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锡纯治病的经典方子
1916年的正月上旬,张锡纯随着部队的巡防营调动,从广平移师到德州。
他们是在邯郸上的火车,从南向北进发。正月里天气寒冷,而那个时候调动部队用的火车都很破,刺骨的寒风从破掉的车窗吹入。结果等到了德州时,同行的有五六人都发烧了,但奇怪的是一点汗都没有。
这是什么病呢?是伤寒,也就是风寒感冒。一般是被冷风吹到了,开始时是身上冷,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办法控制,则会入里化热,变成身上高热,发烧,心烦,一般还有出汗的症状,此时张仲景是用白虎汤来治疗的,如果没有出汗,说明体表仍为寒邪所闭,张仲景是用麻杏石甘汤等方剂来治疗。
但是,张锡纯学习张仲景,却并不拘泥于使用原方。他看这些士兵都不出汗,身上发热,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找来生石膏和粳米两味药,生石膏用二两,压成细末,粳米就是我们吃的大米,用二两半,这叫石膏粳米汤,是张锡纯自创的方子,用水三碗熬汤。等大米熟了,这个汤也好了,趁热喝这个清汁,借着这个热气,让身上出汗。方子里面的生石膏是透里热的,能够把热邪从里面清透出去,这个粳米是用来和胃气的,不让生石膏伤胃气,同时可以使得生石膏的药性逗留于胃中,这样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那么张锡纯怎么散去这些患者体表的寒邪呢?他非常巧妙地用这个热汤来散寒,人喝了热汤以后,会出一身汗,那么体表的寒邪就会散了,这就和我们在刚刚感冒的时候,喝碗热姜汤可以出汗散寒一样。
当时,张锡纯就让这些士兵一起喝这个热汤,大家都出了一身的汗,病就都痊愈了。
二:请问张锡纯的振中汤是怎样的方子和剂量? 20分
7.振中汤
治腿疼、腰疼,饮食减少者。于白术(六钱,炒)当归身(二钱)陈皮(二钱)浓朴(钱半)生明乳香(钱半)生明没药(钱半)此方重用白术以健补脾胃,脾胃健则气化自能旁达。且白术主风寒湿痹,《神农本草经》原有明文,又辅以通活气血之药,不惟风寒湿痹开,而气血之痹而作疼者,亦自开也。一室女腿疼,几不能步,治以拙拟健运汤而愈。次年旧病复发,又兼腰疼,再服前方不效。诊其脉,右关甚濡弱,询其饮食减少,为制此汤,数剂,饮食加多,二十剂后,腰疼腿疼皆愈。一媪,年近七旬。陡然腿疼,不能行动,夜间疼不能寐。其家人迎愚调治,谓脉象有力,当是火郁作疼。及诊其脉,大而且弦,问其心中亦无热意。愚曰∶此脉非有火之象,其大也,乃脾胃过虚,真气外泄也。其弦也,乃肝胆失和,木盛侮土也。治以振中汤,加人参、白芍、山萸肉(去净核)各数钱,补脾胃之虚,即以抑肝胆之盛,数剂而愈。
三:脾阴不足治疗方法有哪些?
