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发源地

一:中国粤剧的发源地在哪里?

中国粤剧的发源地:佛山

佛山简称“禅”,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通肇庆,南连江门、中山,北接清远,毗邻港澳。佛山市现辖城区、石湾区,代管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市。全市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地文景观、人文景观以及人造文化游乐景观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的佛山祖庙,是集佛山古代的陶塑、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殿堂,据传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庙,名“北帝庙”。原建筑于元代末年被焚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重建。之所以称为祖庙,据载是因为“历岁久远,且为(佛山)诸庙首”的缘故。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顺德清晖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海西樵山,以及古迹市区孔庙、仁寿寺,南海康有为故居,顺德西山庙,三水芦苞胥江祖庙、文塔,高明文昌塔、灵龟塔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美食之乡。

二:粤剧发源地是那个城市?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

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三:粤剧的由来

粤剧的起源及粤剧粤曲的关系   --------------------------------------------------------------------------------   粤剧又称广府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南洋和美加华人社区,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剧种,用“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粤人,凡有粤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来形容最为贴切。粤剧是揉合了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一门综合艺术。既重视文学性,又重视音乐性和戏剧性,这是包括粤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特性。粤剧是中国戏曲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全国地方剧种共360多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岭南文化的精华。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剧相提并论,可见粤剧在中国戏曲界的地位。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   一、粤剧的起源及发展形成轨迹。毋庸置疑,广州是现在粤剧的中心,也是当前粤剧活动最为繁盛的地方。但是,粤剧的发源地却是在佛山,而最早叫出“粤剧”之名的却是远隔重洋的旧金山和新加坡,个中历史,颇为值得玩味。   探究粤剧的起源,首先要弄清粤剧的渊源和历史。然而,关于粤剧起源于何时,却是一笔糊涂公案,历来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有人说粤剧最早形成于南宋末年,因为佛山祖庙曾经有一座石戏台,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而已故粤剧史研究专家赖伯疆先生认为粤剧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因为“明万历年间,在佛山的大基尾就创建了早期粤剧戏班的行业组织‘琼花会馆’,……琼花会馆的建立表明在万历年间,粤剧队伍人数已经相当可观,以至有建立艺人组织的必要。”(赖伯疆《粤剧史》)   无论七百年也好,四百年也罢,粤剧在佛山发源是已有定论。而四百年的历史在中国戏曲大家庭中已算是老前辈了,“国剧”京剧是清末徽班进京并得到宫廷的垂青,此后才在京畿一带形成并流传开去的,也不过百来年历史。那么,为什么作为广东最大的地方剧种的发源地不是在广州这个经济文化中心而是在佛山呢?原来,明清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封建朝代一样,官员大都是由朝廷任命而异地为官,也就是说县级以上的“朝廷命官”都是外地人。而由外地人组成的官员队伍自然就会带来了外地戏班,也就是旧时所称的“外江班”,与本地班形成竞争。没有了官方市场和官方支持,本地班在广州难以立足,转而向佛山这个当时的商贸重镇发展,所以粤剧起源于佛山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南戏开始,广府戏大致是依循了“外江班演外江戏———本地班演外江戏———本地班演本地戏———本地班用广州话演本地戏”这么一条发展轨迹,以“本地班用广州话演本地戏”为标志,粤剧发展基本成熟。   本地班用广州话演本地戏的历史并不是很长,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有个叫绿天的人写了本书,叫《粤游纪程》,书载:“广州府题扇桥,为梨园之薮。……能昆腔苏白,与吴优相若。此外,俱属广腔,一唱众和,蛮音杂陈。”这里所说的“蛮音”就是广州当地的方言,“杂陈”即混杂在当时的“戏棚官话”中。这就说明了在雍正年间广东当地的戏班就开始尝试用广州话演戏了,但仅仅是“杂陈”而已,大部份唱白还是使用官话,直至上世纪二十年代,粤剧才基本完成从戏棚官话向广州话的过渡。即使到了今日,在粤西和广西,仍有不少粤剧传统剧目还用官话来演唱,一些说白如“可恼也”(kolaoyie)在大部份剧目中还保留着用“戏棚官话”道出。   用广州话唱的大戏,当然就是粤剧了。在近年发现的一张广东戏班在美国演出的剧照中,写有......余下全文>>

四:粤剧属于农村文化吗 10分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五:戏曲剧种与发源地

北京——京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上海——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海南人偶剧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

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

湖北——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

四川——川剧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傣剧、白剧、彝剧

贵州——黔剧、贵州花灯戏

西藏——藏剧

六:粤剧的形成,简要说一下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并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3]。

