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迎灶神

一:什么时候迎灶神

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符合规矩,后来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动迎神。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二:如何迎灶神

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这样当然不符合规矩,后来就由长者出面,规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动迎神。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三:正月初四是什么日子?

26日是农历龙年正月初四。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是“灶神”点查户口的日子,人们要以相关习俗恭迎“灶神”回民间。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逐渐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王思潮介绍,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骇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这一天,全家还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同时,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王思潮表示,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对于这些民俗,公众可一笑置之,亦可象征性地做些事情,为节日多添几分喜庆气氛。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如今是到了该把他老人家请回来的日子了。

迎灶神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因此许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吃折箩

初四,是老北京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天,因为它是从年节气氛向正常生活转化的一个关键点。

其实,这个转化的苗头在初三就已充分显露,初三俗称“饿鬼日”,这一天忌讳走亲串友,只能在家祭祖祭神,不能吃米,因为传说是谷子的生日,此外不能动刀剪,在有些人家,甚至不能用荤食,这都是为了淡化节日气氛,给身心降温。

在饮食上,折箩担当主角。所谓折箩,又叫“合菜”,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重新炒制而成。北京郊区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红白喜事剩下的菜混在一起,由主家送给村里的各家各户。上世纪50年代以前,北京有专卖折箩的小饭铺,都是从大饭庄低价买入的残羹冷炙。即使是富贵人家,也吃折箩,据《孔府内宅轶事》所载,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就极爱吃折箩(当地人称“渣菜”)。每到曲阜城里大户喜庆之筵,他还会差人端着盆去索要“渣菜”。

据说,折箩在汉代就有,名为“五侯鲭(qīng)”,汉成帝曾封自己五个舅舅当侯,但他们彼此关系很僵,互不往来,唯有娄护能出入各家宴席,他将各家美味拼合起来,做成此菜,名动一时。

宋代折箩始名为杂烩,又叫杂嚼,传说与奸臣秦桧有关,因为老百姓非常痛恨他,故取“桧”字的谐音,发明了这道菜,言下之意是要吃奸臣的肉才解恨。不过宋代杂烩是小吃拼成,真正由各种菜拼成的,叫“群仙羹”,但所用并非剩菜。

折箩一般应隔夜,以产生特殊的酸味,它对喜食者颇有诱惑力,但不利于身体健康,老北京人初四以此为食,还是出于勤俭持家的考虑,此外年节荤腥过重,折箩有助于消化。

对商店打工的伙计来说,本日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一年中解雇人的关键时刻,在晚宴时,掌柜先举杯向大家道声“辛苦”,这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亲自夹包子,放在谁碗中,就暗示谁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以免难堪,这叫“吃滚蛋包子”。

接五......余下全文>>

四:客家春节的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 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

五:民间正月初四有什么习俗?

news.xinhuanet.com/...38.htm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资料来源:《春节》新华社发)

大年初四,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民俗有曰

◆“迎灶神 送火神”全家一起吃折罗。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大年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的日子,下界诸神都在送神时升天向玉帝拜年并报告人间行为的善恶,于正月初四再度下凡。据说神明上天述职,禀报人间善恶,到了大年初四会再返回人间,继续接受祭拜与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该日必须非常谨慎地迎接神明下凡,故称为“接神日”。春节民俗之祭灶

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许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旧时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珐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

另外,一般商家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按说接五路是在初五,为什么又说在初四晚上?原来,初五日才是俗传财神生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点迎到财神,于是,这时间就一点点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那时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余下全文>>

六:正月初四、初五的月亮叫什么月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北方有些农村风俗是大年初四,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忌讳 初四占羊,“三羊(阳)开泰”本应吉祥,可是偏偏有人编了一个“红羊劫”的浑话来骗人,让大家不要出门。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这些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风俗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牛羊肉铺在这一天要到马神庙烧香,因为羊王、牛王、马王均在马神庙内供奉,以南郊马神庙的羊王像最有名。一般商店要在初四晚上宴请大小伙计,分发红包。过去北京有句老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初四晚上掌柜的说官话。”宴会有酒有菜,酒后惯例是吃包子。掌柜这时举杯祝贺,向大家道“辛苦”,这就叫“官话”。官话讲完后包子端上来,掌柜的亲自夹包子,包子放谁碗中,谁就被暗示已被解雇,被辞退之人饭后自动收拾行李告辞,所以这顿便宴俗名叫“吃滚蛋包子”。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不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仪式 迎神接神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民国时,各商店于年初四午夜至初五凌晨敞开店门,灯烛辉煌,盛设供坛,接“财神”,并蜂拥去财神庙“换元宝”。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余下全文>>

