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
个人认为农村现代化最重要是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所以农村现代化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使整个农村社会逐渐脱离落后的价值观念,
融入到知识信息时代的生活中来,尽可能发挥和发展每个个人的能力,以使整个社会进步发展。
至少,农村的发展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什么是农村现代化?
一、现代化的涵义
按照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现代化是_个历史过程,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过程。若将其与产业演进结合起来,现代化可以被概括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同时也是一种为人们认可的先进的发展状态.
1998年,中国学者何传启发表“知识经济与第二次现代化”﹁文,全面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一次现代化。对于主要发达国家,第一次现代化大致经历210年(1763~1970年)。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第二次现代鸡。对于主要发达国家而言,第二次现代化将大致经历130年(1971~2100年)。文明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是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等。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与第一次现代化相比,第二次现代化中的某些内容是新出现的,如网络化、智能化等;有些则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和发展,如政治民主化、平权化等;也有一些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否定”,如工业比重下降、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自然主义等。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是对大自然的掠夺和征服,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
农村、农民、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问题。全国奔小康,难点在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十分重视,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有诸多措施,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城镇化质量是其重要措施之一。一套具有很强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城镇现代化标准,将会引导农村城镇沿着良性的发展轨道向更高一级的城市形态发展或过渡,也给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目标,使我国农村城镇化少走弯路。
从本质上看,城市现代化与农村城镇现代化没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对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追求在方向上是类似的。但是,在确定二者的指标和标准上却有待讨论。笔者认为,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虽然有着类似的过程,但是二者也存在显而易见的区别。首先,它们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城镇化过程。前者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后者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两个过程所受到的因素也不尽相同。考虑到在确定农村城镇现代化指标时,要结合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具体实际,将先进性与可行性结合起来,所以要把城市现代化指标进行适应性调整。其次,农村小城镇的职能和作用与城市的职能与作用有某种“量”的区别。这些在农村城镇现代化指标选择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来,否则将会缩减农村城镇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总体价值,甚至有可能对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起误导作用。至于那些与城市现代化一致的指标,针对农村城镇现代化的标准也应该做出相应调整。
一个规范化的标准形成过程应该是,首先要对对象总体的现实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对象个体在某个指标上的具体分布情况;其次要分析指标的动态发展情况,了解其增长速度和发展趋势;再次,明确标准制定者制定标准的意图;最后确定标准。制定出的标准要具有可行性、一定的超前性,当然要符合对现代化认知的一般要求。
不过,这种常规的方法对该课题来讲似乎有些苛刻。农村城镇是我国近些年迅速......余下全文>>
三: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变化
新常态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农业现代化,从中国开启现代化伟大征程那一刻起,在新中国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岁月里,在我们的农业还更多地靠牛拉犁杖的年代,这一目标就已经纳入国家战略蓝图,和整个民族的梦想捆在了一起。星月轮转,世易时移。60多年来,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创造了巨大的成就,在城镇化、信息化建设中完成了较为丰厚的积累,更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夯实了基础、集聚了能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蓝图更加清晰、基础更加坚实、要求更加迫切、动力更加充足。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的趋势性、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雄厚财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经济体量庞大,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并且增长更趋平稳,动力更为多元,质量更加优化。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国家财政收入近13万亿元。在此基础上,我国不断出台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2013年中央财政三农事业支出超过1.38万亿元。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我们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强物质保障。
先进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强驱动。新常态下,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我国经济发展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的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转移,也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运而生,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产业形态、组织形态正日渐成型。
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现代农业建设注入新活力。新常态下,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改革措施。深化改革再度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和更多活力。
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
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面临新挑战
新常态派生新机遇,也带来新风险和新挑战。对经济发展全局来说是如此,对现代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一样。我国现代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保持宏观大局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使得农业农村经济处在了一个稳中有进的发展新阶段。
在为成绩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新常态下的挑战和取得成绩所付出的代价。当前,整个经济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农业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高点护盘、高位爬坡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中的新老矛盾、内外矛盾交织显现,若干“成长的烦恼”需要化解,许多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余下全文>>
四:农村革命道路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对现代化建设启示
首先,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不可忽视农村这个重心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80%。“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无论是发展繁荣经济,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离不开农民,离不开农村。基于农村既是多种矛盾的集中焦点,又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一个最薄弱的环节,改革就首先从农村突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创造性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以此为基础,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经济体制的发展对农业主体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民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农业经济发生较大的变化。
而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今取消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中小学免费上学等等,都体现了我们党对农民问题充分重视。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重视农村、重视农民,就一定能够使农村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国家更加富强。
其次,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一贯立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一个重大成果。只要我们党始终像民主革命时期那样,坚持独立自主,就一定能够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最后,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仍然要反对“左”、右倾错误。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既要反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领域里的陈旧保守观念,又要反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社会主义的自由化思潮,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2
五:谈谈你家乡的农业现代化状况和发展前景
水稻,花生为主,现在有承包商来承包种植香蕉和白香果,前景还是不错的!
六:为什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要向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了,现在讲求的是快节奏,高效率,现代化生产方式发展能极大的提高生产力,节省时间
七: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三个仍然、三个最”集中概括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约束增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后;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消费需求加快升级,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要求加强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失衡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观。集中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较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资源要素持续外流。农村耕地大量被占用,资金大量被抽取,人才大量被吸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迫切要求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在统筹城乡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速形成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7年的3.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是1985年以来最高的,但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相差10年左右。特别是农民增收还面临许多困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任重道远。
八:说说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方向有哪些
具体分三部分:
第一,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粮食生产连续“十一连增”。同时,农业深层次问题不断浮出水面。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我们重点报告以下七个方面的趋势:
一、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工农业形成交融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一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从国际经验看,广大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城镇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工农业交融发展,是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的普遍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年均新增农业转移劳动力90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700万人左右,2020-2030年间预计在500万人左右。据世界银行模型预测,今后农村劳动力每转移1%,GDP可提高0.7%;转移5%,GDP可提高3.3%;转移10%,GDP可提高6.4%。近3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已达45%以上,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正如农民所说的:一家人一人务工解决温饱,二人务工实现小康,三人务工达到富裕。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相当多的地方,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多为妇女、小孩和老人,群众称为“386170”部队。加上农业耕种面积小而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形成缺人、缺钱、缺技术和缺装备的局面。这种状况迫切要求通过外部生产要素的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企业与合作社联盟等,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企业进入农村之所以有动力,主要是从事第一产业经营风险小、市场好、发展空间大、优惠政策多,能够发挥企业资金、信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优势。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为工农业交融发展创造了条件。工农业交融发展的这种趋势,目前在全国各地已颇具规模,在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尤为突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农业集约程度提高,设施农业成农业增效新途径
要正确认识农民增收与农业本身发展的关系。一些地区农民收入高,并不说明农业本身就发展得好,主要是农民收入是多方面的,相当多的地区,农民收入很大部分是来自二三产业,近几年有相当部分来自政府对农业的补贴等优惠政策。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不能完全说明农业发展的水平。正如群众所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常出现“农业增产,农民不一定增收;农民增收,农业不一定发展”的现象。而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计双赢”的产业。
所谓设施农业,是指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稳定的良好的环境。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如各类塑料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养殖,如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集约化的养殖小区等。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专家调查表明,标准化日光温室亩均收益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8倍,比漫灌式的水浇地节水38%。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蛋鸡产蛋量可提高18%,奶牛产奶量可提高12%。设施渔业单位水体产量和效益大大高于池塘等传统养殖方式。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设施农业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资源节约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增长将更多地依靠科技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消耗。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却分别为世界总用量的30%和26%,在单产相近......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