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劳动力市场

一:谁是 美国的次级债务危机 的受益者啊?

你错了美国就是收益者,这只是美国人玩的金融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金融产品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这其实这仍旧是古老的犹太金融骗术的翻版。用巧妙包装的垃圾换取你的优质商品和优质资产,让你所有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这是不折不扣的金融掠夺。

“次级按揭”是国外住房信贷的一种类型,贷给没有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金融机构能够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不足以弥补价格缺口,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面临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由于美国房地产发展达到极限,房价无法继续上涨,于是引发这次的次按风暴。

美国这样成熟的金融体系当然知道次级按揭的风险。因为知道,所以才将次级按揭产品证卷化,将风险转嫁到全世界。这是经典的不良金融产品营销。

美国的金融家们绝顶聪明,他们制造了流动性(大量印美元);美国通过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将美元转化成为其他国家和企业(主要是创造价值国家和出口资源国家)外汇结余;然后再用美国房地产吸收这些流动性。这种用砖头再次收回美元的逻辑,本质上就是将全球美元货币财富转化为美国国民财富。这是一个完美的纸币换财富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绝妙之处,就是次级按揭产品证卷化。它将借贷行为转换成了投资行为;次按产品拥有人永远没有机会将产权还原成为债权,必须接受投资失败。一句话,由于投资失误,他们将自动放弃他们国民创造的财富和他们用本国资源换取的财富。

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做:金融产品创新。其前提条件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这其实这仍旧是古老的犹太金融骗术的翻版。用巧妙包装的垃圾换取你的优质商品和优质资产,让你所有的辛勤劳动化为乌有。

这是不折不扣的金融掠夺。

次级按揭演义的次按风暴当然不是故事的结局。

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依赖出口的国家,极其残忍地压缩了国民福利,本国民众购买力不足以支持过于强大的生产能力,为了维持就业,就必须接受美国制造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换句话说,就必须接受美国人印刷的美元。也就是说,必须借钱给美国人买我们的产品。为了维护这一逻辑,中国等国家只能进一步剥夺国民福利,进一步掠夺性开发自然资源,进一步破坏环境。这种悲惨的逻辑,形成一种吸毒式的沉陷。

任何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没有创造价值作基础的货币发行,提供给经济体系的不仅仅是流动性,其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这就为美元大规模贬值预留了伏笔。

于是,问题出现了,当美元贬值的时候,谁持有美元?

要知道美国国民是不储蓄的,他们已经通过金融工具大量借贷,拥有大量的动产和不动产。货币贬值的时候,他们将是资产升值的受益者。美国政府只有负债,绝无现金负担,美元贬值等于削减政府债务。美国企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用现金回购股权,最大限度的减持现金。一些敏感的香港商人也开始大规模减持现金,大量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

最大的受害人将是持有巨额美元外汇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当然,这当中无疑首当其冲的是中国的政府、企业和中国国民。中国政府、企业和国民将承受巨额外汇损失。中国国民财富将由于管理层的愚蠢蒙受不低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损失。

次按风暴最终将以美元大规模贬值为结局。那将带动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的相对贬值。那就意味着人民币购买力的实质下降。其结论是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事实上,这一轮的通货膨胀已经悄然开始。甚至不能说悄然开始,资产价格(股市和楼市)已经狂涨,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马上就会发生的是粮食价格......余下全文>>

二:如何提供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及次级生产力

如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

1、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

农业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中使用的植物均是经过人类选择,并经过长期的定向培育而产生的高产、优质、对人类有益的作物。从各种植物干物质产量的最高记录(见表4-3-1)可以看出,C4比C3作物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力;同是C3作物、水稻因有较高的光合效能,光合生产力也较高。甜菜虽然光合效能没有水稻高,但能较长时间地维持较大的光合叶面积,因此,光合生产力不低。但大面积生产离已有的高产纪录相差甚远;即使是目前的高产田离可能达到的最高光能利用率仍有很大差距。在一般栽培条件下,由于遗传基因、作物布局、收获换茬、水肥条件、管理技术等限制,照射到农田上的太阳辐射能,从全年看所有的时段不能全部利用;从某时段看,有时所有田地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不能全部利用。因此,单位面积上的光能利用率很低,一般不及1%。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太阳能,科学地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植物产量的潜力很大。

要提高某一区域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水平,必须从提高初级生产的生产水平奠定基础;而提高初级生产的生产水平,首先必须因地制宜种好每一寸土地,尽可能扩大绿色面积,尽可能提高复种指数,尽可能减少田间漏光,从而提高太阳能的转化效率,提高光合产物的产量。

