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长短经(反经)》全本下载,无删减本!有无译注皆可!epub,umd格式最佳,pdf也可
二:求《罗织经》全文
阅人卷一
人之情多矫,世之俗多伪,岂可信乎?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耻其匿怨而友人也。
人者多欲,其性尚私。成事享其功,败事委其过。且圣人不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多欲则贪,尚私则枉,其罪遂生。民之畏惩,吏之惧祸,或以敛行;但有机变,孰难料也。
为害常因不察,致祸归于不忍。桓公溺臣身死实哀;夫差存越,终丧其吴。亲无过父子,然广逆恒有;恩莫逾君臣,则莽奸弗绝。是以人心多诈,不可视其表;世事寡情,善者终无功。信人莫若信己,防人勿存幸念。此道不修,夫庸为智者乎?
事上卷二
为上者疑,为下者惧。上下背德,祸必兴焉。
上者骄,安其心以顺。上者忧,去其患以忠。顺不避媚,忠不忌曲,虽为人诟亦不可少为也。上所予,自可取,生死于人,安可逆乎?是以智者善窥上意,愚者固执己见,福祸相异,咸于此耳。
人主莫喜强臣,臣下戒怀妄念。臣强则死,念妄则亡。周公尚畏焉,况他人乎?
上无不智,臣无至贤。功归上,罪归己。戒惕弗弃,智勇弗显。虽至亲亦忍绝,纵为恶亦不让。诚如是也,非徒上宠,而又宠无衰矣。
治下卷三
甘居人下者鲜,御之失谋,非犯,则篡耳。
上无威,下生乱。威成于礼,恃以刑,失之纵。私勿与人,谋必辟。幸非一人,专固害。机心信隐,交接靡密,庶下者知威而畏也。
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下有所求,其心必进,迁之宜缓,速则满矣。上有所欲,其神若亲,礼下勿辞,拒者无助矣。
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赏勿吝,以坠其志。罚适时,以警其心。恩威同施,才德相较,苟无功,得无天耶。
控权卷四
权者,人莫离也。取之非易,守之犹艰;智不足弗得,谋有失竟患,死生事也。
假天用事,名之顺也。自绝于天,敌之罪也。民有其愚,权有其智。德之不昭,人所难附焉。
乱世用能,平则去患。盛世惟忠,庸则自从。名可易,实必争;名实悖之,权之丧矣。嗜权逾命者,莫敢不为;权之弗让也,其求必极。机为要,无机自毁;事可绝,人伦亦灭。利禄为羁,去其实害;赏以虚名,收其本心。若此为之,权无不得,亦无失也。
制敌卷五 人皆有敌也。敌者,利害相冲,死生弗容;未察之无以辨友,非制之无以成业。此大害也,必绝之。
君子敌小人,亦小人也。小人友君子,亦君子也。名为虚,智者不计毁誉;利为上,愚者惟求良善。
众之敌,未可谓吾敌;上之敌,虽吾友亦敌也;亲之故,不可道吾亲;刑之故,向吾亲亦弃也。惑敌于不觉,待时也。制敌于未动,先机也。构敌于为乱,不赦也。害敌 于淫邪,不耻也。敌之大,无过不知;祸之烈,友敌为甚。使视人若寇,待亲如疏,接友逾仇,纵人之恶余,而避其害,何损焉?
