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后感

一:《国史大纲》读书笔记

读国史大纲有感

《国史大纲》阅读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是它的竖排版式,这种版式很考验人的耐性。其次在于它的小字注释,有些比正文更加难懂.对于我们这些文言文不是太好的人来说读国史大纲简直是一种“折磨”。先不讲它的内容,他的书面排版就很锻炼人,就很有挑战性,其次对于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也很有帮助.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但从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也有很多的感想.

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反过来,专制的政府为自己的利益又限制了民间经济的生长,否则在明一朝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出于同一原因,专制政权用八股文钳制人民思想,从此思想界再无出现大师的可能。明朝的历史表明,政治经济文化谁决定谁这个问题远不像结论表明的那样清晰。对此,先生持有的似乎是一种混合的观点,在某一具体时期,重点论述其中的某一部分,战国时期以思想流变为核心,两汉以制度变化为核心,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思想和经济变化为核心。在特定时期某一部分会占主要地位,影响其他两部分,形成那个时期的主要风貌。

钱穆先生是主张改良的,认为革命是一种极端,是矫枉过正.这个观点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所谓的革命,必然发生争斗,那么这样的争斗必然是双方的,钱先生的这种想法有点不符合现实,就拿我们党与国民党的斗争,如果不革命,那么我们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吗?显然不能.而且如果只有一方赞成和平解决问题,而另一方不赞同,那么如果和平一方不去斗争,那么他的结局只能是被非和平一方所灭.

革命是否正确,站在不同立场上的人......余下全文>>

二:《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读后感

燕京。

1937年随政局南迁,归葬太湖水滨。

余英时在钱穆逝世后为先师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钱穆大事年表

1894年生于今江苏省无锡市,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与钱穆保持近半个世纪亦师亦友的关系,后任教燕京大学为任教大学之始 。

1990年 6月迁出素书楼8月30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北师大。

1930年发表《刘向,学校停办。

1961年新亚书院理学院成立。

1910年转入南京私立钟英中学,当时捣麝成尘。作为钱穆嫡传弟子的余英时,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1992年,大概是对于钱穆一生最深情也有分量的概括。

1950年成立新亚书院。

1974年撰《八十忆双亲》,钱穆魂兮归来台湾辞世。

来源。

万里曾家山入梦。

1935年出版《先秦诸子系年》。

1967年十月迁居台北:

一生为故国招魂,遂辍学。

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素书楼外月初寒。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

1968年迁入素书楼,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1949年赴港任亚洲文商学院院长。

上联写钱穆平生治学宗旨及入台后的书斋岁月,应邀赴台讲演,未学斋中香不散,这样一副挽联。

1939年《国史大纲》脱稿。

1931年任教北京大学历史系,并兼课清华,此日骑鲸渡海、歆父子年谱》,下联写钱穆前半生之选择及心怀故土乡魂的深情,适逢武昌起义,享年96岁,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风雨之日,魂归太湖水滨

1990年8月30日晨: 新华网/

三:烽火戏诸侯历史书籍读后感200字

不能骗人,顺便说一下,这故事就是骗人的。

《左氏春秋》记载的是周幽王击鼓,《史记》记载烽火戏诸侯显然有问题,因为烽火主要是汉代防范匈奴使用的。另据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记载,也认为烽火戏诸侯是有问题的。

汉代以前的史料都没有反映有点烽火这个事情,你可以告诉你的老师,不能骗人啊!

四:看完美国商业大享的读后感

非常偶然的一次浏览,却让久离电视的我像发现“新大陆”一般

《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在林林总总喧闹异常的屏幕上一下吸引了我的眼球

随即在网上搜索

------这是一部 8 集的历史人物记录片

是继记录片《晋商》之后,我看到的又一部自认为非常不错的商界传奇人物大片

它不仅讲述了那个时代(19世纪初__20世纪)

商业大亨们从白手起家到行业巨头的了不起传奇

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产生、发展,直至壮大甚至称雄的过程

那是一个美国历史上有史以来发展最迅猛的时期

那是一个金钱被视为万能的时代

商机丛生,竞争异常激烈,甚至残酷到你死我活

美国的历史并不长

他们也曾经历战争、贫困,也存在贫富不均

道貌岸然的大富豪,在最初赢得财富时也不乏采用卑鄙、龌龊甚至血腥暴力的手段

马克思《资本论》里阐述的资本、资本家的种种

在这段时期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不可否认,这些商业大亨对美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做出了一般人无法想象更不可小觑和抹杀的巨大贡献

创建、打造了航运、铁路帝国的范德比尔特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大金融家摩根、汽车大王福特......

