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整合方案

一:如何实现小学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推进,“整合”已经成为了课改中的一种新的思路。它强调各学科的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一、开展数学活动,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是我们实施教学的直接对象,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越开发越丰富的资源。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如我在教学完体积与容积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实际测量1粒黄豆的体积。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们非常好奇,积极探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里面装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匀的50粒黄豆放入量杯中,用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黄豆的体积。生2:用长方体小鱼缸做容器,先将里面装一定量的水,测出鱼缸的长、宽和水深,再放一些黄豆,然后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计算出水增加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粒数。生3:找一个大玻璃瓶和一个空易拉罐,将玻璃瓶装满水,放在一个盆里,然后往玻璃瓶里放黄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装满易拉罐,然后数一数用了多少粒黄豆,再用易拉罐上标的容积除以黄豆的粒数……;在学完包装中的学问,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张100元新版人民币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银行有100万元这样的人民币,请你为银行的工作人员设计一个保险箱,这个保险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几种设计方案等。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积极性高,参与程度高。在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更好的理解了数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开发和利用了学生的脑力资源。

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构建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能力是由学生的经历即参与决定的,参与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基础。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预示着学生资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这绚丽多彩的生活正是数学的温床,而人类又不断地把数学用于实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孩子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资源,使之为教学活动服务。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是这样做的,先分析学生和本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安康这几年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其中城区附近就有几处,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学生都有跟家长外出旅游的经历,于是课前我布置了一项小调查,让学生调查去瀛湖的车费,门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价格,课堂上根据调查的资料讨论,“假如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几种租车和买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钱?”再将瀛湖的风景图片,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谈一谈去瀛湖的感受,然后根据实际看看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将当地的风景区作为教学的素材,学生参与了调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可以体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无比丰富,在教学中需要我们老师将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与我们教学有机结合,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三、巧用信息技术,合理利用科技、媒体资源。

《课程标准》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余下全文>>

二:小学课程体系建设你还能否进一步完善?

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文昌湖区地事局,局属各学校: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有关要求,现就推进全市普通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突出课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引领学校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营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尤其不能忽视技术类、艺术类、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同时要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二)差异性原则。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校而异,结合地方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和文化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个性化发展需求,集思广益,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校课程。

(三)生本性原则。课程建设要围绕学校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利于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发挥。

(四)生成性原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必须本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创特色”的精神,分阶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充分思考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内容之间的整合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利用3至5年的时间,建立并完善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高效、个性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逐步健全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运行机制,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程文化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契机,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建设

(一)课程架构

学校要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课程统整力度,将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各学习领域的科目按照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构建形成“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以满足每一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选择性学习需要。

每一类课程由培养目标相近的若干课程组成。围绕每一类课程的教育目标和特定内容,要按照三维目标表述清晰化、课程内容设计科学化、课程实施要求具体化的要求进行设计,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基础型课程强调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重点要做好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工作,要在研透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采用选择、调适、归类、整合等方式,对每个科目按一定主线重新组织学习内容;拓展型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重点做好综合实践类、社团类、竞赛类、专题教育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型课程要以培养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为目的,重点要做好课题研究类、实验研究类、创造发明类、综合研究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地域文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实际进行改编、整合或校本创生。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三类课程的内在联系,在不影响课程整体性的前提下,逐步将三类课程有机融合。课程开发初期,可以“分”为主,围绕三类课程的不同任务目标,采用适当方式,逐步建立......余下全文>>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实施“高效课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在全市小学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实施意见》文件为指导,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真正实施“高效课堂”,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实施内容和策略 1.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否则,谈不上有效的课堂教学,更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指的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1)备内容

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 (2)备学生

教师在课前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 (3)备训练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和设计课堂练习,下发训练教材,教师必须先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当堂训练、快速反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具体策略:

抓实集体备课。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备制度落到实处。 2.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 (1)提高教学内容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教学目标,确立重点,优化选择。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不能忽视知识教学,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余下全文>>

四: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如何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注意: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和程序

孩子们在学校当中获得什么样的课程经验,这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在其中更是担负着直接的责任。在实施新方案以后,试图完全抱着“执行”的态度是很难行得通的。学校必须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来。但是改革应当是一个积极稳妥的过程,不同的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达到的程度可能不同,应该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

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在开发的“范围”上。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能只涉及”部分课程”,也可能涉及学校的“全部课程”。其中的尺度应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而定。即使是对全部课程进行开发,也可以在开发的深度上有所侧重,在课程的选择上有一个先后、主次等顺序上的安排。

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开发的“行为”上。学校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可以采用选择、改编、补充、拓展、新编、整合等不同的行为方式。“选择”,就是采用拿来的方式引进某一门课程或科目、活动;“改编”,就是对原有的或拿来的课程做一些调整,以使它更加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特点;“补充”,就是在保持某一课程基本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相关内容或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原定目标;“拓展”,就是对原有或拿来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进行提升;“新编”,就是对某一门课程或活动进行完全的开发;“整合”,就是在不同的课程、科目、活动之间形成关联,增强学校课程的整体逻辑性。这些不同的开发行为之间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但不一定存在水平和效果上的差异。用哪一种方式对学校里的课程进行开发,应该体现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

