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看待高考改革
一、我国即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实现将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此次改革,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叫技术技能型,分三种人,第一类是工程师,第二类是高级技工,第三类是高素质劳动者。而实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在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进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要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
4.构建开放和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5.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用市场力量办学。
二、高考改革的目的就为技术型人才创造一个平等的入学机会和学历被认可的社会共识,虽然当前社会上,很多职业院校因毕业生技术突出而看起来就业率高,但大多数毕业生社会地位并不高。一个技术型人才很可能因为他是职业院校出身,而晋升空间受到限制。
二:如何看待高考改革?
一方面,教育改革是一项“软改革”,但意义之重要却不言而喻,所以讨论者众、发言者多。对这一改革的呼唤与讨论,这么多年来可说从未停止。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棋子,高考改革虽然在不断地进行“修补”——3+X的考试改革、自主招生的“北约”“华约”,但却因被视为“没有突破”“没有实效”而备受诟病。
另一方面,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梳理近几年来的新闻可以发现,社会讨论基本涵盖了高考招录制度的所有环节。比如,北大清华农村学生的比重不断下降;比如,安徽毛坦厂中学的送考盛况;比如,辽宁揭开高考体育加分重重黑幕,等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固然能缓解一时之忧,但长远看来却难免“蚍蜉撼大树”之感。
但也要看到,对于高考改革,一个共识是:在目前看来,高考制度仍然是保证公平“最不坏”的制度,高考改革只能在现有的制度基础上改。而此次改革让人期待,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案,是“全过程的改革”。
有论者言,高考制度包括两部分:考试制度和录取制度。其实,这个“流程图”还可以划得更细一些。首先,有招生计划;然后,是考试形式;接下来,是招生录取;贯穿的,是监督管理。
对于学生、教师和家长,能看到的部分是考试和招录;但对于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另两个环节同样重要。当前的改革方案,在这四个方面都有涉及,形成了一种配套感——虽然在某些环节仍显得有些疲弱,如对突破集中录取制的探索。
改革新突破,不变教育的初心
此次改革,突破不少,评论君试着从此次高考改革方案中找出几个亮点,与大家分享。
招生计划改革,让寒门多出贵子。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这三点,目前老百姓最关心。从根本上看,这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让寒门多出贵子,让野百合也有春天。
考试形式改革,让个性充分彰显。
此次改革确定了上海市、浙江省两个试点。两地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数外,另一部分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这无疑能促进学生“学有所长”。
另外,“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今年内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也就是说,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
录取机制改革,公平是根本出发点。
首先是,一直备受诟病的高考加分进一步减少。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想通过找人、作弊等方式加分的童鞋,可以省点心了。
另外就是,自主招生也要改,时间从高考前放到了高考后。而且,考生需要参加高考,分数得达标。而且,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并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严管自主招生,无疑也是为了减少其中猫腻。
类似的亮点意见中还有不少,希望此次系统性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够激起一池春水,推动更多的细化方案和意见出台。毕竟,让考生舒心,让老师放心,让家长省心,是中国教育改革永远不变的初心。
三:怎样看待高考
人生中很重要的普通一段路
四:如何看待高考 10分
不要轻视,也不要过分重视,现在的社会,考不上好大学不一定不能怎么样,关键还是看自己的能力和选择热门专业,大学里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机遇也很重要!不过高考还是要尽力的,压力不必太大
五:怎么看待高考的作文?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高考作文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在应试的状况下,作文教学被束缚住了翅膀,还有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判分越来越不可琢磨,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看待高考作文,究竟如何搞好作文教学,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的温儒敏教授的看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高考作文不同于文学性写作
■文学不能代替语文
■模仿式的作文教学也有好处 教育周刊:近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社区教育中心、课堂内外杂志社主办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生“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的颁奖大会上,您给在场的同学和老师作了《谈谈高考作文和阅读积累》的发言,其中,您谈到不要“妖魔化”高考作文。
是的。一段时期以来因为大家都很反感所谓应试教育,各种传媒对高考特别是语文高考的批评很多,高考作文更是首当其冲,甚至可以说问题被夸大、被妖魔化了。据说南方某地有一位“小作家”的高考作文写得很有个性和艺术性,却没有得到高分,于是媒体上有些“大作家”就为此抱不平,并猛烈抨击高考作文评分的“不可琢磨”。不知道这篇作文阅卷的实际情况如何,照理,“小作家”的文章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估计是太过超越了考试的基本要求,反而不讨好。这只是个别事例,的确暴露了高考需要改进的某些问题,但也不必就下结论认为高考作文评分完全“不可琢磨”,甚至断然否定了语文高考的合理性。应该说,作文和平时个性化的写作(尤其是文学性写作)还是有所不同的。平时我们可以更加放手自由地写作,让个性充分发挥,但高考作文就要认真考虑考试的特性,要符合一定的规范。高考是面对大多数人的,主要是考一般知识和能力,就作文而言,主要也就是考能否写有内容又通顺的文字,才情的发挥也必须在考试要求的框架内。 教育周刊:但现在有一种意见认为,才情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是应该在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中体现和提倡的东西。
六:你如何看待高考?