佛山是粤剧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粤剧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成功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

“琼花会馆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但早到什么时候,却无正史可征,亦乏文物可证。一般来说,是引用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说法,该《史略》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不少后人便据此认为:琼花会馆是建于雍正年间,粤剧本地班的组织亦始于摊手五。郭沫若同志在赠给广东粤剧团的《七律》内亦云:“昔有名伶摊手五,佛山镇上立戏班。”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1]。

佛山“琼花会馆”建于明代中叶,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明代,佛山民间演戏活动繁盛,本地戏班相继出现,嘉靖年间 (1522~1566年),建立了戏行会馆,称为琼花会馆,馆址设在佛山大基尾,因供奉戏行祖师“华光”,故又称之为琼花宫,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在会馆附近的水涉头边立下一石碑,上刻《琼花水涉》四字。艺伶在水涉上落戏箱,乘船到各地演出。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1]。

粤剧的名称,虽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但其源流......余下全文>>

七:戏曲的种类和发源地

北京——京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上海——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海南人偶剧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

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

湖北——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

四川——川剧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傣剧、白剧、彝剧

贵州——黔剧、贵州花灯戏

西藏——藏剧

参考资料:www.zhongguoxijuchang.com/dfxb.htm

八:广东戏剧的来历~发展~历史

粤剧简介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善于吸取其它剧种的长处,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

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广州是粤剧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几百年来人才辈出,影响遍及全球粤语华人地区。1949年后,粤剧艺术在广州更有了显著的发展和提高,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名伶马师曾、薛觉先、白驹荣、红线女等云集广州,在50年代使广州的粤剧艺术大放异彩,涌现出《搜书院》《山乡风云》等经典性剧目。红线女的《昭君出塞》、《荔枝颂》、《羊城八景》等粤曲更是历唱不衰,声名远播海外。

80年代中期以来粤剧受娱乐风尚变化的影响活力锐减,但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以及编剧人员素质的提高,粤剧演出的剧目在艺术质量上日臻完美。《三脱状元袍》、《南唐李后主》、《金陵残梦》、《睿王与庄妃》,现代题材粤剧《土缘》等,都曾获国家和省市奖。近年经过体制改革后,粤剧演出显示出新的活力,有影响力的演员也相继脱颖而出。

九:戏曲的发源是什么?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根据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人士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昆曲是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末年顾坚所创始的。一般认为昆曲在明代嘉靖年间,由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给以加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魏良辅配合传奇作家梁辰创作了《浣纱记》,讲述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之事,主人公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它成为符合昆腔韵律的脚本,对昆腔的传播起了推动的作用。万历未年昆曲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但是在清朝中叶,昆曲逐渐走向衰落,在解放前几乎绝迹于舞台,解放以后,在对这一珍贵剧种进行抢救、整理的一系列工作后,昆曲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 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N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大师:俞振飞

俞振飞是昆剧、京剧演员,工小生,号箴非,原籍松江(现属上海市),苏州生人。

俞振飞的的父亲俞粟庐是江南的昆曲清唱家,自成一派—恭“俞派”。俞振飞从小学习诗词书画,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昆曲,14岁以小生的脚色登台亮相,虽然是业余演出,但是演得有眉有目。后来跟随沈月泉深造,先后学习了200多折昆曲戏。

1931年俞振飞在暨南大学担任讲师,后在程砚秋的邀请下,辞了工作随其到北京演出,并拜程砚秋为师学习京剧小生。1934年正式转为秋声社担任专业小生演员,同时受到程继先的悉心指导。

在程砚秋的新编剧目中俞振飞塑造了很多的艺术形象:在《红拂传》里扮演李靖、在《春闺梦》里扮演王恢、在《梅妃》里扮演唐玄宗等等。

俞振飞从30年代以来先后与程砚秋、梅兰芳、马连良、张君秋等艺术家合作。40年代末俞振飞到香港演出,1955年又回到北京。1957年再度返回上海担任上海戏曲学校校长,并且亲自任教,培养了大批的京剧人才。

俞振飞精通书画、擅长演奏笛子,多才多艺。他的嗓音先天的条件奇佳,大小嗓运用自如,并对京剧小生有独到的追求,在唱法、念白、运嗓、用气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自己一套的表演风格:儒雅、端庄、充满了书卷气。

俞振飞的代表作有昆曲《游园惊梦》、《太白醉写》、《雷峰塔·断桥》、《玉簪记·琴挑》等;京剧《玉堂春》、《监酒令》、《春秋配》、《奇双会》等等。...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