固荣卷六
荣宠有初,鲜有终者;吉凶无常,智者少祸。荣宠非命,谋之而后善;吉凶择人,慎之方消衍。
君命无违,荣之本也。智者舍身亦存续。后不乏人,荣之方久,贤者自苦亦惠嗣。官无定主,百变以悦其君。君有幸臣,无由亦须接纳。人孰无亲,罪人慎察其宗。人有贤愚,任人勿求过己。
荣所众羡,亦引众怨。示上以足,示下以惠,怨自削减。大仇必去,小人勿轻,祸不可伏。喜怒无踪,慎思追远,人所难图焉。
保身卷七
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己而自恕也。
君子惜名,小人爱身。好名羁行,重利无亏。名德不昭,毁谤无损其身;义仁莫名,奸邪不以为患。阳以赞人,置其难堪而不觉;阴以行私,攻其讳处而自存。
......余下全文>>
三:《白话《反经》》txt全集下载
白话《反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四: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两句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篇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作。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汉。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全文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两句轻快流畅,意境优美。后两句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是千古传唱的名作。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释义】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编辑本段]【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创作背景】
关于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余下全文>>
五:李白是?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早年天才
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无确说。但一般认为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为其故乡。其家世、家族皆不详。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3]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4]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秋,病卧扬州。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诏令天下诸州宴乐,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国财赋,强制税法,广为聚敛,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岁。在安陆。
失意游走
开元十八年(730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是年杜甫十九岁,游于晋(今山西省)。
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宠高力士,时四方表奏,皆先为高力士所决。十月,玄宗驾幸洛阳。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五岳之一的中岳(为河南省登封县的名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玄宗到洛阳以北(今山西省一带)地区出巡,诏令巡幸所至,地方官员可将本地区贤......余下全文>>
六:李白为何不考功名?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处(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倘佯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余下全文>>
七:李白的一生.
李白的生平(1) 在江油市青莲境内的涪江、盘江交汇处,土肥水美,茂林修竹,景色秀丽。这里就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居所在,唐武则天长安元年(701),李白就出生在天宝山下的陇西院内。关于李白的出生,有“浣纱得鲤”、“长庚入梦”许多神奇浪漫的故事。传说李白的母亲在漫坡渡浣纱,见一尾金色的鲤鱼向自己游来。于是用竹篮捞起,回家烹食,于是就有了身孕。值分娩之际,梦见长庚星自天而降,落入自己怀中,随即就生下了李白。李白的名字甚多。“名之与字,咸取所象”,长庚就是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唐代人平辈之间习惯称行第,李白在大家族兄弟中排行十二,所以当时人称他“李十二”,有时再加上他的名,就是“李十二白”。唐天宝年间,李白奉诏入京,在长安紫极宫遇见秘书监贺知章,阅读他的作品后感叹再三,称他为“谪仙人”,所以后世又称李白为“李谪仙”。?同时,唐玄宗赏识李白,命他入翰林院,叫做“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所以又称他为“李翰林”或“李供奉”。李白一度时期信奉佛教,曾自号“青莲居士”,又称“李青莲”。唐代宗广德初,拜李白为左拾遗,此时他已故世,后世也有称他为“李拾遗”的。因为李白是酒中豪杰,诗中仙才,所以后世常称他为“诗仙”、“酒仙”。李白的身世有许多未解之谜,根据他的自述和同时人的记载,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当时唐玄宗也属凉武昭王十一世孙。但李白并没有编入宗室属籍,李白和唐玄宗也并没有认宗亲。但可以确定的是,李白祖籍陇西成纪,是西汉将军李广的后代。他自己也作诗自报家世说:“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赠张相镐二首》)。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曾被流放西域,并隐易了姓氏,至唐代武则天后期才迁回到四川绵州昌隆青莲乡,恢复了本姓。