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四个儿女现状

一:董竹君的女儿们为什么个个都离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不久锦江饭店即在大世界畔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开张,掌柜的就是董竹君。开始的时候格局真是很小,只有两开间门面,不过是楼上有许多仅容一个桌面的小间。如果仅仅是一家普通的酒家开业,那在当时的上海也实在算不得什么新鲜事。可是它的老板娘董竹君却是位传奇性人物,其身世和画家潘玉良及张伯驹夫人潘素相似,颇具才华,又善交际,和上海新闻界很熟,在未开张前已被广为宣传。

许多年过去了,锦江饭店已经随着上海的发展淹没在高级饭店的丛林中,但是董竹君和她的传奇故事却仍然在这个丛林中亮出一点秀色来,不为世俗所掩盖。锦江饭店在今天或许已经归于平淡,但是董竹君仍然是上海女性自立自强的一个典范。

三个条件的婚姻

董竹君1900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穷苦家庭。父亲是拉黄包车的人力车夫,母亲是给人家做粗活的娘姨。在她13岁那年,由于家境贫困,父亲病重,万般无奈,只能向长三堂子(妓院)老板借了300元钱,条件是将董竹君抵押在妓院里两年,但是卖唱不卖身,只陪客人清谈。在当时的上海,这样的人称“小先生”或“清倌人”。小先生长大以后正式接客了,称“大先生”。

长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楼,是指豪华精致的妓院,又称书寓。书寓里的姑娘称女校书,又称艺妓,懂得琴棋书画。

长三堂子这种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这不是老板心善,他们的目的是要等姑娘卖唱红了,接客时才能开出高价。这是老板的经营之道。

由于心情抑郁,幼小的董竹君从来不笑,就连照相的时候也满面愁云。客人们给她的绰号是“不笑的姑娘”。但是她有自己的长项。她天生丽质,嗓音又好,水牌总是写得满满的。一张局票唱一曲,堂子收一块银元。第一天晚上就有30张,后来逐日增加,客人不断,她成了青楼老板的摇钱树,经常要唱到嗓子嘶哑。

不过在那个烟花遍地、人心不古的年代,许多的客人只是慕名专门来看她。虽然不唱,但是每天上下楼不计其数,等客人走了,她也累得两腿酸麻、精疲力竭。

堂子里的红姑娘有专门的人伺候,为她们梳头打扮。董竹君身边也有一位姓孟的、颇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经常给董竹君讲青楼女子的悲惨命运。她还告诉董竹君说,妓院不会放掉她这样的红姑娘,即使抵押到期,老板也不会轻易放手的,他们会利用黑社会的势力,让你回不了家。多少姑娘都是被妓院榨干了血泪,年老色衰,最后流落街头。即使是从良,当有钱人家的小妾,也会因为出身青楼,在家庭里没有地位。

这位姓孟的女子还经常告诉董竹君,要尽快找一个好人,在接客以前嫁出去。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里。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命运,暗暗地等待机会,跳出火坑。于是她开始仔细地观察那些来堂子里的人。

可是这个地方好人太少了。偶尔会有革命党青年为避风头到这里来聚会。他们高谈阔论,使董竹君明白了不少道理,从内心佩服他们的救国志向。

1911年的辛亥革命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袁世凯窃取大权,暗杀了新党领袖宋教仁。大批革命党人遭到镇压,被迫转入地下,继续筹划讨袁的二次革命。现在上海的福州路就是当年上海红灯区的四马路,是当时革命党人经常出没的地点之一。灯红酒绿的妓院是他们举行秘密活动最安全的地点。

当时的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时是这里的常客。他早年留学日本,后来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以新军军官身份领兵起义,被推为革命军总指挥,为实现中国内地的政治变革立下了赫赫战功。

于是,传说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了。在这个嘈杂的花街柳巷,夏之时与少女歌妓董竹君相遇了,她的容貌和歌喉令夏之时怦然心动。面对着这个身材高大、英俊豪放的革命志士,......余下全文>>