2、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

在初级生产的基础上,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沿着食物链流动,不断改变形态,进行着生物再生产,次级生产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家禽、家畜、食用菌,以及各式各样特种生物的再生产,在农业中具有多种功能:除了提供动力外,还可生产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的生物产品;特别是能够把人类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以及分散的营养物质,富集、浓缩,并转变为人们可以直接利用,且价值较高的产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是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转化各种生物副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在农作物生产的有机物中,除地下部分的根和一部分枯枝落叶留给农田外,大部分都被取离农田。作物中残留率大的是大豆和油菜,约占总体积的20-30%,水稻、玉米、甘薯为10-20%。在收获的植物有机物中,可以用作粮食、油料和工业原料的部分仅占30%左右,这30%中还有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糠、麸等副产品,它们含有较高的能量和一定的营养物质(见附表)。

将秸秆等生物副产品直接燃烧,利用率低,氮素挥发损失,是能量利用、物质循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把生物副产品作为饲料饲养各种畜、禽,作为培养基培养食用菌等,生产出肉、奶、蛋、鱼、菇,变废弃物为人能直接利用的副食品,提高了生物产品的利用价值,改善人们的食物结构,提高了经济价值。

(2)转化各种生物产品能增强生态系统机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发展养殖业,将畜粪和杂草发酵成沼气,沼气作燃料,沼肥肥田,又改善了环境,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物质的多层次作用,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

不同的畜禽,不同饲料,不同的采食方法,其转化率是不同的。但是家畜一般将采食量中的16-29%的营养转化为增长体质,33%用于呼吸消耗,31-41%随粪便排出。每经过一个环节的转化,都必须有一部分能量释放,但人类对光合产物和能量的直接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3、农业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生产

农业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生产主要是生物产品加工,也包括农机具生产;属于第二产业范畴。生物产品加工业能大大提高农业经济子系统对人类生活资料的供应能力,提高人类对第一产业产品的利用效率,能显著提高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余下全文>>

三:市场价值的形成的具体条件有哪三种情况?

一、价值概念共识及其同质基础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一个科学概念所依据的前提要么是对人类普遍常识的归纳与总结,要么是对体现真理的具体现象的抽象与升华,除此之外,尚无他法。具体到价值概念来说,就是要找出大众或者说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对价值概念普遍认知的部分,否则肯定会“发生着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之间由于相互疏远和越来越失去思想联系的过程” 。

通过对各主流经济学派在价值概念上的共识提炼,可以得到价值的三个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Ⅰ:价值必然是商品中同质的东西。因为只有同质的东西才使商品能够相互比较。

基本特征Ⅱ:价值必然是商品中可测度的东西。因为只有可测度的东西才使商品具有相互交换的比例。

基本特征Ⅲ:价值必然是商品中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东西。因为只有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东西才使商品能够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换。

劳动价值论坚持认为这种同质的、可测度的和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东西只能是劳动耗费,效用价值论坚持认为这种同质的、可测度的和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东西只能是效用或边际效用,二者孰对孰错?抑或各有局限性,理论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不同?或者还有第三者能够作为同质的、可测度的和社会所共同认可的东西?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同质的东西才能相互比较,或者更简化地说只有相同度量衡的东西才能相互比较和计算。实际上,仅就纯粹物质资料而言,当我们把各种劳动的具体活动形式撇开,人们的生产活动就剩下了一点:它们都是人之体力或脑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支出,即人力耗费;同样当我们撇开各种机器设备的具体运转形式,则其耗费只有一种:能量的支出和转换,即自然力耗费。那么人力耗费和自然力耗费是否是同质的或相同度量衡的东西?从格物致知的物理学观点看,衡量力的作用过程和结果是以功来表征的,所谓力的耗费其实是力在做功,同时也是能量的转换或转化过程,人力耗费其实就是人力所做的功,自然力耗费其实就是自然力所做的功。引申到经济学研究中,既然都是功,那么人力所做的功和人力控制、调度和驾驭之下的自然力所做的功,从物质产品形成或改变的结果来看,都是同质的,并具有相同的度量衡,因为在生产路径和加工工艺没有区别的前提下,生产过程中唯一不变的东西只是每件产品形成或改变所必需的功,而无论这种功是人力、畜力还是水力或电力所做的。自然力所做的功可以还原为等量人之体力耗费来计量,或者将人之体力支出表达为功的方式,例如1人·年= x千瓦时。

