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一:王兵的研究成果

[1] 王兵,2002:《外贸对广东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2期。[2] 王兵,2004,《包含制度因素的广东经济增长模型及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3期。[3] 颜鹏飞、王兵,2004:《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12期。[4] 王兵,2005:《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广东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暨南学报》第2期。[5] 王兵,2006:《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方法及最新发展》,《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6] 王兵、陈雪梅,2006:《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第4期。[7] 王兵、颜鹏飞,2006:《中国的生产率与效率:1952-2000——基于时间序列的DEA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8期。[8] 王兵、颜鹏飞,2007:《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东亚经济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9] 王兵,2007:《出口与生产率增长关系最新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第6期。[10]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2008:《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经济导刊》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11] 王兵、吴延瑞、颜鹏飞,2010:《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经济研究》第5期发表。[12] 王兵、卢金勇、陈茹:《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火电行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13] 王兵、王丽:《环境约束下中国区域工业技术效率与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南方经济》2010年第11期。[14] 王兵、王昆:《环境管制下广东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2010年第11期第6期。[15] 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金融研究》、2011年第1期 。[16] 王兵、朱宁:《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32-45。[17] 王兵、张技辉、张华:《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研究》,《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31-43。[18] 王兵、杨华、朱宁:《中国各省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南方经济》,2011年第10期,12-26。[19] 王兵、肖海林:《环境约束下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生产率研究》,《产经评论》,2011年第5期,100-114。[20] 王兵、熊美红、朱宁:《中国证券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93-107页。[21] 王兵、朱宁:《“双赢”发展前景驱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南方经济》,2012年第6期,100-102。[22] 王兵、梁淑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制造业行业的效率和生产率的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3期,124-133。[23] 王兵、杜敏哲:《节能减排约束下广东地区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1-2020》,《产经评论》,2013年第4期。[24] 王兵、於露瑾、杨雨石:《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测度与分解》,《金融研究》,2013年第10期。[25] Wenjie Wu, Dong Guanpeng, Wang Bing. 2014. “Does planning matter? Effects on land markets......余下全文>>

二:十三五规划建设提出了六大行动关于绿色发展的部分的是什么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发展”是具有原创性的发展观。应当说有三类发展观:第一种是黑色发展,既吃祖宗饭,又造子孙孽;第二种是可持续发展,已经吃了祖宗饭,没有办法,那么下一步就是不造子孙孽,这是底线;第三种是绿色发展,可以表述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本质上是当代人对未来进行生态投资,即所谓“种树”,形成新增生态资本,使“后人乘凉”。当然,后人也很快成为前人,需要一代一代地“种树”,一代一代地投资生态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绿色发展不仅保证可持续发展,更保障后代人生态资本的持续增加和永续发展。 从一个国家的各类资本视角来看,在十多年前设计“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中国最紧缺也最稀缺的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而日益丰富的资本肯定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因此,根据不同资本的替代性,可以通过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对生态进行长期投资,形成生态资本积累。实际上,绿色发展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 绿色发展的路径 怎样在“十三五”规划中体现绿色发展?我认为至少要有“两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从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到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 第一,需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好准备。首先是煤炭消耗达到峰值,实际上现在已经处在高峰并下降的过程;其次是使工业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实际上近几年已经开始有所下降,我们希望能够尽早实现工业产值增长与工业用水量脱钩;再次是使农业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尽早实现农业增长与农业用水量脱钩,减少下来的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可以转用于生态水。 第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十二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到“十三五”时期还要进一步大幅下降,最终实现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等彻底脱钩。 第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就需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结构变革,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的农业劳动力绝对数在大幅度下降,从2010年的27931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22790万人,净减少514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28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从2010年的36.7%下降至2014年的29.5%,下降了7.2个百分点。这就会产生一个结构效应,促使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 第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显然,过去几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4%,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却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就是因为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从而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十三五”时期会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指标,目的就在于促进效率的提高。 第五,提高资源生产率水平。这是最核心也最有效率的绿色发展指标,包括提高土地生产率、水资源生产率、主要原材料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更有提高的空间。 因此,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要从“黑色增长”转变为“绿色增长”,而绿色增长的路径则是“两降低、三提高”。 绿色发展的目标 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从“九五”到“十二五”,提出的目标基本上都是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基本趋势,因此这次提出的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是最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大体要做好以......余下全文>>

三: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其重大意义正如全会所指出,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将十分深远。

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发展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位置”与“第一动力”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创新是指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

协调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形成各区域各领域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景象。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标,“美丽中国”首次写入规划,又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这是规划最大的亮点。

开放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向世界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中国经济发展将继续为世界带来巨大的正面外溢效应。开放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提供了行动指南,必将进一步拓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拓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世界经济发展空间。

