民本人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人口流动是这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就谈不上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所以C项决定B项,故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四:推拉理论的背景介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他认为,前者是消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后者是积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吸引怀着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性和紧迫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和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民工潮”的涌现,反映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客观必然性。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的问题。

五:读下面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题。 小题1: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小题1:D小题2:B小题3:D 试题分析:小题1: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西亚石油资源丰富,经济较非洲发达,故人口由非洲迁往西亚地区。小题2: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乡村向城市;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由内陆向沿海(中西部向东部)。故只有B项符合。小题3:甲地的推力因素和乙地的拉力因素促使了人口由甲地迁移到乙地,故只有D项符合。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掌握目前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方向的基本规律是解题的关键,并能结合“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六:必修二地理学霸笔记

地理必修Ⅱ笔记

1.1

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出生率—死亡率

2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

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

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

、自然灾害等。但人口增长的快慢,

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

: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

1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

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

2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

数国家属此类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

长率。发达国家在

18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

长模式。

20

世纪

50

年代起,

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

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

型。

4

、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

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

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人口出

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

向“三低”型过渡。

3

1.2

人口合理容量

1

、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

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

J

”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

称为是“人口爆炸”

,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

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

、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

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

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

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

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

、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

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

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

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

纳的最高人口数量。它有三个特点:

1

)临界性,

2

)相对性,

3

)警戒

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

并以此作为人口控

制的最终警戒线。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人

口的文化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

、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

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

1

国际迁移:

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2

)国内迁移:是指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

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因而,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是发达国家历史上......余下全文>>

七:求鲁教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