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理论内涵正在于此。活劳动其实是指人力或人力控制、调度和驾驭之下的自然力所做的功,即不仅包括人力所做的功,还应包括人力控制、调度和驾驭之下的自然力所做的功,“活的力”或“活的能量转换”才能做功;而物化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即指劳动工具、机器设备等,是人力或自然力做功的媒介和手段,其本身并不做功。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以功来衡量人们为生产纯粹物质产品所产生的人力和自然力耗费,则计量起点以何为界?或者说在某一具体物质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中选择哪一时点作为人们核算功凝结的起点?显然我们不可能将凝结起点反推到物质产品的宇宙诞生状态或原子形式,只能从生产该物质产品所需要的、并能够在自然界中获取的各种原材料形态脱离自然界并进入人类社会体系的那一时点起开始计算才具有经济学意义,包括脱离过程中的人力耗费以及人力控制、调度和运用之下的自然力的耗费,例如原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也包括一些必要的前置性人力和自然力耗费,例如原料搜索和勘探过程;而在此之后的物质产品的全部生产加工工序不外乎是功不断凝结、累加与复合的过程。

功......余下全文>>

四:月度劳动力调查16岁以下用登记吗

在我国,尽管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青年失业问题仍十分突出。由全国青联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在2005年5月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中国6.1%左右的社会平均失业率,而在失业青年中,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占72%(代小琳,2005)。另据黑龙江、山东、安徽三省的统计,35岁以下的下岗失业青年分别占下岗失业人员总数的32%,34.2%和40%(刘爱平,2004)。 失业与贫穷可能会有世代效果,也就是说,父母亲这一代的失业与贫穷,可能会持续影响到其下一代的失业与贫穷,形成所谓的“下层阶级”(underclass),世代陷入贫困的生活之中而不易脱离出来,其贫穷效果会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二、文献探讨 影响贫困家庭第二代就业的个人因素:人力资本的理论 经济学家Becker(1993)的人力资本理论,从个人特质出发,强调与生产力有关的知识与技术是一个可获得报酬的投资;劳动力品质的良莠和未来职场上的期待具有函数关系,个人应能够善用“理性”(rationality )来做最佳的选择,使其报酬“最大化”(maximization)。因此在自由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不足的个人,因为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业经验不足,往往会削弱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造成其工作报酬偏低。由于工作所得不足,个人极其家庭沦入贫困而依赖社会救助的可能性因此增高。 人力资本理论也常被用来说明一般家庭的经济差异,也就是假设家庭中的个人以其人力资本换取劳动力市场的报酬,其进而决定了家庭的经济状况。简单地说,人力资本论重视市场如何将财富分配到家庭中,而个人的人力资本正提供了这样的机制。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虽然是个人在市场上所获得的薪资,当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必须考虑其内部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包括家庭中个别与整体的消费情形,其中能影响“再分配”的因素,除了文化还有家庭权力结构等(Curitis ,1986,转引自薛成泰,2000)。以一般的家庭来说,如果只强调个人(如家长)的人力资本,将忽略家庭中其他人(如配偶、子女)的人力资本,可能会造成解释上的偏差。此外,家庭的组成不论是男人、女人,成人或小孩,劳动力人口或依赖人口,都会影响家庭中财富的再分配。 影响贫困家庭第二代就业的经济因素:劳动经济结构的观点 人力资本论的观点是偏向以个人因素解释贫穷,个人是因为不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因此只能从事低薪工作,或者被市场排斥在外。这种观点可归为“需求”面看个人与劳动市场的关系,认为个人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是因为和生产有关的教育、技术等条件,无法满足劳动市场需求,因为缺乏经济的报酬而容易落入贫穷。可是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与理性的机制,人力资本理论受到最多的批评的,即是对结构因素的忽略;于是兴起从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特性的观点来解释贫穷,即所谓新结构论者(neo-structuralists)的观点。 强调劳动力结构重要性的理论中,双元劳动市场(dual labor market )理论发展于1960年末期,该理论认为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有逐渐二分的趋势。即主要(primary )和次级(secondary)两个部门(sector)。前者具有高薪、工作环境好、就业稳定、具有较多机会转换和升迁等特质;后者则相反,具有相对低薪、工作环境差、缺乏升迁机会且不易更换工作的特性(Piocre,1971)。简单地说,这两个部分分别规范了成员的经济活动,即使成员具有类似的人力资本,......余下全文>>

五:什么是双元劳动市场? 5分

双元劳动市场理论(Dual Labor Market Theory)

双元市场劳动理论是结合了社会学角色理论与经济学制度学派论点於一体的劳动市场就业差异之解释理论.此理论最早由Piore於1960年代提出,代表人物尚包括:Doeringer,Baron,Blueston与Wachtel等(王丽容,1995).