二:夏之时的婚姻子女

夏之时一生前后有三位夫人。夏之时原配夫人阎氏,1913年病逝,育有一子,夏述禹。第二任夫人系20世纪传奇女性董竹君。董竹君,江苏省海门市人,出生在上海,是一个洋车夫的女儿,早年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了夏之时,进而跳出火坑,结成伉俪。婚后,随夏之时踏上了去往日本的旅途。在日本,董竹君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还在家读完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 后来,她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锦江饭店品尝香酥鸭子。解放后,董竹君将饭店无偿捐给了人民政府,后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生前著有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著名导演谢晋以其经历拍成了电视剧《世纪人生》。1929年,分居五年后,董竹君在上海与夏之时正式签署离婚协议 。她只提出了两点要求:其一,夏之时不要断绝抚养费;其二,一旦她有个三长两短,请夏之时念气情分,培养四个女儿大学毕业。但是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还强迫其交出孩子。董竹君予以拒绝 。第二位夫人董竹君,两人1914年在上海结婚,1929年分居,1934年在上海离婚。育有4女1子。长女 夏国琼 1917年出生(美国籍)次女 夏国琇 1920年出生(已过世)三女 董(夏)国瑛 1920年出生四女夏国璋1922年出生 (美国籍)一子 夏大明 1926年出生第三位夫人唐则吾,1939年结婚,育有一女,夏国琪。

三:董竹君的个人生活

四川是个封建意识很浓厚的地方。长女出麻疹时,她腾出一间房子,进行消毒后放两张床,日夜看护40多日,直到女儿完全康复。丈夫对此很不高兴,认为她不该为了一个女孩的病对其他事情全然不顾。她初到上海时生活很苦,住在一间小屋内,但她带了女儿每天把房间擦洗得干干净净,连楼梯过道也不放过。她的女儿们也因此养成了注重清洁卫生的习惯。她从四川毅然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女儿的教育。丈夫认为;女孩子无需多读,她却认为必须让她们受高等教育。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她带着女儿独闯上海滩,即使在穷困得靠典卖衣物度日时,决心仍不动摇。董竹君在上海东借西凑,又到菲律宾去招股,办起了一家纱管厂。厂务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个女儿送到苏州一家教会学校的附小寄读。她知道教会学校教学比较严格,但又怕孩子们们受帝国主义思想毒害,所以紧紧抓住了放“风筝”的线。每逢周末、假期,就给她们讲些人生和爱国的道理,找些进步文艺读物给她们看,要她们学做家务、热爱劳动,培养她们善良热诚、助人为乐、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还让她们多接近大自然,养成胸怀开朗和爱美的兴趣习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儿女的中心内容。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学校演讲,题目是《上海文艺之一瞥》,她就带了四个女几去听,明知她们都听不懂,但为了让她们在进步思想的氛围中受到熏陶,还是让她们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听着。回来的路上孩子们不断地问七问八,做母亲的心里特别高兴。她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让只有12岁的女儿从上海乘火车去南京,送一笔钱接济一位亲戚。但当孩子到达南京下关时,城门已经关紧,她不敢乱花钱,就在城门脚下睡了一晚。女儿回来告诉她这番经历时,她既觉得心疼又感到高兴。 她常说孩子是洁白无邪的,决不能让“风筝”断线,迷失了方向。女儿在外地读书,她书信不断。一次次教育她们:为人做事要有责任感,要光明正直;处理事情宜感情通过理智,对客观事物应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观,切忌任性……她在锦江饭店当女老板时,决不让孩子们随便走进店里;她自己要会见朋友,除非是进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让到家里来,只有在锦江会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防止孩子们沾染十里洋场的社会恶习。真可谓用心良苦。她的心血没白费,五个儿女个个成材,也个个敬重母亲。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