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有企业运营能力

一:国务院为什么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以下简称全国国有企业)14.47万户,资产总额85.37万亿元,所有者权益29.17万亿元,在册职工3672.4万人,离退休职工1655.3万人。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9.25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58万亿元,上缴税金3.45万亿元,分别约占全社会工商企业的35%、43%和40%。其中,纳入国资委系统监管的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国国有企业的71.2%、87.3%、80.7%和75.8%。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不断深入推进,走过了艰难的历程。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大体上用了15年时间,通过扩权让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措施,把国有企业引入市场。之后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抓大放小”、困难企业退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后暴露出来的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适应、社会负担重、历史包袱多、企业冗员严重等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主要目标和指导方针,1998年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三年攻坚”,为新世纪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国有企业布局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通过改制、兼并、租赁、出售等方式,国有企业从中小企业层面逐步退出,国有企业的战线大大收缩,布局结构得到优化。二是通过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使5010户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平稳有序退出市场,并妥善安置了职工。三是推动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生产加工行业退出。在39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行业国有企业总产值占比低于10%,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四是一批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至2012年的54家。

(二)政府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政企分开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随着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预算不再安排用于补充国有企业资本金性质的支出,也不再安排资金来弥补企业的经营性亏损,银行也不再为困难企业输血。国有企业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二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出资人职能初步分离。党的十六大确立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重大原则。各级国资委的组建,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的分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国资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三是对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业绩考核、重大责任追究等机制,使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得到层层落实;建立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企业负责人薪酬的制度,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加强职工收入分配调控;加强产权流转监督,形成覆盖全国的国有产权交易监控平台,从制度上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强化财务监督、外派监事会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和巡视监督......余下全文>>

二: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试论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摘要 本人论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国有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综合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的要求,急需研究解决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综合效益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能否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看它是否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是否拓展了发展空间,具体体现是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上。不可设想,一个效益不好乃至亏损的企业会朝气蓬勃。经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唯一选择,其内涵是取得利润。利润是生产经营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利润越多,效益就越好,企业的活力就越强,否则相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买方市场形势下,企业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一业为主,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就有可能增加和拓宽利润来源渠道,企业的效益就有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定和比较有把握的基础之上。

1.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结构调整的进程。调整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

和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目标,离开效益去谈调整是盲目的,不切实际的,必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只有坚持按照市场需求去调整结构,才有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同消费层次已经形成,消费者对商品的品种、质量、包装、款式和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搞好主业的生产经营,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才能取得好的综合经济效益,锦上添花。 2.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办好企业,搞活企业,必须依靠广大员工,调动其积极性,除了组织学习,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外,必须在经济利益上予以充分考虑和注意,具体地说,就是员工收入应随着生产经营的发展和扩大而逐年增长,这是稳定员工思想,激励上进的重要条件之一。“国强民富”,包括广大职工也应富裕。有条件的企业应让职工先富起来。而做到这点,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包括开展多种经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企业有了经济实力,就有了改善职工生活的前提条件,“富起来”才有可能逐步实现。

二、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方法和途径 1.认真抓好主业的生产经营

主业是企业主要的、基本的业务或产品(商品),一定要认真抓好,

但主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变化。调整是绝对的,不调整是相对的。不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或且是别的企业,都是一样。在一般情况下,搞好主业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来源。怎样搞好呢?突出的,一是抓品牌,争创名牌,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好的品牌是无价之宝,要有创新精神,有追赶时代潮流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创新才能出好品牌、名牌;二是抓好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使企业产品在市场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三是抓好产品质量,以质量为中心,有了质优价宜的产品,企业才有竞争力;四是切实重视营销,加强市场调查,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改进经营策略和经营方式,注重企业整体策划,千方百计加大开拓市场力度、扩大销售。目前产品(商品)有市场,效益好的企业要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产品没市场的要按有关政策实行停产、转产,搞别的产品或别的行业。

2.大胆开展多种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余下全文>>

三:如何提高企业资产运行效率

一、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余下全文>>

四:面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哪些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竞 争力低下的根源在于经营效率低下,因此,有必要对国有制 企业体制方面的内在缺陷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国有企业经营 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端。