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那么,它无非包括这样一些程度和步骤:

1.建立组织——领导和组织开发工作,让一部分教师率先参与研究和准备。

2.动员——对全校教师进行共同组织,让课程开发成为所有人的事业。

3.形成核心价值——在学校层面表达教育者的核心教育理念,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很多学校不太重视这个环节的工作。事实上,教育者关于“教育”、“学生”、“课程”、“教学”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整个学校的课程框架的展开和课程思路的确定。比如,与传统的关于人的素养、智能的理解不同,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结构模型,认为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语言、逻辑与推理、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方面,有不同的智能表现和潜质。台湾某小学在“整合”全校的课程时,就是依据这个关于“人”的核心理念展开了本校的课程框架。

4.学生需求评估——通过正式的渠道而不是主观判断,了解学生、家长以至社区对学校课程的需要情况。

5.资源评估——在自然探究、社会亲近、个人成长三个方面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网络资源的基本列表。

6.形成课程规划——对全校的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相关管理制度进行设计,并使它在全校发挥法规的效力。

7.培训——使所有相关人员(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志愿参与者等)理解课程框架,并掌握基本的实施技能,做好课程实施的准备。

8.过程调控——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保证实施过程达到预定目标和水平。

9.总结评价——对新课程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困难形成判断。

10.改进——开始进行第二轮的开发活动。

二、校本课程的整体结构

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堆垒”的方式设置学校里的课程,觉得什么课程重要,就开设什么课程,觉得什么活动过时了,就把什么活动拿掉。这样的做法无法体现教育者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这个课程问题的整体见解,使整个课程结构显得很散乱,并因此而减低了学校教育的总体效果。

......余下全文>>

五:如何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博书润雅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校语文阅读教学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校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余下全文>>

六:如何提高小学内部配套设施利用率的方案

农村远程教育对于加快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农村偏远山区思想观念陈旧、设备资源不配套等多种因素制约了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要解决目前农村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管理制度、教师培训、资源运用方法、资源储备和研发等方面着手,才能将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提高农村教师对远程教育的认识。依托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可以从远程教育中快速获取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使教师认识到,只有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才会迅速拓展农村小学教育的时空界限,迅速了解到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帮助自己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学到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促进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也使教师尽快地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提高农村学校远程教育管理水平。1、加强组织协调。成立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师资培训、技术服务和评估等工作,并指定一名副校长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抓好项目的具体工作。2、培养骨干,落实管理。学校要安排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教师担任专职电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电教管理员主要负责管理卫星接收设备、多媒体教室等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并负责接收、分发远程教育资源。网络管理员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的设备管理、使用和维护。3、完善管理制度。要建立完善的检测评价体系,如设备和资源采购、登记、使用制度,数字资源接收、使用、存储和共享制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价制度等,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工程的实施与应用走向制度化、经常化的发展轨道。

三、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远程教育技能,要依托远程教育工程设备和资源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特别是目前远程培训中暂不能上网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要把光盘教学作为远程培训的重要辅助手段,认真完成团体辅导、自学、校本研修三个环节,融学习、研讨、实践为一体,提高培训质量,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2、重视光盘教学。要把普及应用教学光盘作为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尽快让广大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光盘的操作,学会应用教学光盘备课上课。

四、强化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1、及时下载,整理资源。学校领导要树立新的教育资源观,要求管理人员按照设备配置的要求,及时接收下载资源,按年级、分学科进行整理,有保存价值的内容全部刻录成光盘,方便教师使用。要建立教育资源库,按年级、分学科进行存档,每周定期公布资源目录,分类提供给教师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制定应用计划。在运用“模式一”教学的基础上,把“模式二”教学应用纳入计划,编入课程表,依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质量。利用“模式二”教学,举办“模式二”教学应用观摩课活动和校本培训。3、开展校本教研。学校要利用校本教研平台,通过观摩课辅助教学课件的演示、优秀电子教案展评等多种方式,使教师都能熟练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引领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么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相互渗透的依据

第一,两类课程在目标上的一致性.

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两部分,活动课程和学课程都以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只是二者发挥作用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学科课程的目标侧重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系统文化知识,具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活动课程的目标则在于通过各类实际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第二,两类课程在内容上的互补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同内容的知识的互补.众所周知,学科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根据各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系统组织的,一旦确定,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宜随时推陈纳新.这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替频繁的今天,成为学科课程的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活动课程则不同,其内容的选择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需要因时因地迅速调整,纳入一些有价值的“即时信息”,如在科技活动中介绍有关的科技新成果,在班团队活动中收集介绍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等.这样,活动课程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滞后的不足,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在时间上的完整性.