共享发展: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我国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如何理解绿色化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石油化工业将定制‘十三五’绿色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绿色就是指“两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从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到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

五:如何适应引领新常态,自觉践行新理念,做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者,行动派和实干家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不断增强调结构、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引领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自去年以来,我们对新常态的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愈发有为。可以看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基础上,一些经济新现象和发展新趋势不断涌现——转方式调结构进入重要窗口期,创新在发展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结构性改革开启经济新周期,新一轮对外开放给世界更多机会,新消费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但与此同时,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国内外条件变化,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新常态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我们必须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坚持辩证法,既要看到基本面是好的,也要正视困难和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化解。

新常态之所以“新”,不仅在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若干新的特征,而且包含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工作方向。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虽然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切不可坐着等、站着看。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概括起来,就是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察势者智,顺势者赢,驭势者独步天下。”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广东较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也较早开始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攻坚克难的勇气、闯关夺隘的意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六:供给侧改革是主要矛盾还是主要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七:一下供给侧改革的前景和具体方式,是新计划经济吗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发文鼓励消费升级 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

11月23日,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

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视,亦释放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

根据《指导意见》,新消费的六大领域具体包括,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

在李佐军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八: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绿色发展有哪些新亮点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的“绿色发展”是具有原创性的发展观。应当说有三类发展观:第一种是黑色发展,既吃祖宗饭,又造子孙孽;第二种是可持续发展,已经吃了祖宗饭,没有办法,那么下一步就是不造子孙孽,这是底线;第三种是绿色发展,可以表述为“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本质上是当代人对未来进行生态投资,即所谓“种树”,形成新增生态资本,使“后人乘凉”。当然,后人也很快成为前人,需要一代一代地“种树”,一代一代地投资生态资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绿色发展不仅保证可持续发展,更保障后代人生态资本的持续增加和永续发展。

从一个国家的各类资本视角来看,在十多年前设计“十一五”规划时就提出,中国最紧缺也最稀缺的资源是生态环境资源,而日益丰富的资本肯定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因此,根据不同资本的替代性,可以通过物资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技术资本对生态进行长期投资,形成生态资本积累。实际上,绿色发展本身就是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理念。

绿色发展的路径

怎样在“十三五”规划中体现绿色发展?我认为至少要有“两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准备)、主要污染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脱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资源生产率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从世界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到世界经济强国的重大转变。

第一,需要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为达到消耗总量峰值做好准备。首先是煤炭消耗达到峰值,实际上现在已经处在高峰并下降的过程;其次是使工业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实际上近几年已经开始有所下降,我们希望能够尽早实现工业产值增长与工业用水量脱钩;再次是使农业用水总量达到峰值,尽早实现农业增长与农业用水量脱钩,减少下来的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可以转用于生态水。

第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十二五”时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到“十三五”时期还要进一步大幅下降,最终实现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等彻底脱钩。

第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这就需要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增长;还需要通过结构变革,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中国的农业劳动力绝对数在大幅度下降,从2010年的27931万人减少至2014年的22790万人,净减少514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28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从2010年的36.7%下降至2014年的29.5%,下降了7.2个百分点。这就会产生一个结构效应,促使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

第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显然,过去几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只有4%,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却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就是因为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从而带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十三五”时期会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指标,目的就在于促进效率的提高。

第五,提高资源生产率水平。这是最核心也最有效率的绿色发展指标,包括提高土地生产率、水资源生产率、主要原材料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大,更有提高的空间。

因此,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是要从“黑色增长”转变为“绿色增长”,而绿色增长的路径则是“两降低、三提高”。

绿色发展的目标

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从“九五”到“十二五”,提出的目标基本上都是遏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基本趋势,因此这次提出的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是最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

“十三五......余下全文>>

九: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要到位,适应要主动,引领要有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从症状上看,表现为增速下降、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等,但在根子上,是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所致。化解矛盾的根本办法,在于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适应新常态,不能坐着等、站着看。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克服困难、闯过关口,引领经济迈上新台阶。

做经济工作,贵在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需求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推进结构性改革,需要五大政策密切配合、相互策应。只有宏观政策稳,才能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只有产业政策准,才能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只有微观政策活,才能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只有改革政策实,才能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只有社会政策托底,才能守住民生底线,最大程度减少阵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结构性改革,既要坚持持久战,更要打好歼灭战。明年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则要抓住关键点,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化解过剩产能,才能形成良好市场预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化解房地产库存,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打通供需通道,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打好扶贫攻坚战,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推进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要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充分发挥改革举措的重大牵引作用。结构性改革必须有国际视野,要更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

推进结构性改革,还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任何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言行,都是违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都要坚决反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此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尤其要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让我们把这次会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努力在结构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什么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