进一步推动中国国有企业的总体改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的重点。

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以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通过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中国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企业制度不健全,不仅缺乏能够覆盖所有部门与人员、渗透各个领域与环节的管理制度,还缺乏针对生产经营的自我约束与事前防范机制;第二,企业制度缺乏有效性,一些制度存在着明显漏洞以及与现实脱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制度的执行性与可操作性;第三,企业制度缺乏系统性与协调性,既没有考虑各个部门的特点及相互间的联系,也没有注重与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第四,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对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检查,影响企业制度的修订与进一步提升。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应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继续推进公司股份制改革,优化企业国有控股比例,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加强内部约束,规范股东行为,提高企业运行的灵活性与高效性;第二,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董事会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加强董事会内部的制约与均衡建设,强化对董事会的综合考核与评价管理;第三,建立领导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以及同一类型国有企业中不同层级的领导人员,确定不同的领导人员选拔、激励与约束机制;第四,实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公司经营绩效及劳动生产率相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保证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效率性、激励性与约束性;第五,深化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综合运用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人员选拔方式,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保证员工合理流动机制的实现。

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国家在产权的基础之上,为了达到提高国有资产营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目标,以资产占有者与使用者为对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中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作用影响较弱的管理体制,因此,存在着产权不清、结构封闭、以及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应在以管资本为主的前提下,重点从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资本授权经营体制、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及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四个方面进行。第一,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在明确出资人的职责定位与监管边界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监管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的监管由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第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努力探索合理有效的经营模式,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完善国有资本布局,以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第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国有资本布局,鼓励国有企业进行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国际化经营,通过增强资本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第四,建立健全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系,规范监管制度,制定企业国有资产基础管理条例,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率。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指国有资产的出资、管理、经营者,由于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而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行为。中国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不仅面临着因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国有资产评估的缺乏或低估而导致的交易性流失,还面临着因受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盲目性与低效性等弊端的影响而导致......余下全文>>

五:如何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和监督

(一)改进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变绝对集权为合理分权 按照党中央规划,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根据国有企业的特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产权结构和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改变国有企业的单一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尽快建立起完整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制衡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从这个发展方向看,今后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完善必须把握好以下的环节:一是切实发挥股东大会权能。股东大会的构成应当保质保量,既能体现股东意志,又能确保有效行使监督的权力。二是优化董事会结构。确保既要有内部董事,又要有一定数量的外部董事,以强化董事会的效能。外部董事主要由国有资产代表、法人持股机构代表和有关专家组成。建立独立董事制度,保证董事独立发挥作用。三是选好总经理。总经理是处在执行层的权力最高峰,握有直接经营管理权,在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中起关键作用,其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如何,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国有企业选聘总经理,要注意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董事会依法用人结合,坚持德才兼备,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不断拓宽选人渠道。四是进一步强化监事会职能。

(二)改进国有企业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

党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不能弱化,要健全和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使企业党组织切实做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实施,防止、减少企业决策失误,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作用。在企业内部,特别要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民主集中制度。凡属企业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都要集体研究决定,企业员工都要有相应的知情权、审议权,不准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同时,还要制定出企业管理层向党组织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制度和定期召开企业领导人民主生活会的制度,通过以上种种党内监督措施的实施,使企业管理层随时臵于党组织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之中。

(三)改进国有企业监督环境,鼓励职代会、职能部门等参与企业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要加强职工民主监督,建立职代会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员的制度,并把民主评议的情况作为对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大力推进厂务公开,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的作用,使职工真正当家作主,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充分发挥出主人翁的作用。 同时,要尽可能提高企业人事、财务、经营、审计方面等职能部门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监督合力和相互制衡作用。

(四)建立企业内控机制,发挥企业自我调控机制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臵多在企业内部,并直接对企业管理层负责。这一制度安排,往往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的丧失,使内部审计范围难以触及管理高层的决策,难以做出客观的职业判断。因此,必须改变内部审计机构向企业经营者负责的局面,今后可以通过向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来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只有这样,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二是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通过经营业绩来约束经营者,可以使企业的监督方式变为经营者比较容易接受的考核形式,认真执行将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有很大的警示作用和约束作用。但目前看来,已建立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有待完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还有......余下全文>>

六:如何理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4)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富余人员分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

(6)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高中政治为什么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

(1)党的十五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 3年目标

的基本实现,不仅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国有企业改革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为

新世纪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到 2010 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

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

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

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2.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意义

(1)世纪之交,和平和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

综合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主导因素。我们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

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就必须不断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

(2)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从总体上增

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要同国力和社会承受力

相适应,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3.十六大报告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政策

(1)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一步按照十五大以来确立的有进有退,有所

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方针,对国有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能改制的就改制,能合资的就合资,

能拍卖的就拍卖,把国有经济集中到最有利于发挥其功能和功效的地方。

(2)进一步推进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

业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3)积极探索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促进政企分开,进一步增加国有企业的活力,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增值能力。