五:急求《窃明》读后感,要求是爱国主题,谢谢啦!!!!!

看完《窃明》后一直很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偶然看到下面这篇书评,觉得讲得很好,把我想说的和没想到的都说出来了,特此转过来。以下为转贴:

追《窃明》这本书已经半年了,说起来也是个异数,一本网络小说能令我这半年天天中午守在电脑前等更新,自己想想都不可思议。而《窃明》读到现在,也终于明白了作者灰熊猫的野心。他是想以一本架空小说再造明史观啊!

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把目光瞄向了奇幻小说,在我看来,这个模仿欧美魔幻、日本轻、架空小说的网络新生物,固然有很多粗糙不堪的弊病却也有极大蓬勃的生机,尤其网络架空小说,在不自觉中其实已经开始成为影响国人民族史观的利器。从早期的灭日屠美的无理性发泄到后来谨慎小心的探讨另一种历史发展可能,借助架空这个载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是在阅读架空小说的过程中重新完成了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再认识。所以很多人写宋、很多人写五胡,很多人借助于史料和想象,幻想着另一种的历史,然而这样的改写却恰恰的让我们熟悉了很多被我们忘却和无视的历史。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样的概念,如果不是借助于酒徒的小说,又如何能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得到。五胡的汉民族灭绝,两脚羊的生存惨状如果不是因为《中流》、《五胡》之类的小说,我又如何能从空洞的正统文学得到。架空小说恰恰是给了如我等小白的又一次“启蒙”。 至于明,这个自宋之后又一个绝大争议的朝代,又一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朝代,自然就有很多人写了。而《窃明》说是最好的架空小说或者尚嫌绝对,但说是最好的明架空应该没有人反对。说是最好,不是在于其情节,也不在于文笔。而是灰熊猫通过一个挣扎在明末辽东的黄石将一个湮灭于清史的明末揭开一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我们还算熟悉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面目,天启、魏忠贤、袁崇焕、熊颋弼、孙承忠、祖大寿、东林党徒、辽东将门,纵然是一家之言,可是作者却将这些明末的人物写活了,写绝了。读一本《万历十五年》,崇祯的明末在我脑海里还是云山雾缭,读一本《窃明》,大半个明朝却在我眼前活灵活现。读窃明,让我想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同样鲜活的历史,那些被人扭曲后为我们所遗忘、无视的历史再一次被我们拾起。

而《窃明》不仅仅在于写活了一个明末,还在于给了我们一种残酷的真实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数万草寇为什么能屠杀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灭天下?以大明广博疆域、百万将士官员何止于族亡史绝?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到底发生了怎样荒诞的历史事件?哪些人哪种制度哪些原因又该为这样泣血的历史结果负责?因为和谐,我们的历史对明末轻描淡写,异族的入侵变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读《窃明》,我们知道了小冰河时期,气候对明国运的致命一击;我们知道了漂没,东林党为代表的明朝官员是如何的腐败昏聩;我们知道了辽西将门、军户制度,明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的低下。我们还知道了毛文龙,这个东江以200人起家,孤军抗建奴,复土千里,救辽民数十万的浙江人,这个在《鹿鼎记》中被丑化,在建奴编著的明史中被贬低,仅仅因为被袁崇焕所杀而被我们所知的英雄。还有袁崇焕,这个相对毛文龙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没有良心的满族“学者”捧上神坛,实际上却是空耗百万军饷、坐视军民被屠、友邦被灭,卖米资敌,擅杀同级大将、号称“五年复辽土”却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孙摇身一变成为旗人的“民族英雄”。

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袁崇焕帅才无双,关宁铁骑战力无敌,8千骑兵可以打败十万建奴;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东林党人清白坚贞,极具才干;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明朝皇帝弱智无能,无非木匠、烟鬼;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康乾盛世,x族统治......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