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君词陈昭的
陈昭《明君词》: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赏析:昭君出塞担负的是一桩政治使命,国家以她出塞和亲保得安靖,朝臣因她出塞显得无能; 她情比金坚、命途多舛,但她贞心不改志节不移。本诗着意抒写的是昭君远嫁的乡国之思。歌咏的是王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二:关于王昭君的诗
鲍照的《王昭君》:
既事转蓬远,心随雁路绝。
霜鞞旦夕惊,边笳中夜咽。
北周庚信的《明君词》: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
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
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
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李白的二首《王昭君》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颜。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元代诗人虞集
天下为家百不忧,玉颜锦帐度春秋。
如何一段琶琵曲,青草离离永未休。
白居易的《王昭君》
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一》: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睿的《解昭君怨》:
莫怨工人丑画身,
英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
只是宫中一舞人。
张翥 《昭君怨》
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却胜汉宫人、闭长门。
看取蛾眉妒宠,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
王安石的《明妃曲》为二首,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鬃脚垂。
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独无处,传语琵琶心自知。
黄金捍拨春风手, 弹看飞鸿劝胡酒 。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贵在相知心。 '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苏轼的《昭君村》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去时忧色衰。
古来人生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李商隐的《王昭君》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
三:漫道闺中飞破境,犹言陌生别行人。的意思。
【送裴图南】王昌龄
黄河渡头归胆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是什么意思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千年的琵琶弹奏着边地音,琵琶的乐曲声分明在向人们诉说着满腹的怨恨。
[出典]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注:
1、《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千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注释: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亦与此意相接近。究竟谁是谁非,如何体会诗人的构思,须要结合全诗的主题和中心才能说明白,所以留到后面再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这里,这句诗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