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四个层次

一:阅读的四个层次

[阅读的四个层次]阅读的四个层次:  1,激发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能力;  3,加强思考意识;  4,做到学以致  这四个层次,从微观上看,有时完全是叠加在一起的,阅读的四个层次。  比如大人给孩子读《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注:一本图画书,讲鳄鱼很害怕见医生,而医生也很害怕见鳄鱼这样的病人,彼此害怕着完成治疗的故事)——  1,大人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书上原来有这么有趣的故事!  2,在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用图画协助,让不识字的孩子轻易把妈妈讲故事的声音转换为自己脑海里的画面。  3,孩子会思考:鳄鱼和牙医真的那么可怕吗?其实,可怕的也没那么可怕,牙医怕鳄鱼,其实鳄鱼也怕牙医。  4,做到学以致用:如果牙齿不好,就得去看医生,我还是乖乖刷牙吧!  但从宏观来看,以孩子的成长、甚至以人的生命历程为时间段来观察,这四个层次应该是递进的关系。  第一层次的激发阅读兴趣,对孩子来说,可能功效最大的是口头文学。比如爸爸妈妈讲的故事、爷爷奶奶念的童谣等等。  (跑题一下:口头文学可以说是一切文学的母体。但开始被学者关注、研究,还是近些年的事,其重大价值与意义还有待继续挖掘。)  一旦得知这些有趣的事物书里还有很多,书就对孩子产生了最初的吸引力。  这里要指出一个误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童谣、儿歌往往比古诗词更能激发阅读兴趣。因为古诗词虽然朗朗上口,但内容对孩子而言还是偏艰深。童谣、儿歌同样有韵律,内容更贴近于孩子。  江苏海门的一位叫沈红萍的年轻妈妈,就是童谣、儿歌的受益者。她清楚地记得:有很多妈妈热衷于教孩子背诵古诗词,以在亲朋面前表演背诵多少诗词为荣。而她在女儿两三岁时,给女儿选择了童谣和儿歌。女儿又念又背,乐得不亦乐乎,非常顺利地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  第二层次的培养阅读能力,则主要是指自主阅读的能力。  这一点上,发达国家依然走在我们的前面:据报道,美国2-3岁的孩子较普遍地开始了自主阅读。  这和欧美对儿童的研究分不开:他们对孩子的心理有了充分了解,所出版的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童书,结合了读与玩的特点,孩子能被书吸引,也能借助图文并茂的方式来了解书中的内容。  中国孩子的自主阅读年龄,要晚得多。  在起码一半的中国孩子,是不会自主阅读、缺乏阅读能力的现状前,中国孩子能够小学阶段开始自主阅读,就已经很不错。  据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孩子自发喜爱读书的最佳年龄,一般在7岁至12岁之间。  在此之前,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也难以咀嚼出书的真正好滋味,在此之后,又有太多成长的困惑缠绕,需要更多时间去解决切身的问题。  因此,自主阅读处于起步阶段的孩子,最好大人能提供的是一些轻松、幽默、浅显、贴近孩子当下生活的作品。此时选择图书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好读。  第三层次的加强思考意识,是对书籍的真正消化。此时的图书,要注重在好读的基础上,更强调耐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著”。  相比较而言,中国父母对阅读名著还比较积极。但盲目的积极,往往变成过犹不及。  有的大人,热心于向孩子索取要么书面、要么口头的读后感。孩子读完一本书,第一时间就是问:感觉怎么样?希望孩子头头是道地说清楚。  我想问这些大人:你吃到一道可口的菜,你除了拍桌大赞一声“真好吃”之外,你能立刻像洪七公一样,分辨出一块条肉里的四小条肉分别是什么吗?如果你每吃一道菜,厨师都殷切追问“感觉怎么样”,你还能安心吃下去吗?!  书是粮食。阅读和吃饭没什么两样。如果你不能,就别强求孩子能。这样的提问,只会干扰阅读。  有的大人,热心于引导孩子思考后得到“正确答案”。这......余下全文>>