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化生精气,津液上升,糟粕下降,斯无病矣, 脾阴虚临床表现:低热,不思食,或食入难化,腹胀,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口渴心烦,身时烘热,面色姣白,但两颧潮红,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唇舌红赤,脉虚细数等。 脾阴虚病机分析:脾主健运,需要阴阳两方面配合,脾阳主温运,脾阴主融化。脾阴不足,运化失常,故不思食,食人难化腹部胀满。脾阴不足,用阳失健,中气不足以升,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脾主肌肉,外合四肢,脾阴不足,水谷精微无以濡养肢体,故四肢无力,肌肉萎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阴不足,生化无由,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而姣白。脾阴虚,阴虚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口渴、心烦,脉细数,唇舌红亦。脾阴虚证候鉴别:脾阴虚和脾阳虚之别,脾阳虚,阳虚生外寒,故形寒肢冷,腹中冷痛,食入运迟。脾阴虚,阴虚生内热,津伤则化燥,故颧红,口渴,心烦,脉细数,唇舌红。而脾阴虚和胃阴虚亦有不同,脾主运化,脾阴不足以运化,则腹胀便溏。胃主纳谷,胃阴虑不足以纳谷,则纳呆或饥不欲食,干呕作呃,口干咽干,脉细数。 常用补脾阴的方药 1、胡慎柔《慎柔五书、虚损门》养真汤:山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黄芪。 2、吴澄《不居集》中和理阴汤:山药、党参、扁豆、莲肉、老米、燕窝。 3、陈藏器《三因方》六神散:山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扁豆。 4、《对济总录》山芋丸:山药、党参、白术。 以上诸方中常用药物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即四君子汤外,最主要的有山药、扁豆、莲肉、周慎柔曰,“用四君子加山药引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俟脾之气旺,旺则土能生金,金能化水,水升而火降矣。”(《慎柔遗书卷七虚损门》)。缪仲淳曰:“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唐容川曰:“李东垣治病,以气为主,故专主脾胃。然用药偏于刚燥。不知脾不制水固宜燥,脾不升津则宜滋。”(《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可见滋补脾阴,必须用滋阴甘凉之品,取其甘以补脾,润以益阴,滋而不腻,运而不燥。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山药的补脾阴功用。李时珍《本草纲目》:“据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黄宫秀《本草水真》:“山药气虽温而性平,为补脾肺之阴,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不似黄芪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是以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
四:肥胖无力肌肉松软喝什么好
肥胖无力肌肉松软喝黄芪,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
夫黄芪乃补气之圣药,如何补血独效。盖气无形,血则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黄芪用之于当归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当归原能生血,何藉黄芪,不知血药生血其功缓,气药生血其功速,况气分血分之药,合而相同,则血得气而速生,又何疑哉。
【性味与归经】:甘,温。 归肺、脾经。
1、黄芪性微温,味甘,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 无力者。黄芪具而补而不腻的特点,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效果更好。黄芪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 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可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良药。由于黄芪而补气利尿、消肿等功效,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时又是治疗急慢性胃炎的良药。又因黄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疔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选用黄芪治疗。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内含而多种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还能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的发生。无论从中医治疗,还是现代医学观察,黄芪均是一味好药。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
2、黄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它的主要药理作用是“益气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么是“益气”呢?凡是中医认为是 “气虚”、“气血不足”、“中气下陷”的情况,都可以用黄芪。平时体质虚弱,容易疲劳,常感乏力,往往是“气虚”的一种表现。贫血,则常属“气血不足”。 而脱肛、子宫下坠这些病状也常被认为是“中气下陷”。有上述症状的人,冬令吃些黄芪有益处。当然最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学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中医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风散”,有三味药,主药就是黄芪,是可以用来治疗经常性感冒的。
因为身体虚弱,或者年纪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肿。如果属于“气虚”,也可以常服黄芪。有慢性肾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肿,中医治疗时,黄芪有时也是常用的中药。
所谓“托毒生肌”,意为手术后伤口容易恢复,或使久不愈合的脓肿化脓生肌。
3、黄芪用于多汗而浮肿。《金匮要略》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的黄芪量最大,用5两,主治“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风水,是全身性浮肿;汗出可沾衣,说明出汗的量比较多。《金匮要略》中配伍最简单的黄芪方为防己黄芪汤,药味共6味,主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外台秘要》则主治风水,“其人或头汗出,……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可见也有出汗与浮肿。简单地说,黄芪主治汗出而肿。
所谓汗出,以自汗为多见,即在未服用发汗药,也未剧烈运动,气温室温均属正常的情况下,出汗量较多,并可伴有气短乏力、恶风、头晕、容易感冒等症状,这个症状......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