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活动流程

一:祭祀活动主要形式和过程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423),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记载,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对炎帝的祭祀,始于黄帝。《路史??后记》云,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黄帝以降,历代踵事增华,崇祀有加。《通典》载:虞舜祀五帝于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岁终“礻昔 先啬”,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农。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汉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晋袭旧制,郊祀五帝。“后周宪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其先炎帝神农氏配五帝,天文并从祀”。唐初,定令每岁冬至祀圆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宝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庙,五帝置一庙,有司以时祭飨”。唐宋以后,炎帝神农之祀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但是,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权中心所在地进行的。

陵寝之祭,不知眆自何时。《通典》说:“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代,始起寝陵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称寝陵”。《史记??封禅书》云:元封元年(-110)汉武帝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园寝。据此,陵寝之祭,当是汉代后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处南方,远离王权中心,但陵寝之祭,却不晚于汉代。《路史??后记》载:炎帝神农氏“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郡国志》云,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世纪》云,神农葬茶陵。《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尝奉祠焉(有唐代旧记)。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敻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属荆楚,汉属长沙郡、长沙国达180年。有的研究认为,长沙因之得名的“万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说尚待考证。但汉高祖五年(-202),以陵名县,设茶陵县(炎陵县古属茶陵)是可信的。《路史??后记》这段话明示:在炎陵县炎帝神农氏,古有陵,汉有祀,唐奉祀,宋修庙。

宋代,炎帝陵寝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尝中辍,明清两代更趋频繁。现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国期间,县府有春秋时祭或应县民之请,举行禳灾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于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后,由于多种原因,中断40余年。1986年,炎帝陵修复。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炎帝陵。现已形成重阳节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节由县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60余次,前来祭祖谒陵的海内外人士达300余万人次。

至于民间祭祀,更是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祭祀时间随各地风俗而异。在南方,有源于蜡祭的春节祈福;清明、冬至扫墓祭祖;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粮初上的“尝新”之祀;遇有自然灾害的禳灾之祀等。

一位远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寝陵,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随时代不同,文化形象之异,具有更深的意蕴。

(一)作为五帝之一。

成书于东周早期的《周礼》有“祀五帝”和“兆五帝于四郊”之说,但未言其祥。《史记??......余下全文>>

二:求祭拜仪式流程

祭天

祭地

祭祖仙

净身

净业

净土地

香,花,灯,油,水,水果,烛,香炉,火柴,祭桌两张,组成品子形,高底错落,适量花蓝,果蓝。馒头,素点心若干。

建议上全素供,以茶代酒。

红纸,牌位,杯,盏,碗,筷,条幅

金银锡铂纸宝若干,搭好黄表纸若干。鞭炮。

另须准备致辞一份。

参考资料

http://www.woosee.com/yixintan/jibaiguiyi/sanshengdanchen.htm

三:古代祭祀的习俗和流程是什么,想要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以欧洲古代各国用活人祭祀过程为例:

古人相信宇宙的一切都由神来掌控。因此人们通过祭神的活动来祈求神灵赐福。每当祭神的时候,人们拿出贵重物品作为贡物,有的地方甚至用人的生命做贡品,以表示虔诚。

深夜,在一个怪异的青铜制巴力像前,有一大堆烧得烈焰熊熊的柴火。500个儿童作为献给巴力神的祭品,一个个可能事先已割断喉咙的孩童,先被放在神像伸出的双手中,接着掉下火堆在烈火中烧成焦炭。

祭礼进行中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戴上面具的舞者与具有权势的祭司一齐主持祭礼,那些牺牲子女作为贡品的父母,则必须站在一旁眼睁睁的观看,还不准流一滴眼泪,因为用子女做祭品献给神是一种特权,不是一般父母可享的,这种光荣只赐给最高贵的家庭。

迦太基被罗马人摧毁前约200年,经常举行焚烧童男童女的祭礼。腓尼基人是迦太基人的祖先,据说他们在建立迦太基前就已有了祈求丰产的独特祭礼,希望上苍赐福、五谷丰登、子孙安康。

迦太基贵族往往以奴隶的子女替他们自己的子女送命。后来,迦太基在与罗马的战争中连连战败,迦太基当权者认为是欺骗行为触怒了巴力神。所以,戴奥多勒斯宣称,阿格多克利斯见到的那次祭礼是迦太基的贵族为了赎罪,用自己亲生子女烧焦的尸体祈求巴力神息怒。