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将阅读分为哪四个层次,简述其内容

有一点毋庸置疑。作者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层层递进亦层层包含。

当我们可以阅读大部分读物并已经能学习阅读技巧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进行检视阅读的训练了--是的,阅读水平是在训练中提高的,无论是控制阅读速度的方法还是提高阅读质量的方法。

三: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业提到阅读的四个层次

楚天金报讯 “一名大学生中午在操场上不慎摔了一跤,结果被校医院确定为三级烫伤。”昨日,武汉最高气温直逼40℃,网友的一些玩笑,成了对江城酷暑的另类表达。据天气预报,今天高温继续,明后气温略降。图为昨日五名青年在武昌江滩下水纳凉。

四:如何阅读不同层次的书

身处一个喜欢发表意见多于听意见的年代,我常常惊讶地发现一些现象。以我为例,常常看到一些观众或读者在看完我介绍某本书的节目后,写出洋洋洒洒的 文章去批判这本书,而文章作者也很坦白,说自己其实没看过那本书,只是在我这儿知道有这么一本书。既然没有看过,只是听过关于那本书的介绍,如何能写出一 整篇东西去批判呢?

说到读书的问题,给大家介绍一本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德勒,曾任《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的总编辑。这本书里有一章叫“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文中说:“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意思很简单,一本书你起码得看过,得懂它说什么,你才能够去判断我赞不赞成、同不同意、书写得好不好、是不是废话等等。

我们好辩,而好辩时往往是为了胜利、为了赢而辩,忽略了辩论的根本出发点。这本书引了亚里士多德《诗学》里提到的一段话:“其实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为了追求 真理,要毁掉一些我们内心最亲近的事物,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哲学家或热爱智慧的人更是如此。因为纵使双方是挚友,我们对真理的虔诚却是超越友谊的。”这句话 跟亚里士多德另一句名言呼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一个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忠告,大家通常以为辩论是以赢为目标,却没想到辩论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习真理。所以读书首先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这个谦卑不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泯灭自己的意见,而是要重新想到什么叫读书,什么是学习。

这本书将读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你从阅读里面获得一些和原先熟知的事物相类似的新资讯,这并不困难。一个人如果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他只要随便翻一些相关内容的书,对他来讲都很容易理解,只是增加了新的资料,那些资料并没有动摇原来理解事物的框架。

或许第二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以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为基础开始看书。“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 形式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

我在香港教课的时候经常布置一些功课作业,我发现很多学生遇到一些看不懂的书或文章就会说作者太糟糕,很差劲,写的东西根本看不懂。他们从来不去怀疑到底是 作者写得糟还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不够。如果是自己理解能力的问题就不应该躲避,应该想办法看懂它。所谓学习就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如果我们读书只是读我们已 经知道和懂得的东西,那何为学习呢?

很多人都想知道读书怎样才能读得快一点儿。可最重要的事不是怎样读得快,而是要知道用什么样的速度去读什么样的书。换句话说,应该为不同种类的阅读选择恰当的速度。比如琼瑶的爱情小说,我们是像看一部电影一样迅速而轻松地把它看完还是像研究《红楼梦》那样透彻地读完?

两者所花的时间跟气力完全不同,就看你觉得值不值。不是说有的书就只能快快地读,有的书就应该细心阅读,这要取决于你的目的。假如你只是娱乐休闲,你很轻松 地翻阅一下琼瑶的书是无所谓的;假如你是一个学者,现在要研究琼瑶的爱情小说,研究里面的主题,很可能你得像对待一本学术著作一样仔细阅读,要做笔记,要 画线,要钻进去看。任何时候都要搞清楚,作为读者,我们是主动的,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看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方 法,进而有不同的阅读模式。同一本书可以很迅速很简略地读,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地读。这种把阅读层次区分出来的想法就是莫提默·艾德勒与查理·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余下全文>>

五:阅读选段一,说说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看法有几个层次

①“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生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方法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须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以后,也可能出现在六个月以后,六年以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造机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工。而硬币打造机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面积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造机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发生什么反映。”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