高考其实没什么害怕旳,只要平时认真读书,考试时会旳自然就会了,不用去害怕,用平常心对待。考坏了也不是世界末日,高考只时人生中旳一个分叉路
求采纳
七:如何正确对待高考?
一、沉着冷静不慌乱
一些家长在孩子备考过程中,内心充满了担忧甚至恐惧,经常寝食不安,心慌意乱。这种在家长身上表现出的“考试焦虑症”,不仅会直接感染学生,影响他们的情绪,而且,会使家长失去冷静,不能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所以,家长必须保持情绪的稳定,注意用自己的积极乐观去冲淡孩子内心的紧张不安,避免因家长的慌乱带给孩子“高考很可怕”,“对高考没把握”的消极信息或暗示;家长要学做“暖水瓶”,内心火热,外表要沉着,家长以平常心面对待高考,平和的心态会感染孩子,为他们适度减压。
二、适度期望不苛求
一些家长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要他们“一定”要考上××大学,或者希望他们考上××大学。这些期望往往使考生的头上,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难以在考试时轻装上阵,也就难以发挥最好水平。家长高要求,高期望,以及行动上有意无意地催逼、威胁、强迫和施加种种压力,只能导致心理紧张和考试失利。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家长应该消除一切强加在孩子头上的心理压力。做父母的对子女有期望、有要求,但不能不切实际地人为拔高。脱离了现实状况、脱离了考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过高期望值,常常会造成事与愿违、适得其反的结果。不要在子女考试前给孩子“立军令状”。应多鼓励、开导,消除考生的紧张情绪,并帮助确定合适的奋斗目标。
三、信任鼓励不攀比
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谈论别人的孩子,像“人家某某的妈妈说某某学习特别勤奋,每天晚上学习到深夜”或是“听说某某学习效率特别高,你向人家学着点”,“某某的孩子去年考到了××大学,你要得比他更好呀!”等等。这样容易让孩子受到精神打击而丧失信心。父母应该要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硬拿自己的孩子与人家相比,很多时候可能会把自己孩子的优势、长处也比没了。这让孩子没有了信心不说,家长也很容易心理受挫。而冷静地与孩子分析自身的长处及缺陷,多肯定以鼓舞士气,并让孩子确定近期复习策略,以扬长避短,考出自己的水平,这才是我们家长最应该做的。
四、克制情绪忌唠叨
越是临近高考,一些家长越觉得对孩子不放心,所以总想对孩子多叮嘱几句,诸如“十年寒窗,在此一举”,“离高考还有XX天了”,“你看人家XXX……”或者是:“你可要努力抓紧啊,要是考不上大学……”,“你可要为父母争口气”,“你可要好好复习呀!”“我这可都是为了你好!”等等。有些家长一说就失去了“刹车”,不管孩子现在在干什么,不管现在需不需要说,只管从“考试”讲到“就业”,从“分数”讲到“前途”,从“学业”讲到“良心”……只讲得孩子心烦气躁,难以静心。有些家长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施加压力,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和家长发生矛盾。这样显然是不行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父母也应当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想考个好成绩,一举金榜题名,进入一所好大学呢?所以,在短短的十几天里,过分“叮嘱”只会对考生的生理、心理造成不良后果。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考生的行为,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五、后勤服务要有度
孩子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多关心和爱护孩子,这本身没错。但精神上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关照都要适度。一些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一会儿给孩子送杯牛奶,一会儿削个水果,这些做法形成的压力同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六、行为自然忌反差
因为高考,有的家长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有的家长变得比平时更严厉,有的变得比平时更亲切;家里的饭菜变得更加讲究、更加丰盛;妈妈请假在家,专门来服侍要高考的儿子。这一切变化,都会使孩子内心不安、紧张和无所......余下全文>>
八:外国人怎么看待中国的高考
外国人会怎么看待中国的高考?《环球时报》曾发出一条消息,说在一些外国人的眼里,中国的高考“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中国的高考,已经被称为“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升学考试”。今年的盛况更是空前,光考生就达1000万人,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如今,试卷考试虽然已经结束,但紧张的“战斗”仍在继续。估分、查分、咨询、讨论、填报志愿、等待通知,这期间,哪个考生及其家长不像上战场一样?高度的焦虑和紧张之后,是一些人的“胜利”和一些人的“失败”,一些人的“快乐”和一些人的“忧愁”。
而无论对“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是一场持久的考验。这一点,中国人比外国人体会更为深刻。
有些人认为,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一是一次统考定终身。中国的大学,都是按高考分数线取人。而在西方一些国家,不仅高考分两次,而且还要看初中成绩、学生兴趣、业余经历、教师推荐信等。二是中国现在实行的是统一试卷,文、理科分别是3+X,科目设置太单一,无助于多种人才的培养。三是在填报志愿上,中国学生压力很大,因为如果第一志愿不报,就会差别很大。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完美无缺的考试制度。压力大了固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压力与成绩往往是成正比的。论基础知识的功底,中国学生就总体而言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
世界上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中国这样的高考有点过分。但没有一个人能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中国的现实下,除了这样的高考,还能用什么办法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公正。中国的高考的确是太轰轰烈烈了,但它也从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告诉了世界中国教育公平的进程。
