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心本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心中没有什么可以牵挂,没有什么欲求,尘世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烦恼的呢?

二:菩提本无树,心如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在字面理解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这是佛家六祖慧能顿悟的体现,佛珐张佛法以无念为宗旨,无相为主体,无住为根本。所谓无相,应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拘泥留恋于它。所谓无念,就是既看到事物的相状,又不以之为心念。所谓无住,乃是人的本性,任何心念都不可能停留静止,一切心念都是循环延续的,都不应该被外境所沾染和影响。神秀的渐悟正是局限于没能参透佛学要旨,不但留恋于事物的相状,还把它具体化了,这就违背了无相无念的最高境界。慧能认为心静一切才能静,心空是一切才能空,心明一切自己明,本来是明亮的心境,何来的尘埃呢?

三: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请问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个人心中没有什么可以牵挂,没有什么欲求,尘世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我们烦恼的呢?

四:我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境啊?

是这样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本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

??主旨在心

??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余下全文>>

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慧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心中对世间一切事物的挂碍便是心中之尘。 当人明心见性。知道世事无常。一切世间之相皆为虚妄。终须败坏。 进而无住于相而生其心。无执着。无挂碍。即为无心无尘 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六:心中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出自佛教禅宗的故事,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耱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便交衣钵传他。后入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任主持,开创禅学南宗,倡顿悟法,弟子日众,形成禅宗的正系,被奉为禅宗六祖。 谢谢!由于是故事,所以说法有所不同,见谅

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是大家都经常看到听到的,它的知名度高过它的‘父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许多,这正是很遗憾的地方。 其实绝大多数人是适合”有树”的境界的。到“无树”的境界,也必然是经过“有树”后到达的,所谓“菩提先种树,没载砍何处”!,很多人树的影子都没瞧见,也想着“本无树”,是啊,也是“无树”,只是这种“无”不是清净到极点,也清净的念头都舍弃的”无“,而十而七,八往“虚无主义”的“无”靠拢了。就好比一个人中学还没毕业,就要读大学,怎么可能出成绩呢---除非一种,这个人是天才,同理,如果没有慧能般的上上根器,还是老老实实的种树吧 稳妥的路应该是好好按神秀大师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去洗练自己的身心,内心保持 空灵洁净,总一天会 “心地发明,照天照地”的。 按这一首偈语修好了,才可能真正体验到 慧能大使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真意,不然十有八九,两个中有一双体验到只是“虚无主义”罢了,所以有的人“大彻大悟” 有的人大“扯”大“误”,区别是很微妙的,不得不小心。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