七:仿写北京的春节写出海宁过节过春节时的习俗

浙江的春节习俗   温州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俗语说:" 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案桌摆大门口或天井里,桌脚上要垫两条长凳使案桌高地升高。供品有三牲、鱼肉、水果、糕点、素面等,两旁有一对尺长的大红烛,俗称"通宵"。"开正" 时,主持者点燃"通宵",焚香三柱后,全家跪地,合掌问天,进行虔诚祷告,祈求上天赐福,保佑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发财、万事如意。祈祷毕,全家肃立,默待一会儿,再烧"金纸&q......余下全文>>

八:乾隆皇帝生日是不是正月初四

你好,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那么大年初四禁忌是什么呢?正月初四不能做什么呢?下面就由中国吃网告诉你大年初四禁忌是什么,正月初四不能做什么吧。

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那么大年初四禁忌是什么呢?正月初四不能做什么呢?下面就由中国吃网告诉你大年初四禁忌是什么,正月初四不能做什么吧。

关于大年初四禁忌,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

@武当胡玮哲:大年初四禁忌:忌出远门,这一天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如情不得以,则需家中神坛请假并带点神坛香灰出门。如再无条件,则念八十一遍:消灾延寿天尊!

@嗨淘网:#美人新花漾#【年初四禁忌 有木有?】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财神,对方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车游中国:【大年初四禁忌】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民俗中说的“扔穷”。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大年初四,“迎灶神送火神”。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正月初四不能做什么呢

忌出远门

忌出远门,这一天是民间习俗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老北京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中国民俗特色。

正月不剃头

剃头匠从三十早起就干活,无论剃头打辫子,还是洗、剪男头,一直干一夜,直到初一早晨。那时剃头师傅多是宝坻人,天一亮就卷包儿回老家了,再剃头,找不到师傅了。这是督促人们,在新年前做好一切清洁卫生工作。

忌摔坏东西

忌打碎器物 平时打碎器物就犯忌,新年里打碎器物就更是不好的兆头。旧时民俗认为正月打碎器物,新的一年内会有不好的运势。所以打碎器物时要赶紧说一声“岁(碎)岁(碎)平安”或者“越打越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等,以作禳解。

丧家忌拜年

家有丧事,三年服丧期间,过年的一切行事都要取消。最忌讳的就是到别家去拜年,别人也尽量在正月里不到丧家去,不得已要来往时,不进屋内,而是站在门外说话。

忌吵架、骂人

正月里忌吵架、骂人。旧时民俗以为正月里吵架会败兴一年,骂人会带来凶祸。...余下全文>>

九:平阳的节日习俗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浙江春节习俗

温州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激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拜六神:打过开门炮,各家男女穿新衣。主妇烧佛茶,以江西瓷碗盛各种祭品,供于香案。中堂悬挂祖宗图像,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民间认为这六位神祗,是每家的保护神,新年祭拜,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

接三神:拜过六神后,又在中庭摆起小方桌,盛米一碗,盖以红纸,周围粘固,端放桌上,烧香点烛,虔诚膜拜,叫做"接三神"(即道教的玉清、上清、太清),祭后移到室内,直到正月初四,才送神撤座。

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80年代以来,已把"开正"时间提前到午夜零时,伴着中央电视台敲响的新年钟声进行。仪式也简便多了,有的只是鸣鞭炮,放焰火。但鸣放的鞭炮多了,尤其是"百子炮",甚至几千响串在一起,声音响,时间长,热闹异常。

拜茶:正月初一早上,在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

早点: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一种炊蒸而成的甜年糕)。吃时,把松糕切成薄片,再将酱油肉中的肥肉也切成薄片,嵌在两片松糕之间,吃起来甜中带咸,别有风味。也有吃汤圆,或者煮一碗粉丝,上面放一个煮熟的蛋。这些食物均含"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在苍南,叫"探正月",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说来可笑,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最后,包破了,包中红枣被孩子们挖个洞摸着吃了,有时只剩一个,还在送来送去。