要想使高考不再成为“战争”,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第一,教育资源丰富。每个高中毕业的学生,都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是可以有选择的上大学。第二,就业机会均等。任何用人单位,都不再唯文凭论。只要有知识,有技能,就可以找到用武之地。第三,社会分配公平。尤其要消除行业差别、职业差别和地区差别,更不能凭“一考定终身”。
社会要发展,时代要进步。我们相信,高考也不可能总这样呈“战争状态”热下去。
九:怎样看待中国的高考制度
这样想都不对 我觉得这些肯定都要辩证地看待 实际上高考制度有他不完善的地方,这不代表他不好 在国外,他们声称自己是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变相的应试教育: 大部分学生因为到时候报考大学时说得出自己有什么特长就拼命去学一些特定的体育项目 而这个体育项目,也一般不会成为以后自己的专业,换句话说就是没用 中国是应试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两者不矛盾 因为应试教育客观上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等的提高 但是,有些人就是认为高分了就行了,这也就造成了高分低能 有些人认为学习应该抓,一些社会实践也应该抓,就出现了高分高能 前者是爱慕虚荣,后者是尊严务实,仅此而已
十:关于高三学生如何看待高考的调查报告
在我国,高考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台阶,那么对于高考,高三的学生究竟持有怎样的态度?是认为一旦考入大学便大功告成还是这只是一系列新的挑战的开始?就这一问题,调查队员对部分高三学生进行了现场察访。 离开父母的庇护,大学是个“过渡期”。 调查一开始,就有几位同学首先提到了“独立”这个问题。他们认为,高考虽然不容易,但也只是步入大学校园的一道门槛,真正的难题是考上大学之后将要面对的。一旦考入大学,就意味着他们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在外求学,从之前“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操心”的生活状态转变为事事亲为,且不说在此期间如何与人交往、搞好人际关系、融入社会集体,单是最基本的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都是他们要面对的问题,“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相比于小学中学,大学是更为纷繁复杂的读书环境,它可以说成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大学期间,每个人要接触到的不仅仅是新鲜事物,更有许多曾经不需要他们考虑的现实的问题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这能不是一种挑战吗? 现如今,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一心一意搞好学习,从而主动包揽了家中除学习以外的所有事物,导致许多孩子从小就缺少一定的实践能力,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可是一旦离开父母身边,凡事都要靠自己独立思考、自主解决。这可以说成是每一个孩子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由幻想期过渡到写实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高考是唯一的机会。 不同于如今社会上一些“官二代”或是“富二代”,绝大多数高三学生的家长不是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这些学生告诉调查队员,自己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突出技能,要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然而高考就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他们说,自己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拼搏、来努力、来奋斗的,他们的身上所承载的往往是整个家庭的希望,高考对于他们来讲,绝不仅仅是对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更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环节,况且高考是他们从书本走向实践的转折点,是机会,也是挑战。 前不久,某地的一则高考励志语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是这么说的:“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有些偏颇,甚至有人说这已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背景下,谁又能说,这不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高考只是成功的一小步。 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还有一部分高三学生提到了高考后上大学专业的选择和今后的就业问题。“不是我们不想轻松,而是实在轻松不起来。你说就算你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但是专业没选好,有什么用呢?而且现在工作那么难找,高考怎么可能是大功告成?只能说是成功的一小步吧”,一位同学颇为担忧的对调查队员说道。还有一些同学则认为大学生活相比之下虽然比高中生活要轻松,但学业照样不可荒废,现在的社会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要想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知识才是硬道理,高考只是让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算不上是大功告成。 高考,是中国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也是广大学子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主要平台。然而自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高考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早已不是“物以稀为贵”,一纸大学毕业证书也不再是就业的通行证,许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问题。 这么多年“寒窗苦读”为的是啥? “我辛辛苦苦读书这么多年,为的不就是高考吗?而且据听说大学生活可比高中生活有意思、美好多了,被压迫了那么久,可总算是熬出了头,不是大功告成是什么?”这是几位同学对调查队员说的一席话,他们认为,高考就是学习的终极目标,从小起早贪黑,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课堂和书桌上,高考一过......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