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没关于古建筑模型制作具体施工尺寸的书籍
借助图书来学习只是学习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实际操作,当然如果说楼主只局限与了解一个理论 的话书籍是最好的方法了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余下全文>>
二:想学习明清古建筑,有什么书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 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 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 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pdf 精装 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44、《佛教建筑与地理风水》.pdf
45、《柴泽俊古建筑文集》.pdf【有原书】
46、《陈明达古建筑与雕塑史论》.pdf【有原书】
47、《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pdf【有原书】
48、《建筑考古学论文集》.pdf—杨宏勋
49、《刘敦桢文集》.pdf第一卷
50、《传统灰作基本操作与应用之研究》.pdf
51、《仿古建筑施工实用技术》.pdf
52、《风水理论研究》.pdg—王其亨【有原书】
53、《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pdf—王天【有原书】
54、《古建筑勘查与探究》.pdf—张驭寰
55、《古文物称谓图典》 .pdf
56、《华严寺》.pdf【有原书】
57、《绘图鲁班经》.pdf
58、《匠学七说》.pdf—张良皋
59、《美的历程》.pdf(插图本珍藏本)—李泽厚
60、《麦地里的飞檐》.doc【有原书】
61、《清代匠作则例》.pdf 第一卷—王世襄
62、《明式家具萃珍》.pdf—王世......余下全文>>
三: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科学性?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余下全文>>
四:中国古建筑修复行业现状及前景如何?
修复方案设计和策划是现在中国古建筑保护领域里面相对赚钱较多的部分,但是肯定比不上现代建筑设计和规划。
修复方案设计和策划和现代建筑设计规划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非常注重建筑本身的历史性和文物性,除了一定的设计规划能力还要有对古文献阅读和考古资料整理的能力。
总的来说,这个行业属于朝阳产业,虽然挣钱未必多,但是目前来看能够承接项目很多,由于行业现在刚起步初具规模,不会像现代建筑领域人才饱和竞争激烈,未来几十年内应该会有长足的发展。
但无论如何就像楼上所说,如果是抱着挣钱的目的还是慎入,专业比较辛苦,挣钱也未必如愿,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和理想,毕竟涉及到文化遗产必须非常认真严谨!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五:北京建设大学的古建筑
宋国晓 古建筑学院院长 北京建工学院设计研究院古建艺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宸垣古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古建筑艺术顾问,北京古建艺术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国内外主持过多项大型古建项目,其主持的代表项目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祈年殿建筑群油饰彩画修缮工程,俄罗斯中俄同乐亭工程。2006年12月受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邀请作为嘉宾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古建筑文化高峰论坛,他宣读的《中原古代建筑彩画初探》论文,受到与会专家及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同年出版了代表作《中国古建筑吉祥装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备受世界各国人士的喜爱,古建筑市场也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北京建设大学在国内第一个成立古建筑学院,全面讲授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学院在成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罗哲文、郑孝燮、马炳坚、刘大可、边精一等著名专家的关怀与支持。古建筑学院开设系统的中国传统建筑的课程分别为中国古代建筑保护规划、建筑易学与风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年代鉴定、中国古代建筑木作技术、古代建筑瓦石构造、中国古代建筑彩画艺术、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实践技能相结合;观察自然、认识社会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修养相结合。与北京宸垣古建筑装饰工程公司、北京大正监理、北京中兴公司、北京中瑞昊天等古建筑公司合作,安排了古建筑测绘实习、古建筑瓦石结构实习、古建筑修缮实习、古建筑工程预算、古建筑施工设计等实践环节。我院聘请了国内古建筑行业众多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授课老师,保障了专业知识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聘请的授课教师有韩增禄、铁付德、徐怡涛、万彩林、薛玉宝等知名人士。开设专业本院共开设:中国建筑学、古建筑传统艺术、古建筑彩画与壁画艺术专业,学制四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掌握古建筑的专业理论,古建筑的施工技术,以及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制作的技术,能够从事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装饰等工作,具备良好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较高人文修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去向:毕业学生可以到全国的古建研究院所、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局、装饰工程公司、大型公园管理处、古建杂志社、古建筑保护单位,还可以从事民族建筑设计规划、古建筑修缮、古建筑装饰、古建筑断代、古建筑监理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国古建筑工程勘测、设计、鉴定、修缮、园林规划、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中国古建筑行业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毕业去向:毕业学生可以到古建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局、装饰工程公司、文物事业单位、古建杂志社、古建筑学院,还可以从事建筑设计规划、古建筑修缮、古建筑装饰设计、古建筑监理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中国古建筑彩画及壁画设计、鉴定、修缮;古建筑维修;仿古建筑设计;古建筑装饰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在中国古建筑行业从事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毕业去向:毕业学生可以到古建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园林局、装饰工程公司、大型公园管理处、古建杂志社、建筑艺术学院,还可以从事建筑设计规划、古建筑修缮、古建筑装饰、古建筑彩画壁画断代、古建筑监理与项目管理等工作。
六:为什么欧洲古建筑多为石筑,中式建筑多用木头
跟经济发展,文化理念,建筑技术有关,具体参考一下
www.zhihu.com/question/21301732
七: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
(一).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二).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三)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余下全文>>