一座不高的祭台,两侧向下倾斜,形状犹如屋顶,作为祭品的人牺被放在祭台上,四肢捆绑着,使他受痛时无法反抗或者逃跑。接着,人们将火堆点燃,并用炽热的烙铁灼烧人牺,迫使人牺在祭台的两侧斜坡上痛苦的上下翻滚,这种痛苦的挣扎被认为持续的时间越长越好。次日,人牺尸体上的肉就被一片片地割下来。

孔德人一般在重大场合或者每年播种前的节日举行人祭仪式。距祭神还有10天或12天时,人牺的头发被剃去,全身涂满油膏、酥油和郁金根粉。接着举行一连好几天的宴饮狂欢。狂欢结束后,人祭仪式开始,在音乐和舞蹈的伴随下,人牺被带往离村落不远的“默利亚树林”,这是一片从未砍伐过的茂密丛林,专为举行人祭仪式。

人牺被绑在一根木柱上,全身再一次被涂上油膏、酥油和郁金根粉,并戴上花环。众人一边围着他舞蹈,一边祝告大地:“女神啊,我们向您献上这个人牺;愿您赐予我们良好的气候、丰盛的庄稼和健康的身体。”在此期间,人们争相争夺人牺身上的装饰品——花朵、郁金根粉,乃至一滴唾沫都成了宝物,因为他们确信人牺身上的装饰品具有巫术作用。

人牺再一次被涂上油膏,然后每个人都蘸一点人牺身上的油膏,抹在自己的头上。有些地方,人们还带着人牺走遍各家各户。众人或者拔人牺的头发,或者要人牺在他们头上吐唾沫。这时人们既不能捆绑人牺,又不能让他反抗,所以往往将其手骨折断,有时甚至将其腿骨折断;最好的办法是用鸦片麻醉人牺,就不用采取这些措施了。

处死人牺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除用烙铁慢慢灼死外,还有将人牺绑在木象鼻子上处死的方式,即木象绕一根大木柱旋转;人们在四周围绕,等木象鼻子转到自己面前时割一块人牺的肉,这样一刀一刀地将人牺剐死。最通用的方法是将人牺绞死或者挤死:一棵大树在中间劈开......余下全文>>

四:祭奠烈士仪式流程!

1.讲述生平事迹 2.歌颂烈士 3.祭奠默哀 4.代表发言 5.家属发言

五:动土开工祭祀仪式流程

第一项 宣布仪式开始

第二项 祭拜各路神仙,主要是山神、土地神,请XX和施工方代表点燃香烛,上香敬奉美酒和祭品;

第三项 请XX讲话,宣读祭文;

第四项 集体祭拜各路神仙,主要是山神、土地神;

第五项 颂土地、山神,祈求开工大吉、平安吉祥;

第六项 XX和施工方代表挥锹动土、施工;

第七项 鸣炮、洒酒。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开工后顺顺利利,但是祭祀是要让神灵知道的,只有烧好的香,才能与神沟通,因为香是与神明连接的桥梁,

只有自己的祈福愿望送达给神明,才能求得神明的庇佑保护,可以到无相铜炉为开工请几盒祈福香或者平安香的。

六:古代祭祀的习俗和流程是什么,想要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

原始时代,人们认为人的灵魂可以离开躯体而存在。祭把便是这种灵魂观念的派生物。最初的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人们用竹木或泥土塑造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日月星辰野兽等神灵形象,作为崇拜对象的附体。然后在偶像面前陈列献给神灵的食物和其它礼物,并由主持者祈祷,祭祀者则对着神灵唱歌、跳舞。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七:祭祀礼仪的概述