二是不同形式的知识的互补.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决定了其内容侧重于成链状排列的分科系统知识、理论性知识,这些内容,从知行结合的角度讲,更注重知的方面.尤其是操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内容,学生从学科课程中学到的主要是操作技能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对于操作技能的具体实践和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则相对不足.活动课程的内容多是围绕一个个问题或活动主题来组织的,呈立体状的结构,侧重于综合性知识、应用性知识.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知识并不像课程中的知识那样以分门别类的形式存在着,它们是理论性与应用性、分类性与综合性等多种知识形式融合在一起的整体.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中不同形式的知识内容相互补充、有机渗透,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能联系实际学“活”.

第三,两类课程在学习活动方式上的互促性.

根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理论,我认为,在学科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对于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有人认为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这一观点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活动方式,但是没有抓住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表述不够恰当.考察杜威的活动课程和当前我国部分实验学校的做法,可以看出,“从做中学”才是活动课程应采用的较合适的基本学习方式.离开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的基本方式,活动课程将不成其为活动课程.

那么,学生在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和在活动课中的“从做中学”是如何相互促进的呢?两种学习活动方式的互促关系是通过二者对学生产生的不同影响在彼此之间迁移而实现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方面,学科课程中的接受学习适合于学生学习大量的间接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为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思考方法,使学生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另一方面,活动课程中的“从做中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自主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用于接受学习,有利于克服过去在接受学习中常有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弊病,达到对学习材料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良好效果.其动手操作能力则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的质量.

第四,两类课程在功能上的整体优化性.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在功能上的区别是由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余下全文>>

八: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

本学期,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支解文本:表现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以逐段分析讲解为主,支解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2、以讲带读: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琐碎,迂回反复,阅读质量低下,讲解的时间挤占了学生读书与动笔的时间。

3、缺乏实效: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

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这样一个小专题,在高年级段开展本小专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来找寻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课例

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年后的礼物》

语文S版教材第十一册课文《我的第一首诗》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途径:

(一)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理论学习

为保证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能落到实处,特成立研究活动小组:

组长:梁学军

成员:陈惠芹(市级骨干) 路风菊 马俊虎 冯小琴 余秀芹(市级骨干)岳宝胜 丁海峰

执教教师:余秀芹 马俊虎

梁学军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整个活动的组织以及最终的总结,其他教师参与研讨,撰写反思,提炼研究经验。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阅读教学的建议)、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和教师合作方面的理论。

(二)以校各种研训活动为载体,落实专题研究。包括围绕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诊断及教学反思及开展叙事研究。(三)围绕教学设计----行动研究-------问题反思的方式开展活动

1、参研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9月10—9月12日)

参研教师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诗》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各环节是如何实现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确的注释,并注明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我的第一首诗》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在朗读的指导、内容方面会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2、教学设计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所设计的案例的构思、想法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要突出在: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课堂中如何操作。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设计理念和意图,选择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整合,然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效果预设:这个过程相当于集体备课的过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个人的意见完全同意起来有点不符合现实,所以最后推荐马俊虎老师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既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上体现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课中发扬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上研讨课。

3.课堂观察。(9月23日......余下全文>>

九:如何培养小学高中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研究的方案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分类: 教学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认为,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阅读仅局限于课内教学时间,而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一片空白。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是在学校养成的,而学校的读书,属语文科最为需要,因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宽厚的文化根基,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由于某些学生的父母认为学生在学校能把课本读好就不错了。学生自然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过于封闭、狭窄、单一,习作上常是畏难情绪重,且内容单调、干巴,无真情实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深层次思考,反复琢磨,由于我们一直从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最终将课题锁定为《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小学生的老师、家长对课外阅读无用论观点的转变,并能师生共读、亲子共读。

2、解决针对学生阅读方面条件的局限性,制定相应的读书方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3、培养学生选择优良书籍的能力及有效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生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

三、课题的界定和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课外阅读:课外,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阅读,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本课题课外阅读就是指学生利用教学作息时间以外进行的一种自主性阅读行为。从本质上说,一切的语文改革都应当指向大量阅读,因为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

调查与对策:本课题主要采用的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分析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二)、理论依据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量达成145万字”。

2、《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如童话、寓言、故事、科普、诗歌、散文等,鼓励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倡导课堂阅读教学延伸到课内外,体现了现行语文教学对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视。

3、新基础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说:“读书不但可以提升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而且对于民族和国家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

4、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许多方面都可能是不足的,简陋的,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

5、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个体智力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注意力宜引到记忆类似事物而不宜分散到难以理解的多种事物中去。这就表明:少年时期应该有一个强化读书,大量积累语言信息的阶段。“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让孩子与好书打交道,与书中人物对话,与写书大师对话,惠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2009年丁玲学校招生考试课外阅读牵涉量广,学生棘手。针对这一现象,我们五年级语文组通过思考,反复琢磨,决定进行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