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静女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补充楼上的阙漏:“爱”通“暧”,隐藏。
“说”通“悦” ,喜爱,同“怿”,可当作同义复词。
“归”通“馈”,赠送。荑,ti二声,初生的茅草。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女”通“汝”,你,代指荑草。
“贻”,赠送。意思是美人赠送的荑草。
二:诗经静女拼音版
jìng nǚ qí shū ,sì wǒ yú chéng yú 。ài ér bú xiàn ,sāo shǒu chí chú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jìng nǚ qí luán ,yí wǒ tóng guǎn 。tóng guǎn yǒu wěi ,yuè yì rǔ měi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zì mù guī tí ,xún měi qiě yì 。fěi rǔ zhī wéi měi ,měi rén zhī yí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为什么静女要送彤管和初生茅草
?教学目标:
??1、背诵。
??2、体会国风的特点。
??3、感悟真挚热烈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情感,背诵
??教学难点:
??背诵
??一、导入:
??欧阳修曾在〈生查子〉中写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
??元宵佳节,花市未收,华灯齐明,夜市如昼,月柳相映,情侣约会,别有一番风味。
??引入静女
??二、释题:
??邶:国名 风:民间歌谣,讲求真切反映人民的感受爱憎愿望。
??三、读诗,看注释。归纳知识要点:
??爱而不见(爱通 见通现)
??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归”通“馈”,赠)
??四、学生自由发言,谈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细节,进而总结人物性格,体会美好情感。
??明确:
??(1)情感:纯朴、真挚、热烈
?? 性格:
??静女:文静、美丽、活泼、聪慧 真挚。
??男子:直率、憨厚、真诚
??五、小结: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五、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六、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余下全文>>
四:朋友们帮助看看我们两个合适吗,般配吗,
——《雷雨》教学日志
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
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
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
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
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
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
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余下全文>>
五:如何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主要指各民族在历史上特有的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传统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和智慧的体现。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全球化环境下中华民族继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乃民族的精神之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教育改革出现令人注目的特点,就是对人文取向和文化传统的重视。进入21世纪,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上兴起国学热潮。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水平,是语文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新课标把传统文化教育摆到了重要的位置,这在各个版本的新课标教材中可以看出来。语文,承担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寻求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下面以粤教版教材为例,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1.教学内容要立足课本,科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出发,在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着眼于具体知识的单纯讲授,而必须全面地、整体地把握目标,将课程标准三方面的要求有机地、相互渗透地落实于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吸收其精神内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并尽量引导、督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使良好的行为形成习惯,使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心灵之必需养料。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认真斟酌确定各学段目标要求,落实课文又不拘泥教材的课文;既注意瞻前顾后,作好孕伏与延伸,又要落实本课的教学,同时还要有所联系和拓展。教师在教学中有个共同的感觉,就是经常觉得课时不够用。殊不知教师只善于做加法,而不善于做减法。教师既想将教材选入的所有课文讲深讲透,面面俱到,还想要加入新的内容,时间自然捉襟见肘。所以教师要对高中前两年的语文教学有个整体把握,在全面目标意识的指引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吃透教材,根据各学段的教材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每课、每单元、每一学段的重点,重点精讲一些课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一些课文,做好教学安排。
2.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相结合
语文学习是学生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从发现的角度而言,文本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它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经验来主宰自己的思维活动,建构新的知识和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应该只是接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机械的训练,而是要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文本和现实中吸收人文的养料,建构自己的知识......余下全文>>
六:急求:曹禺《雷雨》论文。朋友们帮帮忙!
——《雷雨》教学日志
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
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
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
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
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
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
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纠葛和命运变故造成了诸多错......余下全文>>
七:雷雨论文参考文献
“雷雨”过后的思考
——《雷雨》教学日志
终于要上《雷雨》这一课了,心中莫名的兴奋,究其原因,还是要说说一次难忘的“追星”经历。听说北京人艺重排的明星版〈雷雨〉在广州友谊剧院隆重上演,且不说对曹禺先生仰慕已久,就说演员阵容里有我喜爱的明星(蒲存昕、潘红、雷恪生等),就让我们几个语文组同仁过了一把“追星瘾”, 至今还保存着偶像的签名。激烈的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演,富丽堂皇的舞台布景,在我们心中掀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激发起我们演绎“外校版”《雷雨》的热情, 所以,当我翻开课文,美好回忆涌上心头,怎能让我不爱她呢?但是,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了解戏剧并能体味戏剧艺术独特魅力呢?怎样将老师的审美愉悦传达并感染学生呢?
那就要从教材说起了,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话剧《雷雨》上演数十年,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当代话剧舞台乃至文坛的经典之作。《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地位、经历和个性。《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有许多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
鉴于此,我把教学设计定位为“五个入手”。
第一 从内容入手,把握戏剧艺术的体裁特色。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诗经》中的《关雎》《氓》《静女》到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从宋元话本《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文学高峰《红楼梦》,以“爱情”为内容主线,指导学生对同一题材内容不同文学形式的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发学生对戏剧文本的兴趣,认识理解不同文学样式的特点。这种鉴赏比较,也更能强化学生对戏剧艺术体裁特色的认识。
第二 从语言入手,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色
老舍说::“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对于《雷雨》这篇课文,我重点想评析人物语言中蕴含的潜台词。比如,周朴园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便想起往事,称当时的侍萍为“梅小姐”,说她“很贤惠,也很规矩”。已知实情的侍萍听到他的谎言,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于是语带嘲讽而又意味深长地反复说:“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表现了她痛苦的内心和对周朴园的不满。文中,这些例子举不胜举。那么,如何体味呢?什么样的方式效果最佳呢?我想,结合所带班级活跃热情的特点,我们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戏剧节”的形式呈现;可以表演课文“节选”部分,也可以表演“节选”以外的部分,或者对“节选”部分进行再“节选”表演。 我相信,这种活动将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给他们的高中生活留下更多美丽的记忆。
第三 从冲突入手,认识戏剧揭示的社会背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戏”就是矛盾冲突,没有了“冲突”就没有戏剧,而戏剧的主题思想正潜藏在矛盾冲突的背后。引导学生认识“冲突”,分析“冲突”,从纷繁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理请思路,找到主要矛盾,才能帮助学生认识戏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进而把握戏剧的主题。例如,在《雷雨》中,周、鲁两家由于情感矛盾、血缘......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