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廷评行状翻译

一:求苏轼写的《苏廷评行状》全文翻译

苏廷评行状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其先盖赵郡栾城人也。曾祖讳釿,祖讳佑,父讳杲,三世不仕,皆有隐德。自皇考行义好施,始有闻于乡里,至公而益着,然皆自以为不及其父祖矣。皇祖生于唐末,而卒于周显德。是时王氏、孟氏相继王蜀,皇祖终不肯仕。尝以事游成都,有道士见之,屏语曰:「少年有纯德,非我莫知子。我能以药变化百物,世方乱,可以此自全。」因以面为蜡。皇祖笑曰:「吾不愿学也。」道士曰:「吾行天下,未尝以此语人,自以为至矣,子又能,不学,其过我远甚。」遂去,不复见。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驩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以子涣登朝,授大理评事。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以八年二月某日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先茔之侧。累赠职方员外郎。娶史氏夫人,先公十五年而卒,追封蓬莱县太君。生三子。长曰澹,不仕,亦先公卒。次曰涣,以进士得官,所至有美称,及去,人常思之,或以比汉循吏,终于都官郎中利州路提点刑狱。季则轼之先人讳洵,终于霸州文安县主簿。涣尝为阆州,公往视其规画措置良善,为留数日。见其父老贤士大夫,阆人亦喜之。晚好为诗,能自道,敏捷立成,不求甚工。有所欲言,一发于诗,比没,得数千首。女二人。长适杜垂裕,幼适石扬言。孙七人:位、份、不欺、不疑、不危、轼、辙。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二:苏廷评行状 什么意思

《苏廷评行状》是苏轼在请求曾巩给其祖父(古称“大父”)作墓志铭时写作的。其后不久,曾巩就应苏轼之请,写作了《赠职方员外郎苏君墓志铭》。

廷评:即廷尉平,又称廷平。隋以后称大理寺评事,但诗文中仍常称评事为廷评。唐朝姚合有“东门携酒送~~,结束从军塞上行”(《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这样的诗句存世。

苏序:苏洵之父,一生都未踏入仕途。苏轼在“行状”中称其为“苏廷评”,估计是父因子贵——苏洵为官后朝廷赐予其父一个闲职(不任实职,不领薪俸)。

行状:⑴古文体名,又称“状”“行述”,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概略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撰述,供朝廷议谥参考或撰写墓志、史传者采择,往往多浮夸溢美之词。⑵品行,业绩。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苏廷评行状(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

1、C 2、D 3、C4、(1)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  (2)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四:劲乐团为什么玩不了? 20分

人多的原因,多试试就好了...实在不行,玩单机版

用百度搜索 单机 劲乐团

曲子爆多

五:陈公弼传的重点字词(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陈公弼传

苏轼

【题解】

陈公弼(1000或1002—1065),名希亮,字公弼。曾居四川眉州青神,后迁居洛阳。在四川眉州期间,与同居于此的苏轼一家往来密切,同苏轼的祖父苏序、父亲苏洵都有着很深厚的友谊。苏轼担任凤翔签判时,陈希亮为凤翔太守,对苏轼给予很多的关心和爱护,也因恐苏轼少年得志而骄矜自大,而时常予以责难,对苏轼有很大的帮助。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思想保守的苏轼,因写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苏轼被营救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居黄州期间,陈希亮的第四子陈慥也住在黄州岐亭,两人往来频繁,结为挚友。陈慥委托苏轼为父亲陈希亮作传,即此《陈公弼传》。此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文中历数了陈希亮一生的不平常业绩,塑造了一个除暴安良、性情耿直、有胆有识、深受百姓爱戴的良吏形象,也表达了苏轼对陈希亮的敬仰和爱戴之情。本文是苏轼除为他祖父苏序写的《苏廷评行状》之外的、第一篇为他人写的传记性文章。

【详注】

公(对尊长的敬称。)讳(指已故尊长者之名。)希亮,字公弼。天圣(宋仁宗赵祯年号。)八年(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进士 (宋代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科目)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亦可作动词,指科举时代经考试而得中;录取。按:据《苏轼文集》,“天圣八年”前应有一“中”字。古代文献中常用“登(或擢、举、中)进士第”等来表示,《新唐书·杜牧传》作“第进士”;此处选文似欠妥。)(陈公名希亮,表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始(起初)为(担任)长沙(县名,宋为潭州治所。)县(县令)(起初担任长沙县令)。浮屠有海印国师者(定语后置。浮屠,指和尚。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交通(交结)权贵(官高势大之人)人,肆(不受拘束;纵恣)为(谋取)奸利(非法谋取的利益),人莫(没有人)敢正视(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和尚,交结权贵,肆意谋取不法私利,没有人敢正眼相看)。公(陈公)捕(捉拿)置(应作“寘”,处置)诸(代词,相当于“之”)法(“法”前省略介词“以”),一(全)县大(表示程度深)耸(惊惧;惊动。成语有“危言耸听”)(陈公将他依法捉拿处置,全县大为震惊)。去(离开)为雩都(雩yú,《论语·先进》:风乎舞雩。雩都,县名,今江西于都县)(离开长沙担任雩都县令)。老吏(资深狱吏)曾腆(zēngtiǎn人名,《宋史·陈希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下文简称“《宋史》本传”)作“曹腆”)侮法(藐视和歪曲法令)粥狱(粥同“鬻”yù,卖。粥狱,受贿而枉断官司),以(介词,因为)公少年(年轻。《宋史》本传作“年少”)易(轻视。《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之(代陈公)(资深狱吏曾腆贪赃枉法,因陈公年轻就轻视他)。公视事(就职治事)之日,首得其重罪(得,发现,查出。其,代曾腆。),腆扣(同“叩”,俯首向下之称。)头出血,愿自新(陈公开始处理政事的那一天,首先查出他犯有重大罪行,曾腆叩头流血,愿意改过自新)。公戒(警诫)而舍(通“赦”赦免;释放。也作“舍”)之(陈公警诫后将他释放)。巫觋(xí巫师。《说文》: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岁敛(征收,索取)民财祭鬼,谓之春斋(此指巫觋巧立名目搜敛民财祭鬼),否则(如果不这样,就)有火灾(巫师每年搜刮钱财祭祀鬼神,称它为“春斋”,说如果不祭祀就会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兴起;发生)(陈公禁止祭鬼活动,百姓不敢触犯禁令,火灾也没有发生)。毁(拆毁,捣毁)淫祠(不合礼义而设置的祠庙;邪祠。)数百区(量词,所,处),勒(lè强制;强迫)巫为农(务农)者七十余家(陈公捣毁几......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