在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

在文成,拜年叫"貌年"。旧时,如带来满周岁的小孩去"貌"外婆外公,一般择三、六、九之日,谓之"三六九无忌"。出门时,在小孩眉心及鼻尖上画上朱红或黑墨,意避"小鬼&qu......余下全文>>

十:介绍一种春节的传统习俗,不少于400字,不多于450字 5分

下面这篇是天台春节的传统习俗------

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意在庆贺新年。至汉武帝初年,才定下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天台人过春节,一般是指腊月三十子时到正月初八之间。实际上,从上一年的腊月二十四日开始,家家户户都已在掸尘、打扫、准备年货,喜气洋洋为过年做准备了。

1.过年

正月初一这天是春节最隆重的一天。这一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穿戴一新,开门出来第一件事,就是邻里之间见面拜年问好。在家中,晚辈向老辈拱手作揖,口称“拜岁”。长辈接受拜岁时,要送压岁钱给晚辈。“压岁钱”用红纸包裹,以示吉利,讨个“开门红”的口彩。雷峰一带,晚辈要带上白糖、荔枝之类“拜岁羹”,到“还岁”时,长辈再原物奉还。接待拜岁客的中饭,一定得吃馒头,所以在那里拜岁又叫做“吃馒头”。

2.五味粥

正月初一早餐,天台人家家都要吃“五味粥”。“五味粥”是由红枣、赤豆、蕃薯、毛芋、豆腐五味加入米中煮成粥,含有五谷丰登的象征意义,并祈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寿)。“五味粥”还一定要由男子煮成,男为阳,表示新的一年蒸蒸日上,生活越来越美满。一般用大锅煮,不但正月初一早餐够吃,还要留一部分,用作初一、初二两天吃饺饼筒时吃。

正月初一的中餐吃“饺饼筒”,晚餐吃“扁食”。因为头夜(腊月三十)守岁没有睡,正月初一这夜家家户户早睡,旧俗不点灯,顶于吃扁食则易于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城关水南村六房下的上堂屋支派的族人以前正月初一早上都吃猪肠饭,原因未详。

3.游城

正月初一早餐后,男的一般在家里接客,女的则带上孩子去“游城”和“走八寺”。天台古城比较特别,有八个城门。妇女们一年到头忙于繁重的家务,这天让她们自由地登城走一圈,边走边看城内城外的风景,这就是“游城”,也是天台古代尊重妇女的优良传统。现在这种古风仍旧未泯,初一这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到国清寺、济佛院、济公故居等处去游览。

4.拜座

拜座的时间在正月初二,所以初二又称“白日子”。“拜座”指的是上一年内办过丧事的人家,这一天在家中摆设灵座,亲朋好友带着白烛纸钱前来向亡灵祭拜。如果不准备设座,必须在门外显眼的地方贴上“谢绝接纸”、“免送纸烛”或“勿接纸”等字条,并署上名,以示亲友。“拜座”到初三撤去灵座,叫作“落祭”。还有把余馔伴手分送给下辈各家的叫做“散羹”。

过去,初二这一天是禁忌串门的。现在则成了看望至亲(父母、外祖父母、岳父母)的“拜岁”日子。

5.拜新坟

这一习俗是初二家祭的延续,俗称“先望活人,后望死人”。仪式同清明扫墓一样,一般用“九子盘”,内盛绿豆糕、鸡蛋糕、肉、鱼、茶叶等。按辈份在坟前依次跪拜,也称“拜坟岁”或“望三日”。并在墓上加土、压纸钱。

6.迎灶神

正月初四为迎灶神的日子。人们在年前举行祭灶送神,到正月初四一早,重新备牲设醴,烧纸马,粘贴”灶司菩萨“纸像,迎接灶神下界,称为”迎灶神“。这种风俗现在已不多见,但乡间接神贴像的遗风仍然存在。

7.走八寺

正月初八这天比较热闹。这一天,城乡信佛的妇女成群结伴游览寺庙,烧香礼拜,祈福禳灾。据《天台岁时纪》记载,当时 “城隍庙、东岳宫,以及大小杂祠,莫不灯烛辉煌,香烟缭绕……几乎不能容足。即城上之......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