八:唐代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为坟,因此比秦汉时的人造巨冢更有气势;陵墓的神道极长,石雕刚健雄伟,数量也较前加多,墓内壁画尤为生动。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体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来解决。各构件,特别是斗拱的构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规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见柳宗元的《梓人传》)。“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中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有楼阁式、密檐式与单层塔三种。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编辑本段木构造型
这是鉴真和尚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从唐代遗留下来的木构建筑在中国已几乎绝迹,只剩下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两处。 唐代建筑的大木柞结构图
唐代木构建筑的风格除了人们众所周知的“以中轴线左右对称”之外,还有什么呢?唐代木构建筑一眼看上去给人的印象是:结构简单,朴实无华,雄伟气派。它的造型特点主要包括: 一、斗拱硕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构建筑最基本的特征,因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较为深远。 二、简单而粗犷的鸱吻。鸱吻就是房屋屋脊两端的一种装饰物,唐代木构建筑的鸱吻一般作鸱鸟嘴或鸱鸟尾状。 三、屋檐高挑。唐代木构建筑的屋檐高挑向上翘起,而且屋檐通常分为上下两层。 四、屋瓦呈青黑色。 五、柱子较粗。唐代木构建筑的柱子比较粗,而且下粗上细,体现了唐朝人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 六、色调单一。唐代木构建筑所包含的颜色不会超过两种,一般均为红白两色或黑白两色。 最标准的唐代风格木构建筑当推日本平城京奈良法隆寺东大殿。
编辑本段建筑技艺
日本奈良唐昭提寺金堂
唐朝单栋建筑在长方形平面中,以满堂柱网双槽平面和内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龟头屋,挟屋等的平面变化。唐朝殿堂各间面阔有两种,一为明间大而左右各间小;一为各间相等。唐代的建筑组群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大型廊院组合复杂,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转角处和庭院两侧又有楼阁和次要殿堂,并有横向扩展的建筑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纵向庭院各一至二组,而在个组之间之夹道来解决交通和防火问题。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种。灰瓦较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质地紧密,经过打磨......余下全文>>
九:中国古建筑介绍
黄鹤楼(YellowCraneTower)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她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钠的交点,正好映和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历史沿革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另一说为江南四大名楼,还包括安徽宣州的谢脁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余下全文>>
十:综合分析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基本类型?
按社会发展史划分和依建筑类别分类,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常用的两种框架体系。我个人对此问题比较感兴趣,出于两方面的认识:一是在前几年教学中,由于与学生的接触,开始感觉到中国古代建筑史现有的框架,在许多方面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所求所思,即使教师科学客观地评价,也无法与他们建立共识,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现有的建筑史框架体系所传授的内容对他们只是一种知识和修养而已,而不能深解其可能推演出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及规律,进而丰富他们的设计思想乃至对创作思维助益。二是我认为,一门学问的研究框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载体化知识序列化和系统化的重要表征,而近十年来,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整体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建筑史所依存的相关学科背景及研究方法和手段都有显著突破。这就促使我思考这样一问题:现有的框架不足和目前的知识背景改变,其突出的特征是什么?能否以此为出发点尝福架构一种新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体系呢?
一
从认识论上看,按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前、中、后期社会的形态和政治朝代进程,来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进行框架,是基于这样一种唯物的理解:“无论从哪方面着眼,建筑都是时代的反映,一部忠实的史录”①。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完整而准确地勾勒出中国浩翰林总的建筑类别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在形象、技术、功用上的特征和兴衰进程,且主要解决了建筑断代和时代风格的“是与不是”的定位问题。如按这种编年史的线形研究,很容易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达到高峰的唐代建筑风格和技术成熟的特色。但是,这种我们姑且称为“编年式”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忽视了建筑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差异与不同步现象。譬如,东汉和西汉在社会发展史上,统称为汉,它们和战国、秦及随后的三国同为封建社会前期,但就建筑自身发展言,东汉较西汉是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形象等诸方面均迅速发展和有大的突破,中国独特的木构技术体系也是在此时成熟的。因此,按一般的社会发展史划分建立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就不能完全揭示出建筑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变革性的标志点。
第二,忽视了建筑在时空上的滞后性。如宋元明三代木构建筑,一般地说,地区的差异常甚于时代的差异。元代南方许多建筑如浙江武义延福寺大殿、上海真如寺大殿等虽建于元代,但却以宋《营造法式》为蓝本,是宋官式建筑的继承者。而同时期的北方建筑则主要表现出取华从简、草率自由的元代建筑构架特色。相反,在明代大木建筑技术重新秩序化以后,山西、四川等许多地区则仍保存元代的简约风格和做法。又如,西汉北方盛行的锦绣包裹构件以示繁华的做法,至北宋被禁止后,于南宋竟在南方兴盛起来并成为风尚②。这都反映出建筑作为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和物质实体,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和影响,远不能用社会发展史的断代方法进行全面地概括。
另一方面,按建筑类别来建立中国建筑史框架,其主要功绩是实用且明确,系统地归纳、总结出各类建筑的型制、词汇、技术特色和风格特征,对于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语言起到重要的作用,且主要解决了建筑型制的“象与不象”的归属问题。对于某些实例的分析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但这种“分类式”的框架体系,也显见一些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
分类式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固有属性。在西方,建筑作为一个抽象的整体,是一门学问。在西方古代百科全书瓦洛的《学科撮要九书》中,建筑乃为独立一项,这就是三学(逻辑学、文法、修辞学)四术(天文学、几何学、音乐、算术)和瓦洛二学(医学和建筑)。但是,在中国古代类......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