李白的父亲名李客,颇有家资,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是一个“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式的人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李白的培养教育上。正因为李生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有充分的条件学习,加之天资聪颖,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他自己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不仅学习了正统的儒家著作,也学习了诸子百家等各种著述。这一时期开始习作诗歌,如《初月》、《对雨》、《晓晴》、《望夫石》等,虽风格柔弱,但写得清新流畅。十五岁以后,是李白学习生活一个重要时期,已具有四方之志的李白更加刻苦地充实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才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唐代盛行隐逸之风,读书人多读书于山林寺院,潜心习业,养成声名,然后寻求机会一举成名,步入仕途。李白也在十五岁后的大多数时间隐居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境内的大匡山大明寺读书。这一时期他广泛地涉猎各种学说,习作诗文,特别是篇幅更大的赋。这一时期的李白具有强烈的学习、创作欲望,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他的学识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明堂赋》,《大猎赋》气势宏大,想象丰富,辞藻典丽,达到了与蜀中先贤司马相如比美的境地。“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巴蜀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加之唐代尊崇道教,道风盛行。李白故居附近的紫云山,就是一个著名的道教场所,“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李白少年时期就深受道家影响,所以他羡慕神仙,结交道士,访求高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均表现了这一内容。道家超世独立,追求个性自由和批判精神,对李白的思想性格有着不小的影响。“十五学剑术”(《与韩荆州书》)。唐代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文人多思以武建功。受时代影响,李白从小就开始学习剑术,倾心于扶危济困、轻财重......余下全文>>
八:跪求《慎子》原文+译文
简介:慎子(公元前345--284),名到。赵人。为"齐稷下先生,与田骈齐名,至缗王时而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慎子》四十二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故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所论焉。"吕思勉《经子解题》称"其学实合道法为一家"。
威德
天有明,不忧人之暗也;(原刻脱也字,依《治要》补,下句同)地有财,不忧人之贫也;圣人有德,不忧人之危也。(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天虽不忧人之暗,(原刻脱之字,依《治要》补)辟户牖必取己明焉,则天无事也;地虽不忧人之贫,(原刻脱之字,依《治要》补)伐木刈草必取己富焉,则地无事也;圣人虽不忧人之危,(原刻危作厄,依《治要》改)百姓准上而比于下,其必取己安焉,则圣人无事也。故圣人处上,能无害人,不能使人无己害也,则百姓除其害矣。圣人之有天下也,受之也,(原刻受作爱,依《治要》改)非取之也。(原刻取上有敢字,依《治要》删)百姓之于圣人也,养之也,非使圣人养己也,则圣人无事矣。(原刻脱矣字,依《治要》补)毛嫱、西施,(《文选》《神女赋注》、《四子讲德论注》引此文西并作先,按二字古通)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御览》三百八十一引作褐,又《类聚》十八倛上多褐字)则见者皆走;易之以元緆,则行者皆止。由是观之,则元緆色之助也,姣者辞之,则色厌矣。走背跋〔足龠〕穷谷野走十里,药也,走背辞药则足废。故腾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御览》九百三十三又九百四十七引作散,《后汉书·隗嚣传注》引作除)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也。故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御览》六百三十八引此句作不能使家化)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矰高者,乘于风也;(二句又见《书钞》百二十五、《御览》三百四十八)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自腾蛇游雾至此,又见《韩非子·难势篇》,文多异。古人引书每不屑屑字句,既于大义无关,可置不论)故举重越高者,不慢于药;爱赤子者,不慢于保;绝险历远者,不慢于御。(二句又见《意林》,两于字并作其)此得助则成,释助则废矣。夫三王五伯之德,参于天地,通于鬼神,周于生物者,其得助博也。(按自毛嫱西施至此凡二百四十五字,原刻并脱,依《治要》补)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则事省,事省则易胜;(原刻脱此句事字,依《治要》补)士不兼官则职寡,职寡则易守。(原刻托此句职字,依《治要》补)故士位可世,工事可常。百工之子,不学而能者,非生巧也,(《御览》七百五十二引此文生下多而字)言有常事也。今也国无常道,官无常法,是以国家日缪。教虽成,官不足。官不足则道理匮,道理匮则慕贤智,慕贤智则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矣。(自道理匮则慕贤智至此句心字止,凡二十一字,原刻并脱,依《治要》补)古者立天子而贵之者,(原刻脱之字,依《治要》补,与《御览》七十六引此文合)非以利一人也。曰:天下无一贵,则理无由通,通理以为天下也。故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立官长以为官,非立官以为长也。(原刻长上有官字,依《治要》删,与《御览》六百六十六引此文合)法虽不善,犹愈于无法,所以一人心也。(《治要》以此句为注文)夫投钩以分财,投策以分马,非钩策为均也。(《御览》四百二十九引此文非下有已字,古已与以通)使得美者,不知所以德;......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