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明制,凡社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岳镇海渎、帝王陵庙,皆同释奠礼,州县皆然,则凡祭祀先贤、先烈,皆应仿此。释奠之义,乃是追摹先哲,故尽诚而已,无酬酢、祝嘏之幸,是祭祀中最为平正者。此仪程,为大明正统元年礼部颁布,其具体载在李之藻先生《頖宫礼乐疏》中,礼乐皆全,各地可仿行之。鉴于民间设施不齐,仅罗列大纲,以供参考。 斋戒:民间行礼,以释奠至圣先师为大,散斋叁日致斋二日。其馀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若书院学堂开馆,拜师收徒结拜之礼,一日可也。礼,散斋在家,斋必变食,居必迁坐;致斋在斋宫。今不能别,但致斋日当更严格。1、不食荤腥,不吸烟(一时做不到也要注意口中不得有烟味),不饮用、食用、使用任何带刺激性气味的东西。2、不参与丧事。不去污秽的地方或做过度劳累的工作。3、可食鱼肉但不可超过素菜,且肉必须新鲜。4、可饮酒但不得稍醉,不得饮用口气大的烈性酒。5、克制食色之思。不聼音乐。6、叁日必洗头,五日必沐浴。7、确保饮食健康,不食用、饮用、使用来路不明之物。8、如有病且有损威仪(如感冒腹泻抽搐),行礼不参礼,可观礼,不得耽误治疗。9、若一时不能习惯(如烟瘾太大),可於散斋日递减,致斋日遵行,行礼前日必恪守。民间推荐献官、执事用玄端、深衣,舞乐生用深衣或襴衫,观礼者汉服。盖深衣,礼服之微者,行礼燕居,古今上下所通用也。明礼舞乐生虽用红衣(尚色也),但亦以深衣为正,则深衣行礼舞雩,未悖明制。玄端周制为亦燕居祭祀,上下通用,到明朝复兴,嘉靖年间为品官所用,明末则放任民间,成为儒服。 一、 人员献官: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如果有配位,设若干分献官。位置在南,面向神位。但如果场地南北窄,或者不敢直面,则立於东侧,不得立於西侧。献官是行礼的主体,必须注重礼容。按照周制,侍奉於尊者当趋进,是为堂下碎步跑,堂上脚后跟不离地趋,此是礼之本也。但明制似乎无此规定,盖是献官有所威仪,亦区别于执事也。今日行礼亦当庄重为要,宜从明。务要稳重而不失虔敬。执事:引賛,为每一次献爵的献官设一位引賛(人不够可省略)。捧爵者,每坛位一位。捧帛者,每坛位一位(人不够可以捧爵者兼任)。读祝。司洗(献官洗完供巾)。司樽。乐生,舞生。位置以接近其工作为要。以上是协助行礼人员,他们的不为礼容,捧物则求稳,其他转移执事,应趋走,减少先哲等待时间。古制除家礼妇人不参与,今日若执礼,则应从家礼例,女子立於西阶下,男子在东阶下。女子西阶下盥洗(男女不同巾栉),升自东阶。为女献官配女执事,若没有,则递送时应以盏盘,以免接触。参礼者:古代祭祀只为致敬,程序中不需要人人各自为礼的。但今日行礼,参礼者多,则一律分男女立於南侧,男在东侧,女在西侧,随众官具礼即可。观礼者,不作威仪要求,在参礼者之后。二、流程从最简单情况说,必须完成:迎神(通过四拜)-献爵(叁献,一献也可)-辞神(四拜)-饮福散胙。三、祭祀过程①斋戒,读古人言行,以思其人。②就位。陈设完毕,献官、执事行四拜礼,盥洗,就位。执事焚香。如果有牲牢之献,瘗毛血。焚香是迎神於阳,瘗(埋也)毛血,是用阴物迎神於阴。先人以人死之后魄属阴,归于大地,而魂属阳,则无所不在,故祭祀於阴阳皆有所沟通。今天瘗毛血是无法做的,可以先在一旁土地上酹......余下全文>>

八:孔子庙的祭祀活动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中国的皇帝每年均会祭孔。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清代,顺治皇帝定都北京,他在京师国子监立文庙,内有大成殿,专门举行一年一度的祭孔大典,并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读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民间也有祭孔,直至中华民国结束统治大陆时期。公元1949年,中共政府在中国大陆建立职权以后,基本取消祭孔活动,被有些人认为是去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搞批林批孔的运动,祭孔视为封建迷信而被禁止,很多孔庙的文物古迹都被破坏。因此,很多祭孔的仪式,舞蹈很少有人知道。直到1984年,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以后中国其他地区陆续开始祭孔的活动。

九:祭祖的时候有什么流程呢?