双元劳动市场理论的主要论点有二:第一,进入劳动市场的组织与部门决定了未来获得人力投资(包括经验与在职训练)以升迁的可能性.第二,劳动者的行为与所从事的工作特性有高度的相关(Anker,1996).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劳动市场由两个彼此不相互流动的部门:初级部门(Primary Sector)与次级部门(Secondary Sector)所组成.

初级市场的工作特性在於具有高工资,工作环境良好,升迁机会佳,工作形态具安定与稳定性,以及健全的制度化行政规则;在工作组织特质方面,则是有良好的在职训练机会,阶梯式升迁管道,多等薪资.次级市场的工作则相对於初级市场,是相当不吸引人的.其工作特性为:工资低,工作环境不良,就业形态具相当程度的变异性与不稳定性,工作辛劳且必须接受专断的管理与训练,行政制度不健全,几乎无升迁发展机会.工作组织特性则是低技术的工作职种与低升迁机会(Piore,1971;许嘉猷,1986).

双元劳动市场在分析劳动市场的主要著重点在於工作特性.雇主在雇用员工时,易基於两性家务与市场工作的基本分工观点,以经济利益的考量选择男性为初级劳动市场作者.女性由於传统角色定位影响,在进入劳动市场时易被置於不具工作保障,升迁机会有限,缺乏人力资本投资与训练,与低薪资的次级市场(Schimd,1984;王丽容,1995).这种分类常造成两性在职业上的差异与隔离.使得男女就业会因职务,职业,组织的结构界限而形成就业差距与隔离.由於工作报酬与工作性质有直接相关,两性就业部门的差异将导致男女所得差异,产生女性在工作上因制度化,结构化的障碍.

双元劳动市场的理论隐示,劳动市场的两性就业差异是由於男性被视为「内部劳动力」,而女性被视为「外部劳动力」,前者具经济上的劳动稳定性,后者则无,因而造成了劳动市场双元雇用体系,形成了就业上的性别差异现象.

六:如何加快推进和完善

以“市民化”为核心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物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这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半数,城镇化率达到51.27%。但这一数据是按照常住人口的口径进行统计的。实际上,201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4.15%,意味着有2.13亿多城镇常住人口并没有真正成为所在城镇的居民。因此,推动“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当前的一大关键。“市民化”的程度决定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市民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户籍改革。安邦此前分析指出,由于户籍的背后捆绑了很多的利益,因此很难一下子彻底取消这种制度,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将成为国内户籍改革的最后“堡垒”。可以肯定,户籍改革没有“一招鲜”,也无法在全国搞“一刀切”。现实地来看,户籍制度改革应该由中央向地方充分放权,稳步推进改革。从实际情况来看,户籍制度改革越在规模小的中小城市,越容易解决。安邦的智库学者建议,中央在进一步的户籍改革中应该对地方充分放权,让地方主动去改、去突破,可能会推进更快,有更现实的效果。

我们认为,国内户籍改革应该抓住如下几个要点:一是中央要对地方充分放权,同时也让地方承担更多地责任;二是自下而上地推进户籍改革,不搞全国“一刀切”,允许地方政府有创新;三是单向改革原则,即户籍制度改革只能推进,不能后退,这可以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估挂钩;四是由政府核心部门综合推动,而不能由公安部门来牵头。因为户籍改革是个重大的综合改革,而不是户籍管理改革。

农民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进展的重要体现。正如李克强副总理所言,城镇化要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发展介乎农村和大城市间的城镇(包括镇或二三线城市等),缩小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在城镇化的模式上,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还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内涵方面由“乡”变“城”的转变。因此,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社会保障缺口、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新市民就业、城市产业变化等一系列难题。

从成都市与重庆市这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在某些领域获得了突破和进展,但也面临诸如土地流转、农民利益保障、公共服务不足等难题。有鉴于此,今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张,更不应该把主要兴趣点集中在利用城乡统筹机会来玩城乡土地指标的游戏。在我们看来,地方政府一方面应该放缓统筹城乡的节奏,消化城乡统筹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则应重新看待农业产业与城市产业发展的问题,尤其是要发展现代农业,为更高质量地推动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来发挥作用。