(4)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5)淡化对国有企业过多的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6)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

活国有中小企业。

4.对国有经济布局要实行战略性调整

(1)调整的必要性。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明

显进展:一是国有经济的战线已经明显收缩。二是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基础性领域和大型企

业集中。但是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相比,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还不尽

如人意,突出表现在国有资本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并没有能够根本解决,不适应日趋激烈的

市场竞争。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必须继续

从战略上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增强其竞争力和控制力。

(2)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主要工作:

①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实现其控制力不

仅仅在于数量,更重要的在于素质和竞争力。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

现,更要通过股份制来实现。

②从战略调整国有经济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

......余下全文>>

八:如何全面深化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1)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法规范的企业制度,它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它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

(2)分类指导,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出发,“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抓大”就是抓好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体现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扶优扶强,提高它们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使国有小企业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3)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4)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把改革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技术进步,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形成面向市场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机制;切实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努力探索符合市场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并实施再就业工程。为加快国有企业的改组和调整,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富余人员分流,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党和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和安排好下岗职工的生活,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

(6)推进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配套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城镇住房公积金,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九: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实践,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是适应经济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新形势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积极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加快,产权流动和重组更加频繁,企业的产权所有结构也会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客观要求对国有资产的监管要从管企业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出资人到位履行职责。

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是适应新形势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必然选择。现行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是指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一定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授权给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控股公司,由他们进行持股,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产规模快速扩大。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和证券化趋势明显、流动性增强,对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同时,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收益率低下也暴露出授权经营体制的缺陷。参考国内中金公司金融资本运营模式和国外新加坡淡马锡资产管理公司模式,通过划拨现有国有企业股权组建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即以资本运营为主的公司形式,运营的对象是持有的国有资本(股本),包括国有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中国有股权,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既可以在资本市场融资(发股票),又可以通过股权产权买卖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公司运营强调资金的周转循环、追求资本在运动中增值,运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兼并或分立、成立合资公司、公司制改建、培育上市公司、产权转让置换等,通过这些资本的运营,使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决定》还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投资融资和项目建设为主,通过投资实业拥有股权,通过资产经营和管理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履行出资人职责。

国有资本职能定位不清晰,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是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2010年,70%以上的国有企业仍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商贸服务及其他行业,不利于发挥国有资产在提升国家能力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中的特殊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决定》强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这就明确了国有资本的职能定位,对国有资本的布局也划定了清晰的范围。

十:如何在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与企业经营相结合

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确立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党的地位、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才能使企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地发展,才能把国民经济建设搞上去。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实践中,在企业工作重心转为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党组织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来体现其政治核心作用,已经成为国企党组织所面临的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   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   党管理干部是我国干部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具体体现,是一条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也是实现党对企业领导的一个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中规定:“党要加强对干部工作的领导,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推荐和管理好重要干部,指导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做好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这些党管干部原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样适用于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党组织在干部管理中的主要责任是负责各级干部的培养、教育、考察、监督和管理,发现和推荐人才。企业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的干部政策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选人用人要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坚决反对那种唯文凭论和年龄上的“一刀切”的做法。选拔与使用干部主要看其表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把工作业绩放在突出的位置,思想作风的好坏、工作能力的高低,贡献的大小和工作责任心的评价,主要通过工作业绩来考察。大胆起用表现好,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   二、建立科学的决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企业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无不同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联系,无不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命运。企业党组织要有效地履行监督的职能,就必须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讨论与决策。这是国企党组织发挥政治领导作用的一条重要职责和基本途径,是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实现企业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推进企业沿着健康轨道发展的有效制度和措施。决策前,企业党组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组织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形成党组意见。决策时,要重视决策程序的控制,保证决策制度的落实,党员董事要注意体现党组织的意图,引导和推动会议形成正确的决策。决策后,党组织要组织发动广大党员群众认真贯彻落实,要及时了解和反馈决策实施情况,加强对决策的监督,及时纠正偏差,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因决策失误可能造成的损失。   三、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抓好廉政建设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抓好干部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蔓延,确保企业的经营方向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党组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党组织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政治领导作用的重要途径。企业党组织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对各级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切实把企业的党风落到实处。党组织要经常性的进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其内容,使广大干部、党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在预防的同时,还要制订一些内容具体、有可操作性、有细化、量化标准考核要求的领导责任制与议事办事规则,做到从制度上防止腐败。如果一旦发现有腐败行为,要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对当事人轻者批评教育,重者按党纪国法严肃处理。   四、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基层......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