正式、隆重、大型的祭祖仪式,流程规矩都是非常多的,在古代,皇族祭祖祭天都是超级大事,要有一大群工作人员忙很久,有些部门主要工作就是筹备祭祀相关事宜,可见有多么复杂。在现实中,由于很多人离家在外,想回去祖坟一趟也不容易,有祖宗祠堂的家族也很少,聚集一族老小共同祭祖的话,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现代人祭祀祖先,可在家里以酒席前先让祖先享用的方式表达“追养继孝”之心。事实上,在家祭祖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但是,这样祭祖与前面说的正规祭祖仪式相比,在规模、流程、规矩上都有些不那么完美。所以,有一些网络上进行的祭祖仪式就相继出现了。就像在家里敬排位,或者在祠堂里一样,有些网页可以建立“纪念馆”,高级一点的,比如慈恩天下这样的平台,可以建一个【天园】(大概有点类似于祠堂的意思了),因为是安装客户端的平台,效果就比网页真实很多,用户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世界。安排好的各种仪式按照都是流程下来,对用户而言,这样的祭祖仪式方便而又不是隆重,效果还是不错的。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祗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死者而写的哀悼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多用于哀悼死者。新时代,大兴科学,破除迷信,应该反对,但是用于哀悼死者还是可以的。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就应该以真挚的感情与质朴的风格写作为好。 祭文是读给人听的,特别是给死者后人听的,所以内容以表彰死者功德为主,并要通俗易懂。旧时写的好的祭文,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多为亡亲亡友而作的追记、生平,称颂死者,念起来如哭如泣,如咽如诉。如袁枚的《祭妹文》。 祭文的书写格式:开头人们写祭文,习惯以“维”字开头。“维”是助词,作发语词用,无别的意思。祭文以“维”字开头后,紧接着即言明吊祭文时间及祭谁,谁来祭。这是开篇明义,首先要点明的问题。 内容祭文的内容必须简短,语言必须精炼,要以简明扼要之词表达悲哀况痛之情。—般祭文以二三百字为宜,切忌拖泥带水。过去的祭文,语言均押韵。可—韵到底,也可变韵——即押两个以上韵。 结尾祭文用“尚飨”一词结尾。“尚飨”是临祭而望亡人歆享之词。尚,是庶几,希望也;飨,设牲牺以品尝也。 祭文的格式内容: 1.标题。写成“祭×××文”、“×××”表示死者的辈份或与生者关系。 2.“维”起。 3.死者逝世的情况。 4.祭奠人。 5.死者生平及事迹。 6.表示哀痛之情。 7.结语用“伏食尚飨”。 示例:祭祖父文。 维: 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致祭于先祖父德享老大人之灵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以上是在网上收集的,总得来说,祭文还是比较难写的,不但要情真意切、符合规矩,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也要非常高(参照祭文范例自己感受。。。)。楼主这样自己写祭文恐怕会非常辛苦。......余下全文>>

十:民间祭祀祖宗仪式拜托各位大神

民间祭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农业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余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成为历次政治改良和思想批判的目标,长期被排斥或废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渐起,传统祭祀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爱乡、倡导忠孝、追慕先德、发扬祖业、共勉向善、团结族群、消除内耗、增进亲情等多种优良功能和作用及道德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各地民间祭祀活动名目繁多、屡有举办,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着特殊作用和积极意义。 祭祀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先贤的追思,从上古时代以来,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祭祀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敬天祀祖的仪式化形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相沿传承下来。 随着人类社会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祭祀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发展,所担负的功能也不断延伸,在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沟通人神关系,最终落实到调节社会人际关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祭祀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 传统民间祭祀历来兴盛。祭祀的对象有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民族始祖神,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乃至家族先辈。全国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县县有名人先贤祠,村村有宗祠支祠,而对祖先和杰出人物的祭祀又是其主体。 民族始祖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帜,也是民族种姓的象征。由于民族传说的神化,民族祖先一般都成为神人或圣人。对名人先贤的祭祀是祖先崇拜的延续,是英雄崇拜或伟人崇拜的体现。这类祭祀对象往往带有厚重的道德内涵,如仁义、忠诚、超常的智慧和能力,是人们向往的楷模。如遍布全国并广及海内外华人共祭的孔子和关公,被尊称为文圣和武圣。他们在人们长期虔诚的祭拜中,渐渐由人而神。其他对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如鲁班、华佗、岳飞等均是地域性或行业性祭祀的惯例。名人先贤往往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他们生前的事迹,死后的英名,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崇拜,更为后世子孙所自豪。因此他们的祠堂,后来多演变为宗族祠堂。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家”、“祖”、“根”的象征。海内外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具有极强的宗亲的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是民间祭祖的典型代表。 家祭在不同时日有不同的祭祀内容。一般而言有元旦祭龛、朔祭祖、祖先诞辰祭祀几种。古代礼制规定“一岁四祭祀”,即“岁朝也,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由于灵魂观念和儒家“孝”的伦理道德,人们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维系和稳定家族、宗教,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非常有利于宗族和睦和社会和谐。传统祭祀的命运在中国开始现代化的进程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传统祭祀曾被视为“封建”、“落后”,受到猛烈攻击,几近湮没。但是,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并没有消失,因为它植根于人民群众血缘亲情的天然联系之中,与人的生命同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宗族观念的民族,合亲尊祖、衍德崇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传统美德。传统祭祀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民族经济逐渐振兴。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思与总结百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传统祭祀由于它富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积淀和陶冶国人的优良伦理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功能,......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