此外,“市民化”也需要把握好力度。过慢自然无法适应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但过快也可能突然加重城市管理的难度,造成难以应付的局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市民化”简单化,变成对官员的一个数字考核。在让新市民进城的同时,最需要努力解决的这些新市民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只有让新市民与城市经济、社会保障融为一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化,也才能称之为新型城镇化。

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城镇化道路

中国幅员辽阔,东部、中部、西部各方面情况都有不小的差异。即使是区域内部,各省、各市的实际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应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看待,尤其要重视区域差异问题。

正如安邦此前所言,新型城镇化作为新一届政府要打的一张经济“王牌”,在不同区域的侧重点也不相同:在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更多意味着城......余下全文>>

七:如何做好区域市场规划

个人觉得主要应该从选定地点的辐射范围(周边次级市场)、选定地点购买力(当地人口平均收入)、消费结构(当地人口收入结构)、当地产业结构(旅游?加工?重工?)、当地人口结构(老年人?年轻人?)、当地劳动力成本、当地商品流通运输能力(交通是否便利?物流输送能力是否发达?)这几个方面着手。

八:房地产经济学的图书目录

Ⅰ 房地产经济学概论1 房地产与房地产市场1.1 房地产规模1.2 房地产市场:使用与投资1.3 房地产价格决定模型1.4 国民收入、利率、信贷条件与建设成本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1.5 房地产公共政策2 房地产的经济学研究思路2.1 经济学与经济学视野中的房地产2.2 房地产市场边界:物业类型与区域2.3 地块与房地产2.4 影响房地产价格的经济因素2.5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市场条件Ⅱ 城市土地:租金与价格3 城市土地与租金3.1 城市交通与李嘉图租金3.2 城市规模:人口、地形3.3 城市的空间分化3.4 城市增长:从租金到价格4 城市住宅密度:建筑属性与位置4.1 城市住宅密度4.2 住宅的建筑属性4.3 住宅密度、土地价值和土地的最优利用4.4 位置与住宅密度4.5 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再开发5 企业选址、就业分散化和多中心城市5.1 就业机会的空间分布5.2 土地市场对中央商务区的影响5.3 技术与制造业的分散化5.4 工资、劳动力市场与办公分散化5.5 次级中心、工资和城市土地市场6 零售商业企业选址6.1 消费者购物频率与零售商业服务设施数量6.2 零售商店的选址6.3 联合购物和零售服务中心Ⅲ 房地产投资市场7 家庭对住房的需求7.1 单元住宅的社会需求7.2 选择购置还是租赁7.3 单元住宅价格8 家庭的住房消费研究8.1 收入对于住房服务需求的影响8.2 家庭规模对住房服务需求的影响8.3 消费家庭流动性和住房服务需求的变化8.4 空置率、搬迁率和住宅销售额8.5 住宅空置率与价格9 房地产投资需求9.1 房地产投资9.2 加入投资因素的房地产需求9.3 房地产资产的虚拟性9.4 影响房地产资产虚拟化的因素10 房地产市场的均衡10.1 房地产与国民收入波动10.2 房地产市场长期均衡的可能性10.3 价格在房地产市场均衡中的作用11 房地产市场周期11.1 房地产价格与存量的波动11.2 价格预期与房地产的波动11.3 金融加速器与房地产周期11.4 道德风险、过度投资与灾难短视Ⅳ 土地制度与税收12 房地产与土地制度12.1 政府管理城市用地12.2 我国城市土地管理12.3 土地价格与厂商的垄断收益13 地方政府、税收与房地产13.1 地方财政与房地产13.2 社区分化与区域规划13.3 我国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与土地价格

九:关于未来两年的经济走向问题?

我觉得未来两年的经济出现硬着陆的概率相对较小!因为紶国的经济发展根基并没有出现根本的动摇!现在面临的经济困难是暂时的,不会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况且中国的外汇和金融管制比较好的控制着经济面临的风险!所以我认为未来两年GDP会在9%左右,通涨的“烧”会在今年下半年退,估计明年可以回到较合理水平。石油价格快见顶!我觉得不会超过150美元!

东莞、广州、深圳的的优势在于

1、独特的地理优势,靠近香港

2、交通环境非常好,有海陆空大动脉

3、优良的、配套齐全的产业结构

4、大量的低成本的劳动力

5、民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6、特色工业水平较高,具有很大的优势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优势还在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人才聚集。

而成都的优势很明显的就是西部大开发以及过去的三线经济(国防、重工业等国家重点企业)。成都缺少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